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对旅游商品设计的研究价值剖析
——以徽文化为例

2012-08-15 00:49梁军
关键词:造物徽州价值

梁军

地域文化对旅游商品设计的研究价值剖析
——以徽文化为例

梁军

以徽文化为例,分析徽文化的内涵、价值观及价值观,总结徽文化对旅游商品设计的研究价值,为基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旅游商品设计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地域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价值

旅游商品开发的根基在于独特地域与民族文化,旅游地独特的文化背景是旅游商品的核心竞争优势[1]。基于地域文化进行旅游商品设计活动,既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地域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剖析清楚地域文化对旅游商品设计的价值是最为关键的前提与基础。

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徽文化更具有整体性、系列性、代表性等特点,涉及到哲学、经济、政治、艺术、医学、建筑、教育等各个领域,可以看成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以徽文化为切入点进行旅游商品设计研究,其研究内容更具有代表性,对其他地域文化而言,也更具有借鉴意义。

一、徽文化概述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 “三天子都”、“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 (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设立黄山市前的徽州地区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以及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2]。

尽管千百年来,朝代不断变更,名称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为徽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漫长的衍生过程中,徽文化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与特质,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菜等等。这些文化组成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

二、徽文化的价值观探析

南宋以来,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徽州文化在各个层面都贯穿着儒家思想,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同时,徽州人又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在文化的历史衍生与选择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征。

(一)朴质、奋进的价值取向

受缺田少地等自然条件的制约,经商与科举成为古徽州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在“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徽州民谣中,也可以看出徽州商人坚毅果决、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勇气。此外,徽州教育在封建社会后期也可谓是“一枝独秀”,仅清朝一朝状元数就达18人,并涌现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荫、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古徽州人朴质、奋进的价值取向,是独具特色的徽文化得以形成的社会基础。发达的商业与兴盛的教育,也为徽文化发展提供着物质基础和智力支持。

(二)开拓、创新的价值追求

在外出谋生的过程中,古徽州人注重义与利、仁与富的统一,竭力为发展工商业鸣锣开道,是对正统儒学观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随着庞大的徽商商业集团的建立,古徽州人对正统“士农工商”的本末体制提出质疑,他们提倡“士农工商,勇往为先”,强调个人努力,承认个人成就[3],古徽州人这种开拓、创新的价值追求,既是对传统封建礼教与等级制度的反抗,也进一步构建了徽文化鲜明的价值内涵。

三、徽文化中的造物观剖析

徽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分支,传统儒家文化的造物观在古徽州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同时,受政治制度及经济结构的影响,又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以“天人合一”的造物观,构建徽州人与环境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学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天人之分”的学说相对立,它强调人是宇宙化的一部分,人同世间万物一样,是从大自然中产生出来的,人、自然、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基于这种哲学思想,中国传统造物观将造物看成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人、物与自然是一个综合的统一整体。

这种“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在徽文化的物质载体中俯拾皆是。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整个村落顺山水之势而建,形似一头水牛卧于青山绿水之间;村中水系也依据牛的形象而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人、物与自然也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二)以“道寓于器”的造物观,构建徽州人与物的和谐

“道寓于器”是中国古代造物观中的另一核心内容。“道”是指事物的精神内涵,“器”是指事物的物化形式。关于“道”与“器”的辩证关系研究,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后,历代思想家对其关系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明末清初期间,新儒学代表人物王夫之提出了“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唯物主义道器论,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从造物的角度认知 “道”与“器”的关系,其实则是精神功能与物质功能的关系:“器”的形式、功能、色彩、材质等内容是“道”的物质承载,“道”的价值标准、精神追求、审美取向等内容是“器”的精神内涵,而二者的和谐统一是造物的核心目标。

“道寓于器”的哲学思想在徽文化的造物观里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徽派建筑中的冰裂纹花窗便是“道”与“器”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冰裂纹花窗是古徽州学子书房常用的窗户样式,相比徽派建筑中的其他木结构部件,冰裂纹花窗的主要结构极为简单,由直线型的木条交织而成,避免了复杂的造型对学子学习的干扰,其主要功能也仅为满足采光、通风的需求。除满足功能需求外,古徽州人还凭借简单的造型赋予了冰裂纹花窗深刻的精神意义,其木条交织的图案为碎冰状,预示着科举之路“十年寒窗”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艰辛;而散落在碎冰上的朵朵梅花,则意味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美好憧憬。徽州人朴质、进取的价值取向与窗户的实际功能,也通过简单的文化符号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以“内敛、含蓄”的造物观,构建徽州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徽文化衍生的过程中,发达的徽州商业为徽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无徽不成镇”的民谚便折射出这一物质保障的强大。然而,在重农抑商的农耕文明时代,商业精神一直为统治阶级所排斥。早在春秋时期的管仲学派便认为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中也提到“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商人的地位在封建社会被划分在社会阶层的末位。随着徽商商业集团经济基础的不断增强,徽商对正统“士农工商”的本末体制也提出了质疑,但这一封建等级观念在徽文化中仍旧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强大的封建桎梏下,即便是“富甲天下”的古徽州人,也不得不以“内敛、含蓄”的造物观来构建徽州人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和谐”。

以徽派民居建筑为例:相对于金碧辉煌、浓漆重彩、庄严肃穆的官邸府宅,徽派建筑多以粉墙、黛瓦、马头墙等朴素、简约、典雅的外部形象立于山水之间;而其内部装饰则富丽堂皇,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在其建筑空间内部随处可见。这一轻表象而重内涵的造物观,既是古徽州人对“士农工商”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妥协,也从侧面体现出古徽州人对封建桎梏的不满与反抗。

四、徽文化对旅游商品设计的研究价值

(一)徽文化丰富的内涵对设计题材挖掘的价值

对地域文化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归纳与分类,能使旅游商品的地域文化挖掘更深入、设计分类更系统、市场定位更明确,同时也使地域文化的传承更具条理性与延续性[4]。

徽文化涉及到哲学、经济、政治、艺术、医学、建筑、教育等各个领域,如:经济领域的徽商精神;建筑领域的祠堂、牌坊、民宅;艺术领域的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剧。这些徽文化的各组成部分均可提炼出为现代设计服务的精神内涵与设计形象,既为旅游商品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源泉,也能促进地域文化的发掘、传播与传承。

(二)徽文化的价值取向对设计风格的影响

旅游商品的设计活动首先应关注的是基于旅游地文化形成的特有生存方式。特定人群的生存方式是

F590.7

A

1673-1999(2012)16-0068-02

梁军(1982-),男,湖南株洲人,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41)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

2012-04-20

猜你喜欢
造物徽州价值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