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工作解读

2012-08-15 00:53刘建明
重庆行政 2012年5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建设

□ 刘建明

新型城镇化工作解读

□ 刘建明

2012年9月14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大会,并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就《意见》作了说明。贯彻落实这次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直辖以来城镇化工作成绩

直辖以来,我市城镇化全面进入高速发展期。1997-2011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1.6倍,城镇常住人口接近翻一番,城镇化率由31%提高到5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第二,年均增速1.7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两大格局”、初步实现“两大提升”、逐步促进“两个协调”。“两大格局”,一是形成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一般区县城和小城镇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格局;二是以主城为核心、约1小时通勤半径的城市经济区(“一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南翼)的“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格局。“两大提升”,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一大两小”机场、“一枢纽五干线”铁路网、“二环八射”高速路网、“一干两支”航道体系和电力1100万千瓦装机容量、500千伏日字型双环网等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成;二是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主城重庆大剧院、科技馆、图书馆,远郊区县社会事业项目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危旧房改造和广场、公园建设成效明显,公租房开工、交房总量走在全国前列。“两个协调”,一是产城互动发展更加协调,年工业销售值达1.4万亿元、十年翻两番多,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20%,商品销售总额和金融资产均超万亿,形成百亿级商圈6个、百亿级市场12个;二是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农村公路超10万公里,行政村100%通达,建成巴渝新居20.1万户、农民新村2247个、改造农村危旧房28.3万户,村文化室、电视户户通基本全覆盖,城乡一体化社保体系初步形成。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

在推进城镇化中,我们既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借鉴国际国内推进城镇化的有益做法,又要符合重庆实际,适应重庆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幸福安康。要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注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二是要坚持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重庆城乡差异大,要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矛盾,切实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与优化城乡经济和人口布局、调整城乡利益关系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互动发展。

三是要坚持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的活力是产业发展。要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并重并举,培育和壮大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人口和要素集聚,繁荣城镇市场和经济,避免出现有城无市的“空城”和有人无业的“闲城”,从而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

四是要坚持集约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集约发展。重庆人多地少、山高坡陡、资源紧缺,财力、物力、人力有限。推进城镇化要坚持集约、集中、集聚发展,注重集约用地,注重节约资源,降低物耗水平,集中有限力量,提高使用效率,避免粗放式发展。

五是要坚持推进信息化。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是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新一轮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要坚持城镇化与信息化协同推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引领、推动、支撑作用,积极运用信息化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镇信息化水平。

六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承载能力,有步骤有节奏地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注意协调好四个关系:

一是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依托,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进城镇化,要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引领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实现“三化”有机融合。通过城镇化发展,推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二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关系。根据重庆的特殊市情,树立城镇集群发展理念,各城镇要科学定位,合理分工。特别要着力提高各层级间的关联度和互补性,使城镇集群各层级、各单元梯次承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

三是规划、建设、管理的关系。规划、建设、管理是城镇化发展的三大基本环节。规划是城镇的基础和统领,建设是城镇发展的过程和成果体现,管理是城镇运行协调有序的保障。推进城镇化,要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坚持城镇建设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不断提升城镇管理的法制化、智能化水平。

四是外延扩张、内涵培育、生态环保的关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建设,要根据资源条件、功能定位、环境容量,合理界定城镇规模。注重提升城镇发展的内在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历史文脉,彰显城镇的品位和特色,不断提升城镇的便捷性和宜居度。要秉承绿色、低碳理念,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逐步缩小。

集群格局全面形成。形成由主城特大城市、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23个区县城、100个中心镇和其他小城镇组成的大都市连绵带。以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若干个域内城镇群。

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全市城镇建成区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6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800万人左右。主城区建设用地面积达到7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830万人左右;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340万人左右;23个区县建设用地面积达到4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430万人左右;100个中心镇和其他小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00万人。形成达到8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1个、达到50万人口的城市5个、达到20万人口的城市10个、达到10万人口的城市16个。

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市域高速公路达到3000公里,平均每万人约1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300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200公里;城市道路路网密度、水电气供应能力领先西部。

城镇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0%,建制镇分别达到50%和25%。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保持在315天以上。

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基本形成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凸显、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撑有力、区县城和中心镇特色鲜明、对周边地区发挥重要辐射带动作用的大都市连绵带。

五、我市城镇化体系构成各自有哪些定位和要求

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他区县城、小城镇四个层级来回答。抓好了这四个层级,市域城镇集群就可以像一台结构协调、运转高效的传动机,辐射带动城乡和“一圈两翼”协调发展。

第一,主城。中央定位重庆为国家中心城市、西部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南综合交通枢纽等,核心载体是主城。作为内陆地区和市域城镇集群的龙头,着力强化各种枢纽和中心功能,凸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一是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区,改造提升既有商务集聚区,大力建设十大新兴商务集聚区,促进商务功能提档升级。二是全面拉开二环区域开发格局,加快21个大型聚居区建设,逐步形成三四百万人口规模的新城区。三是同步建设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硬件支撑。

第二,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城镇集群建设成败的关键。按照大都市连绵带的城镇集群布局原理,目前我市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6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要真正成为承接主城、带动周边的区域性中心,必须超常规发展,增强辐射带动功能。要加快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拉开城市拓展骨架,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发挥对外开放引领和对周边地区产业传递、交通联系、服务分担等重要功能。尽快形成城市交通循环,连通辐射周边的通道,完善水、电、气、通讯配套。要发展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产业项目,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配套。加强区域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以及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辐射带动能力。

第三,区县城。这是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火车头”。要坚持功能开发和产业发展并重,扩容提质和凸显特色并举,优化城区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增强县城的集聚力和承载力。

第四,小城镇。当前很多小城镇以街为市、功能残缺、设施老化、配套滞后,特色不特,环境卫生也较差。要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历史名镇、旅游名镇、省县际贸易示范镇、农产品加工示范镇和工商业强镇建设,集中培育100个左右辐射能力较强的中心镇,示范带动周边集镇和农民聚居点、新农村建设。开展小城镇特色商业街建设,重点实施临街建筑风貌改造、管线改造、设施完善等,大力推进住宅小区化,发展物业管理服务,促进小城镇商贸流通业发展。

六、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今后我市有哪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重大基础设施是串联城镇集群的“脊梁骨”。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抓好“三港两路”和能源、水利等枢纽型、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

“三港两路”方面。一是推进江北机场第三跑道和东航站区建设,到2015年旅客和货邮吞吐能力分别达到4500万人次、110万吨,成为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二是重点推进主城果园、万州新田、涪陵龙头山等港口建设和航道整治。力争2015年货物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2亿吨、700万标箱。三是加快构建域内高速数据通道,全面提升数据传输和交换能力,加快建设国际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四是重点推进兰渝、渝利、成渝客专、渝万铁路、渝黔新线等干线铁路建设。五是建设新的1000公里高速公路,基本形成 “三环十射多联线”路网,营运总里程达到3000公里左右。

能源、水利设施方面。重点推进千万千瓦电源项目、电网建设改造、天然气“县县通”等工程,有效缓解能源“卡脖子”的状况。还要重点抓好一批骨干水源、供排水管网、防洪保安等工程建设,完善工程性重大水利项目骨架,提高城镇水务保障水平和防洪防涝能力。

七、今后我市园区开发建设有什么新的举措

园区开发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首先谈谈“1+2+7+36”工业园区。“1”是指两江新区,“2”是指西永综合保税港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7”是指7个经开区、高新区,“36”是指36个特色工业园区。必须统筹推进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开发,促进园区城市形态化,建成产城融合、园城互动的产业新城。

具体讲,在强化园区自身“七通一平”、标准厂房等基础配套和招商引资的同时,要抓好“五个同步”:一是同步推进园区职工居住体系配套,包括职工宿舍、公租房及商品房等,促进职住平衡。二是同步推进交通通讯配套,包括联网道路、公交体系、通讯基站、仓储基地等建设,畅通客流、车流、物流。三是同步推进水电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并尽可能与老城区运行系统互联互通。四是同步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商贸、金融、休闲娱乐等服务配套,实现进园区也就进城区。五是同步推进园区社区管理服务体系配套。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居委会跟进,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覆盖,推动园区社区化管理。

八、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抓好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我们将坚持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突出“规划科学、管理规范”来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管理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三大重要环节,按照“314”总体部署对城镇化的发展要求,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一是坚持规划科学化,城镇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灵魂,决定城镇未来发展的方向。二是坚持建设集约化,要突出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要坚持管理现代化,要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现象,着力健全依法、科学、规范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

九、目前我们看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美好的未来,如何保障能够实现这些既定的目标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市场力量的参与,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活力,另一方面更需要政府的调控力量。因此,政府须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强化规划管控,增强规划的先导性和科学性,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科学布局各种功能,推动各类规划之间有效衔接。二是强化土地调控,下一步要严格按照项目审批用地,合理掌控指标供应节奏,促进土地集约开发和二次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同时以“地票”为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平衡经营性项目用地指标需求。三是搞好住房供应,这是人口城镇化的基本保障,重点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四是维护城乡居民合法权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事,完善城镇化相关法律法规,经济推进公共决策。五是抓好城镇建设的投融资工作,资金是城镇化发展的血液,必须多方融资,要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搞好资金调度平衡和风险防控,每年预算内新增财力的30%用于城镇建设。六是完善农民工转户制度体系,形成科学有序的常态化转户工作机制。七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项目。

十、市城乡建委作为城镇化建设的牵头部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的工作措施

市城乡建委结合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我们结合我委的具体工作,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开展学习贯彻工作。组织城乡建设系统干部职工对《意见》进行学习贯彻,并组织领导干部到国内外城镇化先进省市学习先进经验,创新发展思路,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支持城镇化的积极性。二是媒体宣传报道。宣传以“全市城镇化工作大会”为核心,在全市范围内多渠道、多层次的进行报道。三是开展宣讲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城乡建委、市级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组成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大会精神宣讲团,分赴各区县、各部门开展巡回宣讲。四是开展城镇化理论培训。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区县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城乡建设基本知识,学习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和意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深入贯彻好大会精神。五是开展督促检查。拟由市人大、市政协相关领导带队,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城镇化办会同相关市级部门组成督查组,采取随机抽查或分主城、渝西、渝东南、渝东北四个片区等方式开展督查。六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委系统重点工作。我委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保障、十大片区开发、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城镇建设品质提升六个方面的内容。七是完善城镇化工作机制。发挥市城镇化办的牵头协调和指导督促作用,会同各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切实加强领导,细化发展目标,明确发展举措,精心组织实施。

作者: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小城镇处处长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建设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