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于张爱玲的时间意识

2012-08-15 00:49赵倩倩王远舟
关键词:曹雪芹张爱玲红楼梦

赵倩倩,王远舟

《红楼梦》之于张爱玲的时间意识

赵倩倩,王远舟

《红楼梦》对张爱玲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言而喻的。曹雪芹与张爱玲都是大家族消亡的观望者,都是由繁华梦一场坠入残酷悲凉的现实,都蕴有相同的悲剧精神。以《红楼梦》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从“时间意识”概念论述《红楼梦》之于张爱玲的时间意识。

张爱玲;《红楼梦》;时间意识

从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我们不难看出时间的痕迹,“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能把一块普通的石头琢刻成宏伟的雕像。”(《心愿》)“清纯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迟暮》)时间能够把少女的镯子从手腕顺顺利利地推到胳膊,时间能冻结一段痴恋,时间能倾颓一座城池,时间不是停留在三十年前的月亮,时间是躲在城墙角落里的少年,角落里的土一点点积攒成堆。那是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种时间焦虑贯穿张爱玲的一生。

一、《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

张爱玲一生的创作都未离开古典文学的土壤,她在这片土地上展露风华,卓越生姿,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张爱玲与《红楼梦》的关系。我们从其早期的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其模仿 《红楼梦》创作风格的痕迹。《金锁记》中人物的着装,繁复中的带着低沉落寞的华丽,与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着装有很大的相似。且不说这些人物的外在形象,他们的话语表达也时时透着《红楼梦》的气息。这也不难说是张爱玲对自己崇敬大师的一种膜拜。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在其初读红楼梦时即发现,后四十回读来味同嚼蜡,大不如前八十回。张爱玲的红楼情结伴其一生,其在年少时的小试牛刀之作《摩登红楼梦》就已熟练地操持“红”式语言;开端写宝玉收到傅秋芳寄来的一张照片:“宝玉笑道:‘袭人你倒放出眼光来批评一下子,是她漂亮呢还是——还是林妹妹漂亮?’袭人向他重重的瞅了一下道:‘哼!我去告诉林姑娘去!拿她同外头不相干的人打比喻。’”在这简短的文章里,张爱玲已将人物形态刻画得如《红楼梦》中的人物,“拿她同外头不相干的人打比喻”、“重重的”,活脱脱就是红楼梦中的情节,信手拈来却又不觉得唐突。这虽是她儿时的戏作,但不难看出张爱玲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果说她年少时只是模仿之作,那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这种模仿又不着痕迹地渗透到她的文章里。《金锁记》《倾城之恋》《连环套》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我们总能从她的作品里看到红楼中的人物,红楼中人物说话的语气,人物的出场,人物的衣着。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掉在她缠织的红楼梦境中,染上大大的红色。《连环套》中的“一路上凤尾森森,香尘细细”,不都是红楼语言吗,“大家也微笑,仍旧挨挨挤挤踮着脚望,这一会工夫已经围上许多人。新娘子跟在后面,两个喜娘搀着,戴着珍珠头面,前面也是人字式,正罩住前刘海。头上像长了一层白珊瑚壳,在阳光中白烁烁的,累累的珠花珠凤掩映下,垂着眼睛,浓抹胭脂的眼皮与腮颊红成一片,穿着天青对襟褂子,大红百褶裙。每一褶夹着根裙带,吊着个小金铃铛。在爆竹声中也听不见铃声,拜祖先又放了一通炮仗。两个喜娘搀着新娘子,两个男佣人搬弄着新郎,红毡上简直挤不下。”(《金锁记》)不消多说,只要是熟读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会一眼瞧出她对七巧出嫁妆容、衣着的描写,沾有浓浓的《红楼梦》的痕迹。

有《摩登红楼梦》一文,张爱玲后又为《红楼梦》编剧,晚年更是投以巨大的时间及精力撰写研红专著《红楼梦魇》。张爱玲形容自己考据《红楼梦》“是一种疯狂的情形,故得句‘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什么能让孤傲的张爱玲用“疯狂”两字来形容呢,向来字字忖度的张爱玲应该是用其词发其声吧。

张爱玲前期的小说创作受《红楼梦》影响较深,无论是语言表达、人物塑造,还是艺术手法诸如意象创造、细节描写等方面,都让人感觉与《红楼梦》行文相似、风格一致。而张的后期小说这种迹象明显减少。一种成熟的模仿总是不留痕迹的,在张后期的小说中,我们不能明眼看出《红楼梦》的影响,因为那种表面的影响已渗透于张的骨子里,以至于读完张的小说,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这种凄凉的末世之感与《红楼梦》进行比较,文字上的模仿是小似,而那种蕴含在文章中的凄凉基调与茫茫无奈之感才是最大的相似。

二、“时间意识”在张爱玲作品中的体现

《红楼梦》对于张爱玲的影响,最主要莫过于其一切的根基——时间意识。时间意识造就了相同的凄凉基调,时间意识赋予了他们一脉相承的悲剧精神。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让-保罗·萨特在其论文《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喧哗与骚动》一文中提出了“福克纳的时间哲学”,即 “给时间斩首,去掉了时间的未来—也就是自由选择,自由行动的一面”。他认为时间有两种形式,无论是线性时间还是循环时间,似乎总是和人作对,都好像把人紧紧地束缚起来,时间又变成了人的不幸。线性时间把人们套在框子里,使人感到无能为力;循环时间是一条链环,循环反复,因其循环性而丧失了时间的力量、时间的方向性、时间的意识形态效力,使人感到没有任何的出路,时间因此就变成了一种更无情、更绝对的实在。在这里,时间的维度最终把一切希望与欲望都消解掉了,你的一切希望与奋斗在时间的面前最终会成为尘土。

现代的时间使我们变成了无依无靠的流浪者,我们成了被时间驱逐的对象,无休无止地被驱逐出自身。时间的维度意味着动荡和漂泊,是一切不安定的根源,时间加之我们的是个体生命成长为独立有思想能力的个体,我们在时间的领域里不断体会这新的安排、新的征程,又不断引发新的思考,将个体的生命与整个宇宙的无限连接起来,个体生命的渺小与宇宙的无限极延伸形成强烈的对比。

曹雪芹与张爱玲都是现实主义的巨擘,难能可贵的相似的经历,使得二人对世事多了一份通透与淡然。曹雪芹的作品中充满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式的苦恼,他想将人物都静止在最得意的年纪,时间就此停止。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时时刻刻又有种“惘惘”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于时间,她不仅发出了“出名要趁早”的言论。因为她深知现在的一切不过是浮华。张爱玲深得《红楼梦》中关于时间意识表现的精髓又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自成一家。张氏与曹雪芹的作品中都蕴有哲学般的悲剧精神,这种精神的起源来源于两人对世事的洞悉,来源于时间带给两人的颠覆式的生活变化。

时间可以将曹七巧从麻油店的泼辣姑娘塑造成扛着黄金枷锁破坏儿女幸福的女魔,时间可以将世均与曼桢深沉的爱恋化作两人“都回不去了”的叹息,时间可以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没有结果的爱情在一座城池的覆灭中唤醒……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时间”是刻画人物形象必备的工具。虽然小说的写作、故事情节的发展离不开时间的解说,但是能如张爱玲这般在时间的推进中将人物在彼时与此时的心境与形态刻画出对比鲜明、覆水难收之感又有几人呢?

三、张爱玲对“时间意识”的继承与超脱

前面已提及了张爱玲对红楼梦的情结,也说明了《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这种时间的漫无边际苍凉之感,充斥在《红楼梦》中,又一脉相传地贯穿于张爱玲的作品之中,张爱玲不仅得其精髓且将其融入自己的体会,自是又一番风景。在《半生缘》中,张爱玲关于世均与曼桢初次相遇及患难后再次相遇的描述,不难看出其对时间的理解,“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1](《半生缘》)在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的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半生缘》,姑且不说其对人物的刻画如何,但是电影开头情境的渲染却让人一见倾心:昏黄的基调,躲躲闪闪眼神,时间上演的悲剧就要开始。《红楼梦》里的时间是生命的终极,是一切的归于沉寂,是“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初读张爱玲,总觉得她是舞台上小脚的女人,碎碎的台布,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阐释得很清楚,而当落幕,还是寂静得骇人,好似刚才的一幕是未发生过但却又真真实实地浮现在漫漫人生路里。曹雪芹总是在阐释如何开脱的,从这繁复事中,哪怕是刻骨铭心的爱恋,我们总难逃离时间的驱逐。张爱玲与曹雪芹同样有显赫的家族,同样目睹了一个家族时代的变迁,也同样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生命观。

在张爱玲的文章里,“与追求时常混在一起”,体现两个不同的观点:人间之内的观点与人间之上的观点。“人间之内的观点是我们跟随着自己正常的欲求,跟随着自己的梦想与盼望,去和现实中的人交往,当然,在交往中有惊喜,有出其不意的快乐,有一瞬间的心动,当人也会有误解,有欺骗。于是我们时常跟随着各种情绪的渲染,痛苦于没有得到的,害怕于即将失去的,我们被情绪深渊所掩埋,无法自拔。而人间之上的观点则是俯望众生,我们可以深陷各种情绪中,但是在自己某一个心里最深处,仍深谙世事,也就即使在快乐的时候,心里也深深知道,快乐不会太久,即使是在痛苦的时候,也知道告别之后,会快乐。痛苦会随着时间流逝。这就形成了超脱的状态。”无怪乎张爱玲对现世若即若离,既有完全的投入,又有彻底的沉寂。张爱玲在《传奇》再版时曾就时代与个人的关系说过,“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也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之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有这惘惘的威胁。”[2]这种潜在的“惘惘的威胁”是潜在的时间意识,是时间意识的驱逐,她深受《红楼梦》时间观之影响,又独树一帜,这种潜在的意识表现在其作品中又在其生命中延续。

[1]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张爱玲.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I207.4

A

1673-1999(2012)10-0129-02

赵倩倩,女,山东临沂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文学院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远舟,男,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2012-02-27

猜你喜欢
曹雪芹张爱玲红楼梦
九月雨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别样解读《红楼梦》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