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秀美宜居边城

2012-08-15 00:53中共重庆市秀山县委书记代小红
重庆行政 2012年5期
关键词:建设

□ 中共重庆市秀山县委书记 代小红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秀美宜居边城

□ 中共重庆市秀山县委书记 代小红

重庆市秀山县紧紧抓住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机遇,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学构建城镇体系,提升城乡居住品质,增强集聚带动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武陵山区中心城市。

(三)建设新型农村。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系统工程,通盘考虑、整体设计、统一谋划、同步推进。依托现有的农村居民聚集区,完善“六通六有”基础设施,完成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两侧集镇民居风貌改造,截至2011年底,建成巴渝新居4800户,改造危旧房1.2万户,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根据“迁村并点、集中居住,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工作思路,坚持耕地面积不减、农民利益不减的原则,整合土地复垦、救灾搬迁、异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等资金,按照群众自愿原则,引导“山上农民下山”,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完成90个农民新村规划选址,已建成农民新村38个。统筹土地复垦集体资金、新农村建设配套资金,加快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行政村“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100%、67%;全面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实现同网同价。启动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建成沼气池3.8万口,创新垃圾、污水处理模式,构建完善的垃圾收运系统。

(一)完善城市功能。立足渝鄂湘黔交界、直辖市门户、武陵山腹地的区位优势,按照武陵山区中心城市定位,着眼于建设渝鄂湘黔区域性边贸中心、物流中心、教育高地、旅游集散地,坚持长远性、科学性、实用性相兼顾,着力构筑“龙凤呈祥秀山水、双龙戏凤耀武陵”的城市形态,完成了2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启动了50平方公里总规修编。按照“先地下,后地上”思路,建好“地上”、“地下”两座城。通过2年时间努力,完成城市道路“白改黑”,实现城市主次干道综合管线下地和雨污分流42.5公里,排污管网全面完善,综合管线全部下地,实现一次建好、一劳永逸、终身受益,确保县城20平方公里内不出现反复开挖的“拉链路”。拉开城市骨架,有序科学拓展城市空间,新增城市道路30公里,桥梁3座,“六纵六横”城市路网框架基本形成。根据城区未来发展形势,合理布局中小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将体育场、文化馆、花灯博物馆等布局在教育片区,特别是体育场交付县高级中学管理、使用,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功能。相继建成县城防洪堤、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置场等城市要件,整体功能不断完善。立足开放性,布局秀山至周边3条高速公路,依托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和“四射两横两纵”城乡骨干路网,形成“1小时周边、4小时主城、8小时出海”的对外交通格局。

一、因地制宜,科学构建城镇体系

(二)打造城镇集群。按照“向心布局、集群发展”思路,结合交通、区位、资源、产业、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充分挖掘文化、工业、旅游等资源,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做足小城镇特色,布局“一主三副多点”城镇体系。以县城为核心打造3个综合型中心镇,以国省道线为纽带打造一批工贸型、旅游型特色小城镇,以300公里省际边界为走廊打造一批边贸集镇,形成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集群。县财政每年每个乡镇配套100万元资金,积极推进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民广场、硬化过境路、卫生院、文化活动中心、汽车客运站、自来水站、敬老院、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集镇的承载和吸附能力。

二、量力而行,提升城乡居住品质

(一)开展“五城同创”。去年,我们成功创建成为市级文明、卫生、森林和山水园林县城。今年,我们启动了国家级文明、卫生、园林、绿化和市级环保城市“五城同创”。在创建过程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提高城市宜居指数。在城镇绿化方面,按照“多栽大苗、少栽大树”原则,新增2个广场、2个主题公园,拓展公共活动空间7.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2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率达39%。在城市坏境整治方面,投入1500余万元,实施背街小巷整治,实现了“路平、水通、灯明、树绿、美观、干净”,保持路灯亮灯率达98%以上,城市清扫率达100%,保洁率达100%。在文明创建方面,组织开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市民。

(二)开展锰业整治。紧扣绿色、环保理念,宁要青山绿水,不要荒山污水;宁肯牺牲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也要提高空气、水环境和群众健康指标。去年5月至今年7月,我们打出停产整治、关小上大、技术改造“组合拳”,关闭83家锰粉加工厂,停产整治37家矿山开采企业,全县18户电解金属锰企业整合重组为7家,技改后的工艺水平达到全国领先,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和市政府验收。

(三)开展城乡建设秩序整治。针对违法、违章建筑较为突出现状,我们成立整治工作队伍,点面结合,突出重点,集中开展违法、违章建筑整治。今年以来,依法查处了违法建设2000余处。将整治与管理结合,进一步理顺部门、乡镇(街道)管理职能,规范审批程序,简化操作流程,加强前置管理和源头监控,切实规范了城乡建设秩序。

三、以城养城,增强集聚带动功能

(一)集聚产业强支撑。围绕“一主三副多点”城镇体系,在城区布局“一城两园”,促进城市与产业深度融合,增强武陵山区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城市商圈日趋成熟,凤翔、金凤凰、大华百货等商城建成投用,引进永辉、重百、苏宁等知名企业,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已达到200家,商圈商业业态水平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着力发展矿产加工、通讯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集群化格局初现,已引进企业82家,实现工业产值80亿元,解决就业1.12万人,被市政府评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重点发展交易、配送、仓储、加工、会展以及三方物流、公铁联运、电子商务、信息和中介服务等产业,已引进16个专业市场、20个项目,实现市场交易额18亿元,预计到2015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先后被评为少数民族地区首个“中国物流实验基地”、全国首个“中国应急物流实践基地”、“中国西部物流基地”,“武陵山中药材信息、预警中心”,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多省市交界地区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在乡镇布局硅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和矿产资源加工业组团,引导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形成特色鲜明、产业坚实的各类特色集聚区。同时,以片区扶贫开发为契机,打造金银花、土鸡、高端猕猴桃、茶叶、油茶产业片,培育龙头企业71家,组建专业合作社278家,实现5万城乡居民就近就业。

(二)注重民生促保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富裕农户进城变市民,山上农户下山搞增收、城郊农户进城当工人、城里市民下乡当农民”思路,一年转户12万人,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21.9%提高到35%,力争到2015年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0%以上,并全面落实住房、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政策,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以义务教育为重点、以高中教育为突破、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标准建成高级中学,凤凰中学,县职教中心,启动秀山一中高中新校区建设,解决3万孩子入学难、择校难问题。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城乡医疗资源结构布局,着力打造1所“三甲”医院、2所“二甲”医院,4所特色专科医院,实施24个乡镇卫生院、267个村居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形成“农村40分钟、城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匹配城市发展需要,坚持市场供给和政府保障“双轨”运行,新增保障性住房20万平方米,年供给优质商品房100万平方米,满足各阶层群众的住房需求。目前,县城房价维持在渝东南地区最低水平,成为吸引周边区县群众和本县农村居民进城购房的杀手锏。

(三)市场运营破瓶颈。推进城镇化的难点在融资,为此,我们创新工作思路,树立有效经营城市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政府加强调控监管,有效解决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资金不足的问题,避免过度负债。土地资源市场化。盘活土地国有资产,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常年储备土地1000亩以上,积极推行经营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适度从紧出让土地,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化,把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结合全市农村宅基地复垦工作,积极争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2011年成功争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3750亩,为城镇建设提供用地保障。政府融资市场化。充分发挥城投、工业发展等投资企业在政府融资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投资经营、借贷、担保等方式,全面提高投融资能力。公共服务市场化。放开公共服务经营权,坚持“谁出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BT、BOT模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外资等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新路子。目前,已与民生天然气、法国威立雅等公司合作,市场化运作天然气、供排水项目;与县内园林绿化公司合作,推进公园、绿地、广场、道路等城市公共空间市场化养护,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数字电视分前端建设随谈
野三化冶建设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