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全明
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现状的研究
廖全明
采用自编问卷对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105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结果发现:8.4%的中小学生最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和身体有残疾的中小学生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群体;有51.2%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35.8%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36.6%的中小学生需要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因此,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心理健康教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需求;中小学生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自从教育部99年发布13号文件以来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约有10-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但我国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趋势,其中对方便取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较多,而对中小学生进行研究的文献明显较少,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进行研究的就更少,而且现有的心理健康研究又以现状调查的文献较多,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状况的文献报道就很少。这对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使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在学生的“不同需要”基础之上,把有限的心理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基本情况,以为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出发点和依据。
从西部的云南、新疆、西藏、广西、重庆、贵州等省区市的民族地区分别抽取1所中学和1所小学,从所选学校随机整群选取1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60份,排除基本资料填写不全、有2个以上的题目未回答的问卷外,回收有效问卷1050份,其中小学生612人,中学生438人;男性491人,女性 559人;汉族468人,少数民族学生582人;双亲家庭984人,单亲家庭59人,父母死亡的孤儿7人;居住于城镇的学生454人,居住于农村的学生596人。
研究工具采用自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现状问卷”。本调查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性资料,包括性别、年级、民族、学习成绩、父母情况、居住地、学习层次等。第二部分是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程度、最需要接受服务的人群、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心理服务的作用、选择心理服务机构的意愿、需求的内容、对少年宫等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的选择等。问卷编制好以后,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抽取中小学生126名进行预试验,根据调查结果对问卷的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删除个别项目,增加了学生关注较多的项目,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一)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概况
在学生因自身心理健康不良感受而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方面,8.4%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很差,最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这部分学生中,26.1%的孩子来自于单亲家庭,也有高达38.6%的孩子的学业成绩属于中下水平。这说明来自单亲家庭的中小学生以及学业成绩较差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个结果与其他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2]基本一致,需要我们对这部分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自我心理健康状况感受很差的这部分学生中,小学生占28.7%,初中生占12.4%,高中生竟占到58.9%,说明高中阶段的学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年龄阶段群体。
学生对最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情况是:8.4%的中小学生认为小学生最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17.4%选择初中生,20.6%选择高中生,3.5%选择幼儿园的孩子,18.8%选择身体有残疾的中小学生,6.3%选择辍学的中小学生,2.2%选择边疆地区或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生,有3.0%选择其他中小学生群体。这说明高中生和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应该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群体。
(二)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状况
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渠道的情况是:23.9%的学生是通过电视了解到心理健康知识的,30.6%通过学校老师和教材,而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中小学生占16.0%,通过报纸和杂志的占11.3%,通过街头广告和板报的学生占2.7%,通过家庭的言传身教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学生占13.5%,通过同学和朋友的占11.3%。这一方面说明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渠道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族地区学校对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作用方面,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占45.4%,认为有帮助但效果不明显的占49.0%,还有5.6%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什么帮助。其中认为帮助很大的学生多数是自我心理健康感觉比较好的中小学生,而认为没有帮助或效果不明显的学生又以自我心理健康感受不良的居多。这一方面说明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存在一些效果不佳、开展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偏见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影响,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将逐渐改变。
在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方面,35.8%的学生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16.0%不知道哪里去看心理健康老师;11.7%认为去看心理医生的人的精神上有问题,怕引起别人的误解;14.4%对心理健康老师的服务能力与效果表示怀疑;43.0%觉得自己没有心理健康问题,也没想过去看心理老师或医生。这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地区部分中小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感觉良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针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使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机构了解不多,这同时也影响了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
(三)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状况
在希望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在问及中小学生更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时,36.6%的学生希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问题,12.0%希望解决个人的焦虑、抑郁等自我心理问题,9.3%希望解决与同学关系问题,8.4%希望解决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11.5%希望解决家庭矛盾问题,10.8%希望帮助解决职业选择方面的问题,7.9%希望解决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3.9%希望解决经济困难问题,4.7%希望帮助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困难问题自然成为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是个人焦虑抑郁问题、家庭矛盾问题以及职业选择问题等。
在民族地区学生更愿意选择的心育机构方面,35.6%的学生更愿意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3.3%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站,2.7%选择精神专科医院,9.8%选择心理咨询热线电话,16.7%选择学校医务室,19.7%表示对这些不了解。这说明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更愿意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相关机构应该加强联系,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工作的相互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校机构对民族地区学生的信任力和说服力。
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选择情况方面,68.7%的学生选择“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好朋友或关系好的同学”,16.4%选择“把自己的烦恼告诉班主任老师”;14.2%选择“闷在心里”,仅4.8%选择“找学校的心理老师倾诉”,5.6%选择“抽烟、喝酒或者上网等”,16.8%选择“到寺庙祈祷”。这说明同伴关系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应对压力方面的决定性的地位,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明显不足和缺失。
虽然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大需求,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供应能力与此存在较大差距。以参加儿童活动中心或少年宫等心理服务机构为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4.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有这些机构,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43.2%的学生在这些机构进行过课外英语、数学等课程的学习,或参加过舞蹈等艺术课程的学习,而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3.5%的学生参加过这些机构的假期训练营活动;8.1%的学生参加过那里的游园活动。绝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这说明了向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和服务机构的宣传明显不够,使民族地区学生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相关机构,并不能从这些机构的服务中使自身的心理水平得到提升。
(一)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要求必须重视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自我感受很差和较差的比率达到了8.4%,这与其他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率偏高常常是人们认为他们是最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人群的重要原因。中小学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积累知识、发展能力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比其他阶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更为严重。教育部99年13号文件明也确指出“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势呼唤必须重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实际上西部民族地区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高达53.9%的中小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竟然是电视、互联网、报纸和杂志、街头广告和板报等途径,而不是通过正常学校教育获得的;也有较多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服务机构的信息一无所知;甚至有较多的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感到茫然。中小学生由于其可塑、不成熟的特殊性而明显不同于其他群体,这实际上凸显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严重不足。
(二)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生态模式
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一直都是以传统的医学模式和行为模式为主。其中医学模式把接受服务的学生看作病人,用药物的形式治疗那些明显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病人,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而且还人为地给寻求帮助的学生贴上标签,很不利于个体重新融入学校与社会。行为模式非常重视环境因素在学生行为问题产生中的作用,认为环境改变和行为矫正是个体心理服务的必要环节。但本调查发现,影响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因素,即有学习方面的因素,也有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有家庭内部矛盾、远离家人等其他因素,因此使用医学或行为模式,单纯地对个体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因素进行干预都将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而应着眼于学生、家庭、教师、社区等组成的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服务模式。
(三)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重视同伴与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本调查发现68.7%的民族地区学生更愿意把心事告诉朋友或同学而不是自己的老师,这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如果放弃了同伴或班级的作用,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作用,就会犯避重就轻的错误。
加强针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本调查发现,无论是从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看,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和对服务机构的了解看,都显现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宣传工作的不足。
重视民族地区高中生和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习压力加大使高中生特别是高中毕业生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而残疾中小学生由于其身体残疾而使应对生活事件方面常常不是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上。
提高针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的专业权威性常可增加来访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信任度,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与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有密切关系。
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中小学生活动场所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中小学生由于追求功利化而放弃它本应执行的许多职能,这也是中小学生很少参加这些结构活动的重要原因。
[1]廖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
[2]廖全明.重庆民族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G444
A
1673-1999(2012)08-0158-03
廖全明(1968-),男,四川营山人,博士,长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2-03-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项目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09XJAXLX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