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城乡一体化研究

2012-08-15 00:53皮颖
重庆行政 2012年2期
关键词:城乡农村发展

皮颖

☆统筹城乡☆

巴南区城乡一体化研究

皮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差距逐步加大,较大的城乡差距已成为农村生产发展、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瓶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七大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思路和新目标。2007年,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对重庆市巴南区城乡一体化理论进行探索研究,有助于为推进巴南区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实践参考。

一、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含义和相关研究

(一)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含义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城乡差距逐渐扩大,缩小城乡差距逐渐为人们重视,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步形成。对于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白晨曦在《创新编制城乡统筹规划,促进青海省绿色产业增长》一文中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指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指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一体,其实质在于从法律和政策上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1]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配置、城乡居民共建社会主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经济社会高度融合,这些问题都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但当前中国城乡差别较大,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重点在“化”,化城乡于一体。白晨曦主要从目标论角度解释城乡一体化,忽视了城乡一体化在中国既具目的性更有过程性,非经长期探索和努力无法实现。董黎明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文中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2]这一阐释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着重提出强调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性。但对于城乡一体化目标的阐释存在一定不足和缺陷。比如忽略了直接关系民生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等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城乡均等化问题。总之,上述两种对于城乡一体化科学内涵的解释比较具有代表性,主要从过程论或目标论角度阐释城乡一体化,综合两种解释,为我们描绘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美好前景以及实现这一美好前景必须经历的过程,为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立足中国国情,从今天中国较大的城乡差距出发,同时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在不断发展优化城乡各自特有的生产服务功能的过程中,促使城乡之间的各种资源要素自由合理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生态环境的标准化、生活水平的小康化直至富裕化、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均等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相关思想已蕴含了城乡一体化的萌芽,如圣西门的城乡社会平等观、傅立叶的法郎吉与和谐社会、欧文的理性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新村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构想。

西方知名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具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两种:即以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为代表的“区域整合”思想和以英国城市学家、社会学家霍华德为代表的“田园城市”理论。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从保护人居系统中的自然环境出发提出城乡关联发展的重要性。霍华德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兼有城市和农村优点的理性城市,即“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并指出了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一方面需要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另一方面消灭私有制,一旦消灭了私有制“城乡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3]。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模式和实践途径以及城乡一体化实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讲城乡一体化模式有:城镇化模式、乡协调发展模式和城乡良性互动模式等;从实践上看城乡一体化在实践中出现了四川成都模式、山东莱芜模式和江苏昆山模式。对于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学者们从城乡规划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举措,特别是一些学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城乡一体化的实践途径进行了更具操作性的探讨。

二、重庆市巴南区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一)重庆市巴南区城乡一体化的现状

第一,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8.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7.4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41元;城镇化率达到73.4%。

第二,交通建设实现新飞跃。累计建成公路总里程达到2659公里。全市“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络有“二环二射”贯穿全境,综合交通体系主骨架基本形成。提前实施轻轨2、3号线建设,完成鱼洞长江大桥正桥及南引道一期,完成渝南大道A段拓宽改造、渝南分流道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滨江路二期、渝南分流道二期工程,累计实施城市道路“白改黑”工程51万平方米。沿江高速公路、佛耳岩滚装码头二期、外河坪公交站场、鱼洞换乘枢纽工程顺利推进。完善城区公交站点158个,新建公交停车港70个。投入20亿元,改造提升干线公路和油化硬化农村公路71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464公里。实现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双百”目标,农村通畅率达到97.5%,农村客运覆盖到70%的行政村。

第三,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危旧房改造在全市率先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累计拆迁90.9万平方米。完成居住区综合整治494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房55万平方米。恒大城、蓝光·十里蓝山等精品楼盘成为城市建设新亮点。镇街场镇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巴渝新居建设165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29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453户,建成农民新村10个。新建龙洲湾滨江广场等城市广场5个、鱼洞老街公园等城市公园15个、社区公园50个。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8%、4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1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4.7%。森林覆盖率达到40%。成功创建市级环保模范城区。

第四,二三产业得到新发展。产业结构比为8.9∶52∶39.1。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75.9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4.5亿元。经济园区提速开发建设,界石工业园取得突破性进展。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位。专业市场群实现交易额264亿元。“万村千乡工程”建成460个网点,居主城区第一位。被命名为西部唯一的“中国温泉之乡”。旅游业接待游客52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2亿元。商品房销售234.8万平方米;销售额105.1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315.6亿元和269亿元。

第五,农村经济得到新提升。“巴南银针”茶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石滩“琢玉大米”等8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一生缘”豆干等15个产品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五布柚等40个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二圣天坪被首批认定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重庆花木世界、光大集团城市生态奶业顺利推进。累计投入资金1.46亿元,新建农村沼气池2万余口、人行便道1200公里。投入20.9亿元,建成场镇水厂22个、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28个,解决了35.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启动实施农户万元增收计划。建成丰岩水库主体工程并下闸蓄水,完成5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南彭-惠民”区域被列为全市统筹城乡改革7个集中示范点之一。新成立巴南浦发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在全区设立“信用村”35个、“信用镇”1个。完成三峡库区四期移民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安置,顺利推进后期扶持扶助工作。

第六,改革开放迈开新步伐。改革区投融资体制,整合区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130多亿元。深化镇街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边远镇、困难镇转移支付力度。完成林权制度改革。南泉万河村被国家财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联系村”。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7%。民营企业工业产值达到40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4%。累计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65个,日本住友商事等4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发展。实际利用内资132.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1.4亿美元。

第七,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科技进步综合指数47.5%,居全市前列。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区。投入3亿元新建5所中小学校,投入4.41亿元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建成塑胶运动场26片、寄宿制学校14所。投入2.5亿元完善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完成区人民医院急救部和5个镇卫生院、区皮肤病医院改扩建,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77个。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白内障无障碍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现全覆盖,建成22个镇街综合文化站、198个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城区、全市文化先进区。接龙、木洞、花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丰盛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44.3%;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90%。

第八,民计民生有了新改善。累计投入民生资金68.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0.6%。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2.2%以内。被评为全国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区。财政累计支出21.5亿元,七类社会保险覆盖149.9万人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险目标。推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8.4%。累计支出城乡居民低保金2.4亿元,实现应保尽保。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全国率先建立医疗救助中心,累计救助23.9万人次、2581万元。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发放解困助学基金1.65亿元。建立慈善募捐长效机制,救助困难群众2.5万人次。新建、改扩建41个社区服务站,建成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点62个。建成廉租住房1512套、6.2万平方米。全面推行交巡警工作模式,建立校园安保新型勤务机制和阳光警务查询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安全感提升到95.8%,居主城区第三位。

(二)重庆市巴南区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没有统一的规划。城市与农村发展没有协调统一,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一体化发展脱节,没有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发展规划。一是规划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规划管理力量薄弱。二是各项规划衔接不够。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没能做到“三规合一”。三是村镇规划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社会保障不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难较大。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由于近两年重大洪涝灾害的影响,加之历史欠账,农村点多面广等现状,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显不足。目前,我区现有高产稳产农田少,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配套渠系功能基本丧失,“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依然存在,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极端天气情况呈突发、多发趋势的情况下,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风险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落后于城市,农村脏、乱、差现象还比较严重,集聚人气功能较弱;区域内教育、医疗资源及文化体育设施布局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城区,广大农村不能分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健全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远远滞后于城市。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起步晚,保障水平较低,因病致贫、返贫现象还存在;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相对落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以上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衡阻碍了农村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城乡间发展差距,对城乡一体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性特征突出,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目前,巴南区经济条件在主城九区之中明显落后,甚至落后于部分区县城,巴南城乡差别太大,无论是城乡居民的收入,还是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城乡居民的市场化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和相当程度的落后。城乡二元结构性特征十分突出,以城带乡能力弱;三产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偏小,服务功能较弱;工业中汽车摩托车产业比重较大,缺乏新兴战略产业支撑,产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全区经济总量仍偏小,财政收支矛盾尚未根本解决。

第四,城乡产业分割,关联性弱,城乡发展脱节。巴南区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城乡产业分割,产业关联性不强。在巴南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个倾向: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在城市发展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就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其实,这种产业发展政策还是人为地分割城乡产业,进一步弱化了城乡产业的关联性。

第五,产业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持乏力。一是我区虽然有一定量的工业产业,但是基本集中在鱼洞、李家沱周边,其他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二是农业产业推进不快,传统农业比重偏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我区农业集中连片、气势磅礴的产业除了茶叶外,其它产业均呈现小、散、弱的特点,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一方面从农业产业化水平来看,传统农业比重仍然很大,大型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农业产业链条不长、农业附加值仍然不高,距现代农业还有很长的距离。另一方面,从体制上看,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三是农业产业受消费需求、价格、以及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市场不大、不宽、不稳定的状态还存在,市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力愈来愈大。

第六,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农民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城乡居民市场化观念差异大。巴南区总人口86万,其中农村人口就有59.5万,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巴南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的标志之一是绝大多数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巴南区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这个任务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无论是巴南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还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农化,关键是城镇产业的发展能否吸纳这么庞大的人口。这是我们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时必须要考虑的。但是目前巴南区主城区域、小乡镇面积较小,是否能容纳这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解决转移农村人口的教育、就业、保障等问题,这无疑是个重大的工程。巴南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农民要突破传统的小农观念,具有现代化的技术文化素质、开放化的思维意识、市场化的竞争观念。只有农民具备了这些现代文明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才有利于传统的农民转换为现代农民而参与国际化市场的竞争,促使传统的乡村社会转换为现代文明社会,乡村和城市的差别才能消失。而目前巴南农民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城乡居民市场化观念差异大,这是城乡统筹需要解决的又一项基础工作。

三、重庆市巴南区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思考

(一)制定统一规划,指导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坚持规划先行,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统领全区总体发展规划,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一是根据巴南区“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专项规划,形成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规划体系,实现城市与农村的无缝对接。二是加快完善村镇布局和产业布局总体规划,实施以特殊镇、中心村为聚核的集聚式发展战略。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规划:一是城乡总体规划一体化。主要做好巴南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做好巴南主城区域、小乡镇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充分发挥城市在人口、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汇聚枢纽与孵化器功能,强化带动效应,同时重视乡村规划,规范乡村建设发展。二是城乡社会管理规划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巴南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统一的社区管理体制。三是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城乡共同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城乡互融互补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布局。四是城乡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主要是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繁荣城乡文体事业,构建城乡科技服务体系、城乡邮政公共服务体系、城乡金融服务体系等。五是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一体化。主要是推进城乡交通、电力、邮电通讯、供水供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娱乐等方面一体化建设。六是城乡市场体系规划一体化。主要是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培育城乡流通主体,加强城乡市场对接,加速城乡各类要素流动。

(二)加快推进乡村社会事业建设,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来源狭窄。今后基础设施建设应向农村延伸,向农村倾斜,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是加强农村畅通工程建设。对乡村公路统一规划,分年度实施,全部统一硬化成柏油路,实现城乡客运公交服务,解决农村的出行和运输难问题。借助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契机,增强城镇承载和辐射能力,加速实现农村与城市对接。整合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完成扩建客运站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通过公路等级化改造和各村路面硬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通农村公交车,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快速、便捷。加快完成南涪路连接道建设,积极配合沿江高速公路建设,努力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二是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优化教育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广播电视、农家书屋向边远农村覆盖。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统筹标准,切实巩固和提高农民参合率;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扩大参保农民受益面,稳步提高农民受益率;实现村卫生所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基本达标、为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改善农村社会保障。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做好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逐步过渡到城镇居民。要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分层次、可持续的原则,按照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使更多的农村生活困难群众享受低保待遇,做到应保尽保。四是搞好农民就业培训指导。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培训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五是借助桃花岛、中坝岛、轻工产业基地等项目的建设投资,争取尽量多的资金,加快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市场物流、金融商贸、信息中介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消防、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发挥聚集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流动与共享。

(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增强乡村发展的支持能力

我区与重庆先进区县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还比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引进的大项目大企业还不多。为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必须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一方面,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生产力的观念,坚持把整治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环节来抓,尤其要强化部门服务社会考评制度,以社会考评促进发展环境的优化,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全市发展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招商体制机制,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实行专业化招商、以商招商和“点对点”上门招商,瞄准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引进一批与我区优势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大项目大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强乡村发展的支持能力。

(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强城乡发展的关联性和联动性

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就要加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乡产业布局。一是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化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切实增强工业对“三农”的反哺能力。二是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步伐。通过科学确定城镇布局,统筹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以商贸重镇、产业大镇、经济强镇、交通枢纽镇为重点,切实抓好中心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按照区域集中化、工厂园区化、产业科技化、设施现代化的方向,推动产业向小城镇集聚。通过实施产业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实施特色城镇化建设步伐。三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随着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选择那些带动力强的项目,巩固一批,培育一批,引进一批,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构筑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因地制宜,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1)紧紧抓住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机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方位拓宽增收空间和领域;全方位推进政策惠农、产业富农、品牌助农、科教兴农,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2)着力培育产业体系。对当地能够形成规模的特色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开发,培育加工龙头,形成“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体系,闯出一条适合当地情况的产业路子;(3)积极开发观光旅游产业。整合区内各种资源,探索性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拓展农民致富渠道。

(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农民变市民的进程

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是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因而户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身份性、福利性的特点。毫无疑问,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削弱了市场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剧了城乡割裂和社会分化。因此,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就必须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推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从而剥离户口的附加功能和利益差别,体现统一的社会身份与“国民待遇”,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对农民和农民工子女在就业、入学、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户籍歧视和身份歧视。实现巴南区城乡一体化,必须继续推进巴南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口迁移落户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户口迁移条件,探索实行按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基本条件。

(六)提高农民素质,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丰富的优质人力资源

中国人口总体素质特别是农民素质不高是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在广大农村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市场经济意识较为淡薄,转移就业、创业能力均比较弱。即使走出家门,由于缺少就业竞争力,大多外出务工人员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能够从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只是极少数。农民“小农意识”强,打工收入不愿投入创业和生产。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的素质至关重要。在实践中:一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当前,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巴南区也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从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二是以国家推行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为契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对营造农村文化氛围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带动作用。三是培养农民的市场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市场观念就无法融入到市场竞争中,更不能有效参与市场运作,盘活自身资源,即便拥有一定资源也无法转化为市场资源,难以实现自身资源的市场价值更大化。这就需要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同时培养农民的市场参与与竞争能力,让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更大价值,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1]王伟光.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调研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3月版,第16页。

[2]王伟光.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调研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3月版,第5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城乡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城乡涌动创业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