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旅游思想与实践新探

2012-08-15 00:49兰宗荣
关键词:龟山东林旅游

兰宗荣

杨时旅游思想与实践新探

兰宗荣

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杨时提出追求至乐的旅游思想,他一生游踪广布,是一个不懈的旅游实践者,同时也是旅游资源的热心宣传者和开发保护者,他的遗迹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杨时;旅游;影响;理学

旅游是非定居者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旅行游览。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旅游随之兴盛起来。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州将乐人,“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1]1,熙宁九年(1076)进士,历任州县,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被奉为理学中的“道南正脉”、“闽学鼻祖”。他一生优游林泉,有审美意境上的精进。但是,他的旅游思想、旅游实践及其对当今旅游的意义,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本文就此作初步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追求至乐的旅游思想

《乐全亭记》是杨时为将乐妻族余君所建之亭写的一篇记文,文中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杨时慕君子之乐的旅游思想。他说:“乘飞玲之车,御遗风之驷,郑女曼姬,扶舆挟輈,发轫乎康衢,柅轮于椒丘,卸觞列鼎,丝管间作,凡可以悦耳目而娱心意者,无不具焉。此众人之至乐,而君子之不为也。”[2]565他认为世俗的这些旅游行为君子是不屑为的。他又说:“君子以德为舆,以忠信为輗軏,以志为御,以古圣贤为前驱,以同方合志者为骖乘,乃相与驰骋于仁义之途,翱翔乎诗书之府,涉猎乎百家之园囿,而后税驾乎至道之墟而止焉。此天下之至乐,而众人之不与也。”[2]565这种众人不参与的天下之至乐就是君子之乐,它不为玩物丧志,重视与交友结合,强调审美冶性,具有明显的超脱境界、超功利化趋向。正因为如此,杨时以孔子与曾点的舞雩之风为榜样,他在《寄题赵贯道后乐亭》中说:“寄言春服成,尚觊一来游。 ”[2]839

杨时渴望身心的自由,其《遣怀》诗云:“天地一阱中,逼仄身亦孤。游世在虚己,浩荡与时俱。灵府有天游,环中真道枢”[2]843。诗中表达了他想摆脱庸常的俗世尘网,向往如同天上游的自由精神境界。可见,杨时的旅游目标既在于身体接近自然而获得的外在快乐,更在于悟道后形成的内在快乐。只有内外之乐全,这才是天下之至乐。

二、不懈的旅游实践者

杨时是一位坚定的旅游实践者,他的旅游活动多选择自然山水景色和寺庙宫观,既有居家近游,也有因宦游、求学而离家远游,足迹涉及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等省。

杨时家居期间,几乎游遍了将乐的山山水水。例如,绍兴四年(1134),杨时与将乐蛟湖人、福建提刑梁兼济游玉华洞;熙宁十年(1077),他游县东南之虎头岩并作记[1]12;元祐三年(1088)七月,他还自京师,应友人黄君之请,亲临县北墉之隅、西山之麓的求仁斋,留连数日,作《求仁斋记》[3]134;元祐七年(1092)夏四月,他解官居制期间,与堂兄弟游家乡杨道真君洞,并作记[1]33。

杨时也因求学而远游。游学是古代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通过拜师访友来增益学问。虽以“学”为目的,但也有“游”的内容。据记载,“(嘉祐)四年丁末,先生15岁。潜心经史,游邵武学有声”[4]9;元丰四年(1081)杨时“授徐州司法,以师礼见明道程先生于颍昌”[4]9,师生“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5]12738。此间,游贾丞相曲水园,有《颍昌西湖泛舟》诗;在程颢去世后,元祐八年(1093),杨时与游酢一起“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5]12738,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杨时还利用出仕为官的机会广泛游历。元符二年(1098)七月,他被授无为军判官,“至桐庐,登桐君山有诗”[3]142;“是年有《出京》《汴上》《陈留》《泗上》《过金山》《湘君祠》《过钱塘江迎潮》《梭山候潮》《晚泊围头》《江上》《登桐君山》《过七里滩》《严陵钓台》《夜雨》《吉溪早起》《汉坂舟行》诸诗”[4]34;崇宁元年壬午(1102)杨时任荆州教授途中,“有《观打鱼》《南康值雨》《过庐山遇雨》《东林道上闲步三首》《送王充道游三茅庐阜》《江上夜行》《过汉江》诸诗……到任有《过石首谒县官回》诗。”[4]40其中,杨时游庐山东林寺所赋之诗成为无锡“东林书院”名称的来历。据《东林书院志》引清初无锡学者钱肃润的《东林书院前记》云:“东林书院者,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讲道地也。地以‘东林’名者何?先生素爱庐山之胜,尝于东林道上感而有赋诗……,及归而讲道锡邑,其地即以‘东林’名。 ”[6]卷十一

可见,杨时无论是居家,还是游学、仕宦在外,一生优游林泉,他成为一个不懈的旅游实践者。

三、热心的旅游资源宣传者、保护者与开发者

杨时“七岁能诗,八岁能赋(文天祥题像赞)”[1]6,博学多才。他留下的旅游诗文扩大了旅游地的影响,有的甚至还起了导游的作用。

元符元年(1097)八月,杨时游武夷山,他的《游武夷》云“玉女翠拥秋云松”[2]860,将玉女峰比作翠拥秋云松柏、亭亭玉立的仙女。“此诗是今见最早咏唱武夷山玉女峰并将其拟人化的作品,它为后世文人和民间歌者开启了一片无限广阔的想象与创作的空间。”[7]5再如,江西庐山有卧龙庵,朱熹的《卧龙庵记》云:“卧龙庵在庐山之阳五乳峰下,予自少读龟山先生杨公诗,见其说卧龙庵刘君隐辟谷木食涧饮,盖已度百岁而神清眼碧。客至辄先知之,则固已知是庵矣。”[8]19说明朱熹对卧龙庵的了解首先是从杨时的旅游诗开始的。

杨时的一些游记对人文景物的兴废沿革、自然名胜的佳美神奇娓娓道来,实际上起了导游辞的作用。虎头岩是将乐古八景中“龙岫烟霞”所在,因形似虎头或龙头故名。杨时的《虎头岩记》道:“以示往来者,使观之无惑焉。”[2]569说明他作记的目的即在以游观之美示来游者,使游人无惑。《杨道真君洞记》这篇游记则详细介绍杨时游将乐县城之北隅杨道真君洞的动机、该洞的位置、历史由来和他的游程、游感等。记中云:“壬申夏四月(1092),因与二三昆弟蹑履担簦,翛然前往,行近五里余,而颓崖断堑,荒翳险绝,初若不可投步,扪萝引蔓,仅能至其上而呀然一室,如神刓鬼划,其中窈然莫能窥其远近也。……至于穷山绝谷、僻陋之邦,缙绅游士之所不至。虽有环奇绝特之观,往往为幽潜之士,遁世而弗耀者擅而有之。……虽然显晦者诚在人也,而天地之美,隐秀含胥于丘荒榛莽之间,常自如也,夫岂有加损哉。”[2]565他为天地之美未曾开发、未曾被缙绅游士所知而感慨,这不禁引起读者对该洞的好奇。

杨时爱护文物古迹,把修复古迹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哲宗绍圣元年(1094),杨时知湖南浏阳县事。他于县署高大仪门外之右建归鸿阁,又建飞鷃亭。《归鸿阁记》云:“县宇西北墉之隅有废址焉,初看蔚为秽墟,而细察则嘉木茂卉,连山穷谷,挺芳含媚,隐然四出。于是视为宝地。取县府之弃材为阁于其上。落成之日与宾客同登斯楼,感到微云洞开,一目千里。遂以归鸿名之,盖取昔人目送归鸿之义也。”[2]572此类修复古迹而作记文还有不少。

杨时的旅游是带有文化审美意识的活动,他能运用生花之笔描绘游观感受,因其诗文传布广泛,客观上起到了介绍旅游地,扩大旅游地影响的作用。而他的许多游记文又反映杨时对文物古迹保护的热情。

四、其遗迹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杨时遗迹主要有书院、读书处、陵墓、遗物、传说、祠庙、纪念性牌坊等,最为集中的是在家乡将乐。将乐杨时故宅今虽已无存,但当地居民新村仍用“龟山园”为名;其读书、讲学的含云寺至今香火依然旺盛;龟山陵园在将乐水南东南里许乌石山;存世极少的杨时手迹“玉华洞”额名,至今清晰可见,其《游玉华洞》诗摩崖石刻尚在,依稀可辨;其生前喜爱的一方文房之宝龙池砚至今还珍藏在将乐城内嫡孙家中;与其传说有关的落星穴位于将乐县城北;将乐南部蛟湖建于康熙丁酉年(1717)的杨氏宗祠是将乐县仅存的一座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纪念杨时的祠堂;福建明溪县龙湖村有明清时期修建的儒学文庙,存有“杨龟山故里”、“德星坊”等石碑;连城县新泉镇则有杨时后裔于康熙六年(1667)合族修建的杨家坊龟山祠等。

杨时去世后,其故迹成为游人凭吊的对象。明代兵部右侍郎福建长乐陈省《游玉华洞记》云:“武夷直温面目四肢,玉华空涵肺肠脏脾。彼有朱熹此有杨时。藏用显仁造化真机。惟二先生百世为师”[9]卷之一。明朝人把将乐胜景归之为八:桃溪春涨、虹桥暮雨、五马晴岚、九仙霁雪、玉洞秋云、金溪夜月、龙岫炯霞、龟山弦诵。明代吴绅诗曰:“闽南胜筑首西镛,秀毓龟山道学宗。玉洞秋云联五马,金溪夜月映长虹。九仙雪霁来湘子,龙岫烟霞隐赤松。八景天生诚可玩,地灵应见产人龙。”[9]卷之一将乐八景几乎与“人龙”杨时有直接的联系。

杨时身后的遗迹是宝贵的旅游资源,见其迹而思

K246.3

A

1673-1999(2012)16-0127-02

兰宗荣(1969-),男,畲族,福建沙县人,硕士,福建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旅游系副教授,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2-06-01

武夷学院青年教师学术研究支持计划(XQW05015)。

猜你喜欢
龟山东林旅游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白龟山水库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白龟山水库
旅游
白龟山水库动用死库容应急供水研究
论李应昇之东林节义精神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