□ 唐远华
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使命与路径
□ 唐远华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源于党员主体地位,具有权责相称、知行相随、承创相彰三大特征,承担着理论创造、理论宣传、理论践行三大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生态的重大变化导致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环境的“七大位差”,进一步增强党员和党员干部在思想理论领域的坚守和自我承担的意识和能力,迫切需要从个体角度、组织角度和系统论角度入手缩小或消融“七大位差”。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源于党员主体地位。从党员主体地位出发,党员是党的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党的组织、各种活动和事业的主体。同时,党员也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承担者。毛泽东同志强调: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从思想上入党。尽管党员由于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行业背景等的差异而出现理论能力不同,但组织对于党员的理论信仰和理论执行要求是相同的。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环节看,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理论研究创作主体、理论宣传主体和终端接受主体。三类主体在理论创造到实践的整个链条中可能居于不同位置,但至少应具有三点共性:一是三者都是理论实践主体;二是三者皆需要树立对理论的坚定信仰;三是三者都需要吃透“两头”,一头是理论,一头是具体实践。否则,难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合格主体。三类主体,第一类主体的理论创造和践行能力直接关系到后两类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履行状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创造者们承担的任务最重要,需要他们吃透马克思主义本本和中国国情,并进行创造性加工,将两者有机嫁接、融合;第二类主体的理论理解和宣传能力则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他们不仅需要吃透理论,同时需要吃透大众的理论心理,让理论在传播中融入大众心理,让他们乐于接受并践行理论;第三类主体的理论接受力和执行力关系到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能否真正转换为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他们在思想上严格以党员标准要求自我,在行动上将理论化为具体行动。同时理论执行力不仅是对第三类主体的要求更是衡量前两类主体能力的重要标准。这种划分根据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三大环节的主体承担进行界分,实践上这三大环节可能没有明确界线,之所以做出这种划分是为了便于各主体更清楚地了解自我具体责任,更为表述上提供方便。三大主体,从实践角度看,皆为同类主体,从理论创造和宣传角度看,理论创造者大多也是理论宣传者,而理论宣传者可能同时在理论创造上也会有所作为。
从上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的界定可引申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的三大主要特征:
一是权责相称。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明确提出:“协会认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1]党组织内,党员既是党内权力主体,又是党内责任主体。权责相称是党员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根本要求,也是党员自查自纠的基本准则。从思想上看,党员一定要牢记并践履党章对党员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避免权责错位,同时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发挥党员作用,否则,难以名符其实,从现实看党员懈怠无不始于思想懈怠,表现为行为懈怠。党员种种不作为行为终能找出思想根源。权责相称需要广大党员在思想上深刻意识,行为上积极实践。
二是知行相随。党的思想理论是党对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客体主体化成果。理论认知是党对思想理论建设主体责任的规定性活动,这是主体质的规定性的一半但不是最重要的一半,以思想理论改造主体自我,让主体思想行为符合党员的规定性才是关键环节,完成这一环节方能实现主体客体化。思想理论是意识的产物,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绝不是始于意识终于意识,而是始于意识终于实践,是知行合一。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不仅需要知道、知晓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知行合一,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知,外化为行。知而不行,将马克思主义形式化、公式化甚至边缘化,容易出现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危机,影响党的执政合法性和公信力。而知行相随就是从根本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三是承创相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是欧洲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几次高潮和低谷的转换。马克思主义要能始终保持生命力,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变化进行论证、解释并提供实践指导,必须与时俱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在理论创造和实践创造中一方面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需要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创造相得益彰。仅仅停留于马克思主义本本的教条主义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则会把社会主义带上邪路,断送社会主义。
思想理论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引领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的历史使命,究其实质就是将实践的过去形态和现实形态上升为理论,对实践的未来形态进行科学预测。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将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并根据具体实践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
然而,当前一些党员乃至党员干部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懈怠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党员入党动机不纯,仅为功利入党,对党的奋斗目标缺乏深度认同甚至毫无认同,比如,一些党员入党前积极进取,严格自我要求,但入党后却放松自我管理,无法发挥党员作用;一些党员干部言行不一,将马克思主义标签化,台上一套、台下一套,明里暗里与民争利;一些党员干部上台前将自己包装成完全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执政时却将马克思主义抛在一边。这些现象尽管不是主流,但却严重伤害了百姓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当年,共产党人正是凭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力才能救民于水火,百姓对马克思主义深厚情感,体现在对党的爱戴和支持,革命时期将最后一床棉被盖在伤员身上,将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将最后一颗粮食交给军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衷心拥护党的决定,特别是在困难时期宁愿饿死也不食挑在肩上的公粮。正是凭着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党才能客服重重困难,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并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者承担光荣使命,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切实履行应有担当。
从思想理论建设三大环节出发,思想理论建设主体的历史使命包括:
第一,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论,要对中国的事情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密切结合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群众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是我党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也是思想理论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人民就不能站起来,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人民就无法过上富足的生活。理论是革命的先导。当前,中国再次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社会转型加速推进,人类社会实践证明,社会快速转型期也是理论创造的黄金期,广大理论创作者需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群众实践进行广泛深入研究,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第二,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类自我解放的科学武器,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产出巨大理论力量,这就需要广大党员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宣传者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宣传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来自专门的理论研究和宣传者的宣传,犹如每次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全会召开后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宣讲;一个层面是普通党员的宣传,这种宣传一般是自发的、分散的,且宣传者本身为宣传受众的一员,他们生产生活于这个团体之中,不仅以语言作为宣传载体,更多以行动注解所宣传的理论,以行动为宣传助力。除面对面的理论宣传方式外,信息化时代,现代传媒的理论宣传地位非常重要,媒体宣传特别需要注重增强吸引力,并细腻把握大众理论心理和理论情感,让宣传具有强大渲染力。与理论创造一样,理论宣传同样需要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契合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实践的时代特征和大众的理论心理,这样的宣传才能让百姓喜闻乐见,入心入脑,理论才能够真正掌握群众。
第三,理论践行。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不仅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承担者,更是党的各项事业、党的理想和执政使命的承担者,党的思想理论研究者、宣传者和理论接受者在思想理论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由他们的实践能力决定,实践能力是衡量他们理论主体能力的最高标准。实践中若不把马克思主义化为具体行动,而只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标签,贴于实践的表面而不与实践融为一体,就无法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甚至可能损害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情感。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无论承担怎样的职责都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折不扣地将理论落到实处。不断推进理论认知与实践一体化,体现理论的实践生命力。
以上三种历史使命融为一体,就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四结合”,即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理论与时代紧密结合,理论与群众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变化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变化的自然反应,有的变化则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而诱发不当得利的政治生态轻微畸变。随着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人们的注意力发生了根本转变,从多年以来高度关注政治领域转向经济建设,这些变化都是积极的、合理的、正当的,没有这种反应就不会有今天的建设成就。但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些人特别是个别党员干部在经济利益面前失去原则和底线,跨过这些原则和底线就很可能失去党性和群众全心全意的支持。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误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成经济建设是唯一,忽视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出现了七大位差①:
一是党员权利的刚性规定与柔性落实位差。党章明确规定党员享有八项权力,但由于党内民主尚不健全不完善,党员权利刚性保障制度在某些方面缺失,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乏力。一些党员难以充分享有这些权利而逐渐产生消极懈怠情绪。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应然与实然位差。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先后提出过“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等论断。当时强调的政治工作实则为我们今天特别重视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我们党再次重申:“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尽管从娃娃抓起,成效却并不令人十分满意,1989年,邓小平曾十分痛惜地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3]。其中最重要的缘由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然地位在实践中大打折扣。
三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信息流量和感性吸引力位差。西方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主义等思想意识经过精美包装,具有较强的感性吸引力,加之以其技术上的优势对我们进行狂轰滥炸,形成了思想信息的立体传输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是理论假设的完美性与现实实际的非完美性位差。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计,社会主义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没有失业、没有贫富差距,人们充分而又平等地享受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等。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有着巨大差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五是今昔党员责任意识位差。革命时期,党员选择入党为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缺乏坚定信念者必定会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自动退党或被清除出党,党员入党就是选择为共产主义奉献一切。建设时期,党作为执政党,人们选择入党是为着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贡献力量,但也有少数人是为争夺执政资源而选择入党的,这些人在成为领导干部后,他们的反面示范会对普通党员产生很坏的影响,使得党员的责任意识大大降低,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否定、甚至站在西方立场批判马克思主义。
六是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权利实现程度位差。尽管党员皆应平等享有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力,但现实中党员权力实现程度并不等同,诚然,党员享有的权利与自身实现权利能力有很大关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党员干部权利实现程度普遍高于普通党员。导致个别普通党员认为党的事情就是党员干部的事情,比如在创先争优等整党活动中,个别党员认为这是领导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在这些整党活动中敷衍了事,在群众造成不良影响。
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信念吸引力与物质利益吸引力位差。改革开放以前追逐物质利益不为提倡,人们高度关注的是精神力量,高尚的政治道德情操最受青睐。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物质利益欲望被唤醒,爆发出巨大的创造物质财富的激情,但对政治道德情操的某种忽视导致人们对正当逐利与非正当逐利的界限认识模糊,缺乏甚至放弃道德坚守。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信念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人们过度关注物质导致物质利益吸引力居于不恰当的高地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遭遇政治冷漠。
七大位差的现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员和党员干部在思想理论领域的坚守和自我承担的意识和愿望,使马克思主义没能具有应有的高度凝聚力和吸引力,根据《人民论坛》2009年“未来10年10大挑战”的相关调查研究,“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是中国未来十年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之一。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迫切需要缩小或消融这七大位差。
从个体角度讲,继承和弘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不断提高自我思想理论建设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思想理论建设是一个重大的“此岸性”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彼岸性”问题。理论研究、宣传和践行者若能不断自我反思、紧密联系实践、深入广大群众,在思想理论建设中,无论承担的任务是什么,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都不会逊色。这就需要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者:一是坚定理想信念,信守党旗下的庄严承诺;二是加强理论素养,并能将理论有效转化为实践;三是明确并不折不扣地完成自我担当;四是树立科学合理的物质利益观,不为物质主义误导。
从组织角度讲,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各种体制机制。七大位差,很多缘于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所致,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一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权利;二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让党员干部的权力受到更为有效的监督;三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使市场主体依法参与市场活动;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是加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建设,逐渐增强理想信念的吸引力,并让物质利益吸引力回复至恰当位置。
从系统论角度讲,整合组织和个体力量,形成强大的思想理论建设合力。党的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思想理论建设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的完善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成效颇丰,有力推动了党的建设。作为执政党,党的执政理念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逐步摸清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规律。然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仍存在力量整合不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来,党先后进行了几次整党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组织能力和个体能量还有巨大的发挥空间,需要有效整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基层组织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二是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建立和健全理论创造、理论宣传和理论践行的联动机制,充分整合理论创作主体、宣传主体和践行主体的力量。这种整合从横向看,各理论建设主体需要如流水线操作般的密切配合;从纵向看,思想理论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链条,各主体都积极有效的在自己所处的环节上竭尽所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环环相扣,让自己将思想理论建设最终落实到具体实践上;三是形成科学有效的正负反馈机制,及时纠偏,有效克服思想理论建设存在的问题,否则可能积重难返。
本文是重庆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主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0QNZX43],论文作者为项目负责人
注释:
①“七大位差”的四个位差在2012年2月发表在《探索》杂志上的《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主体自觉性》一文中已提及,但未阐释,在此再次提及主要是从课题的整体角度出发,系统提出影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积极性的综合性因素并针对性提出对策。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0.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5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6.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