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沉默者
——论《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的形象

2012-08-15 00:49廖莹莹
关键词:沉默者红萝卜铁匠

廖莹莹

高贵的沉默者
——论《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的形象

廖莹莹

以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为分析文本,以神话作为理论背景,具体论述了黑孩这个沉默者形象的高贵之处。沉默是一种符号系统,蕴涵着丰富的意义。

神话;沉默;高贵;符号

什么是神话?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复杂的问题,因为神话有着让人不断思索的深刻的智慧,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神话又有其让人头疼的庞大体系。茅盾对神话有过一个简单的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都确信以为是真的。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现在,人们对神话有一个比较共通的认识,就是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由上述人们对神话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神话是维系自然和社会的一条纽带。依照这个看法,莫言所写的《透明的红萝卜》便是一部神话式的小说,因为他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原生态,出现了带有神秘色彩、具有超验感觉的自然物,这个自然之物便是孕育于广袤天地间、吸日月精华的真正土生土长的红萝卜,并由这个透明的红萝卜观照出复杂的人性。

神话不同于寓言。神话并不含有道德教训的目的,寓言却以劝戒教训为主要目的。神话是纯粹叙事的,而寓言有议论的倾向。比如,女娲补天这个神话只是让我们知道“补天”这件事,而不带有半点好坏的道德批判,但作为寓言的“守株待兔”却有规劝人的意味。神话经过人为的加工后会不断演化,一步步向寓言靠近,比如“寓公移山”这个故事。《透明的红萝卜》作为神话的一个主要因素也就在于它的神话式的叙事风格,它把一切都蕴藏在红萝卜里面,而透过透明的红萝卜能够看到什么,读者心中各自有数。

在《透明的红萝卜》这个神话里,笔者看到了两样东西:沉默和高贵。沉默是神话中主人公亘古不变的形象。为了更好地说明,笔者下面先举一些例子(以中国古代神话为代表):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训》)

以上三个神话,没有半句主人公说的话,夸父逐日以至渴死的过程,没有痛苦的呻吟之语,精卫填海也没有嚷辛苦,至于共工触不周山,也就给人一个怒的表情罢了。

《史记·刺客列传》里所描写的刺客也是沉默者的典型代表,这些人以剑发言,相当于今天的杀手,他们身上散发出一股让人又畏又敬的寒气,镂刻着“酷文化”的印记。李小波说:“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这句话透露出一个很可怕的信息,即沉默者不被社会所容。社会需要人云亦云的人,一个人进了社会就要说某种特定的话,甚至要以某种特定的话来思维。沉默者之所以生活在他们的世界里,理由也许很简单,那就是信不过上述话语圈。沉默者用自己的行动来“说话”,因此他们的形象往往是特立独行的,和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话语者”相对而言是叛逆者。

《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便是沉默的化身,小说从始至终,黑孩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哪怕是一个字的一句话!李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道:“有一件事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中选择。”在此,黑孩选择了前者。

“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被看作是符号的系统:口头语言和视觉语言,各种动作、姿态和手势,等等。”在这个意义上看,沉默也是一个符号。“理解一种文化,就意味着对它的符号系统进行探测和解释”,同样,要理解《透明的红萝卜》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就要对黑孩沉默的生活态度这一符号进行分析。

黑孩不是一个哑巴或聋子。在四五岁的时候,他是很喜欢说话的,长大以后,不管是“河水声,黄麻声”,还是“小铁匠在最西边桥洞里发出的鼾声”,“以及其他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都“一齐钻进了他的耳朵”。黑孩实际上是每时每刻都在聆听这个世界的,但他就是不对人说一句话,不让人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黑孩虽然不言语,但他内心的痛苦是可触摸的,并且越是沉默,痛苦越是激烈。黑孩刚到工地时,菊子问他:“哎,小孩,你是哪个村的?”黑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歪歪头,用眼角扫了姑娘一下”,开始看到这里,笔者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这有可能是一个孩子初见一个陌生姑娘时的羞涩表现。黑孩转为铁匠打下手后,小石匠很关心他:“能不能挺住?挺不住就吱声,还去砸你的石头子儿。”但“黑孩连头都没抬”,这可以勉强理解为一种固执吧。但跟前面不同的是,他没有抬头,有隔绝与外人交流、与人为敌的苗头。后来小石匠又问他:“你后娘能给你留门吗?”黑孩依然不做声,只是“咳嗽了一声”,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咳嗽,这是一个响雷,是黑孩对外部世界的反抗,是他内心痛苦的外露途径之一。文章的最后,黑孩偷红萝卜被发现,在一连串的追问下,“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这泪水是黑孩内心痛苦的极端表现。黑孩依然是沉默的,因为泪水是无声的,他并没有放开喉咙大哭。

看到这里,笔者震撼了,为黑孩这代表千言万语的泪水。黑孩的不幸遭遇、人间的冷暖爱恨,尽在这掉向萝卜地的泪水中。沉默的人是最有力量的,这力量有时大得让人感到可怕,让人感到压抑。黑孩用手拿滚烫的铁块时,笔者眼前立刻出现一幅血腥恐怖的画面,连心狠手辣的小铁匠都吓得叫道:“扔,扔掉!”黑孩仰望着小铁匠的脸,把小铁匠差点逼疯:“别看我,狗小子,别看我。”是的,沉默者的眼神是锐利的,它逼视人的灵魂,一切邪恶在它面前都必然会哆嗦求饶。

黑孩不和人说话,反而跑去听鸟的叫声,“当中午和晚上,黑孩就听到黄麻地里响起百灵鸟婉转的歌唱声,他的脸上浮起冰冷的微笑,好像他知道这只鸟在叫着什么。”这个细节颇可玩味,黑孩不与人交流,选择与大自然沟通,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外人无法理解黑孩的内心世界,只有广博的大自然才能和他那有张力的思想对话。

沉默是一种精神。在沉默面前,所有的言语都现了真形;在沉默面前,美好的得以张扬,丑恶的得以鞭挞。沉默是如此撼人心魄,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沉默里面包含有人性高贵的精神人格。黑孩不正是这样的体现者吗?黑孩听说要让他去工地,马上回家取工具,看到弟弟挂着两条清鼻涕,便“弯腰从地上捡起一个浅红色的杏树叶儿,给后母生的弟弟把鼻涕擦了”,这不是一个活脱脱的有爱心的大哥哥形象吗?黑孩跟小石匠、菊子姑娘在一起的时候,行为更加可爱,他“跟在他俩身后,高抬腿,轻放脚,那神情和动作很像一只沿着墙边巡逻的小公猫”,这跟别的活泼好玩的小孩有何区别?当小石匠和小铁匠打架时,黑孩“用他那两只鸡爪一样的黑手抓住小石匠的腮帮子使劲往后扳”,在两个庞然大物面前,他依然以他瘦小的身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劝架,况且此时处于下风被打的还是对他极为粗暴的小铁匠,这真正是以德报怨,试问,这不是仁慈之心又是什么?这在一连串的黑孩的生命印痕中,我们没有听到一句多余的话语,但是苦难中,黑孩的高贵的纯真童心暴露无遗。神话更关注的是主人公的行动、行为和由此体现出的光辉思想、高贵人格,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话语。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载的刑天: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没有大呼与帝死战的口号,他只是默默地坚守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即使断首以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何等的壮烈!

透明的红萝卜是黑孩的精神寄托,文章多次写到黑孩对红萝卜的幻想与追寻,而一旦红萝卜在他面前消失,他就会变得失魂落魄。红萝卜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它外表看起来极为脆弱,但又很容易成活,有超强的生命力。《透明的红萝卜》里面除了红萝卜是透明的,露水也是“透明的”,连河虾都“身体透亮”。莫言极力营造一个透明晶莹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透过其中看到不同的东西,而笔者看到的是黑孩这个沉默者的高贵,以及通过黑孩表现出的或善良或卑劣的各色人性。

黑孩自始至终词语的组合都陷入困境,而形成隐喻。我们借助神话的解释,通过沉默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赋予黑孩的沉默符号以意义,由此发现他的心灵本质,从而让隐喻明朗起来。

[1]佚名.山海经[M].李丰楙导读.台北:金枫出版有限公司,1987.

[2]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3]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book=149,ebook=59

I207.42

A

1673-1999(2012)10-0149-02

廖莹莹(1984-),女,广东梅县人,广东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00)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助教。

2012-03-11

猜你喜欢
沉默者红萝卜铁匠
高原上的沉默者
铁匠教子
创作谈:没有一个沉默者是真的沉默
宝刀
对应:小小萝卜头
沉默者
铁匠的发明
沉默者
一起来做“萝卜蹲”
两种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