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管理模式探析

2012-08-15 00:50:03孙鸿雁刘洣娜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管理机制导师

孙鸿雁,刘洣娜

(中国科学院 电工研究所,北京 100190)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管理模式探析

孙鸿雁,刘洣娜

(中国科学院 电工研究所,北京 100190)

研究依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战略发展规划,立足于工程院所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的需求,结合我所多年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经验,提出了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引入了目标管理模式。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要求和整体形势,阐述了目标管理机制确立的基础。探讨了目标管理模式在“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中的辅助性作用,以及目标管理过程中融入多导师分级指导制度的可行性。

“创新2020”;研究生教育;目标管理;多导师分级指导

在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的相关启动工作中,院长白春礼深刻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强调了当前中科院研究生培养职责是:必须积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要求。同时要求各研究院所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在教育观念、模式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不断深入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前世界上诸多大国都树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1]。而研究生教育培养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是我国各个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上层环节。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机制和管理系统的完善,管理者视野的扩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研究生的整体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工程类院所多年研究生教育培养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新时期工程院所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需求,融合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理论提出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目标管理模式是适应《中科院“创新2020”战略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一次创新,是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机制完善的一点探索。

1 新时期工程院所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的几个需求

1.1 协调好研究生导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管理需求

中科院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活动密集,科研活动日趋开放和国际化[2];研究生导师往往都是一些重要课题项目的负责人,工作量大、任务艰巨。而研究生导师又同时肩负着研究生指导和管理的责任,因此,如何处理好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较少,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导师和研究生营造宽松的管理环境,然后要考虑如何在研究所环境下合理配置教学和管理资源,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和适应中科院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所级管理方式。

1.2 加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管理需求

目前,中科院研究生的招生来源为全国各大高校。从工程型院所学科研究理论性与工程性兼具的特点来看,需要入学研究生不仅要具有夯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一定的实验室操作的基础知识。但是,我国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统一集中在每年的一月份[3],复试多为2-3月份,大多数学生为了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花大量时间用在复习上,无暇顾及毕业实习,于是造成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实验室培训的局面。虽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但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体制的更新是个阶段性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电气工程学科大工程研究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各方面实践管理,满足研究生教育培养需求,对我所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机制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招生规模扩大过程中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理需求

《中科院“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中提出:“在两年内,逐步使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规模比例有所提高,达到1∶3;积极争取扩大博士生教育规模,努力实现每年招生计划能够增加3%。”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转变,仍采用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将难以适应优势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机制变革的需求[4]。一方面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容易使研究生在知识面、思维方式方面受到单一学科和学术思想的限制,不利于研究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单一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下,由于导师数量与学生数量的不匹配,导致数量增加而质量下降。因此,研究生导师培养模式的转变的需求也日益成为研究所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基于工程类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几种需求,在总结多年来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经验的同时,我们逐步探索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中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使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理操作流程化、管理方法目标化,以适应2010年到2020年期间中科院新时期发展规划要求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满足所一级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阶段性发展需要。

2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管理模式

目标管理由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在阐述管理时间理论时提出的[5]。美国总统布什在将2002年的“总统自由勋章”授予彼得·德鲁克时,提到他的三大贡献之一就是目标管理。但是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中,不能照搬照抄,要依据过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当前的教育培养需求来制订合理的目标管理机制,并通过管理实践获得经验,使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目标管理模式不断地优化。

2.1 依托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确立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管理机制

一直以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控制都是教育界和研究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确立研究生教育管理目标机制,可以说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的一个相对的保证。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发展规划中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要求,首先依据各研究单元的研究发展需求和研究所的发展方向,确定与学科发展方向和与此相一致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再依据培养的方案的要求,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要求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研究生导师、包括研究生本人亲自参加个人培养教育目标的制定。使每个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并把合理的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质量的评估依据,来保证所一级管理平台下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总的目标的实现。

近几年,中科院研究生院致力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从原有的招生信息平台、毕业就业信息平台,逐渐扩展延伸到课程管理平台、研究生培养管理等平台的建设。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从多方面、多角度帮助研究所进一步确立了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管理机制。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管理机制,把研究生当成科研工作的主体,鼓励研究生不断完善人生规划、自我管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创新意识。另外确立了目标管理机制后,通过界定教育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可以使二者都分身有术。对教育管理人员而言,可监控教育培养程序、确定合理的时间节点进行沟通,并进行量化的考核和评估。对研究生导师而言,因其在不同的时间得到了提醒和沟通,那么在其科研和教学过程中就会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

2.2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管理模式有助于“产学研”相结合的实现

随着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发展,已有的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满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6]。在“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针下,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研究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上。很多研究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学习的经历放在了基础理论学习上,在考研阶段由于时间紧张忽视了自己实验室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很多承担重要研究课题的导师不愿意招收硕士研究生,而是集中注意力来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换而言之,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学生们需要在研究生入学后进行补充。从“学”到“研”再到“产”的过程顺向培养研究生,在耗费了导师和学生大量的精力后,才能寻找到适合研究生的科研方向。

引入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管理机制,通过共同制定目标的方法,在培养过程中导师通过检查、辅导和反馈的方式,能够及时的发现在学研究生的问题;研究生也能通过沟通和反馈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教育管理人员在管理流程监控的过程中重点可以发现研究生的需求。上述三方面的结合,能够在研究生接受研究生院一年集中教学的阶段,及时弥补入所前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在研究生接受集中教学的一年期间,研究生导师可以安排研究生在假期到企业或者回所实习,收集相关学术资料,尽早开展科学研究。导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也可以在学生回所后安排其进行工程实践。利用所内资源,亦可解决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难以在短期内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困扰。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管理方法,从源头上分配责任,在过程中不断检查和反馈,对于帮助工程院所加速“产学研”相结合有辅助性作用。

2.3 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管理中融入新的导师制度的探讨

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培养跨学科的通用型人才,曾在澳洲大学盛行的单一导师制度如今已被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所取代[7]。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单一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管理中融入多导师分级管理制度,达到扩展研究生的视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目前仍在探讨之中。

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管理中融入多导师分级制度,首先要明确导师权责的划分,分配给不同的指导教师以不同的权利和责任。每个研究生有1位首席导师,全面负责指导研究生,按照培养计划安排学生的学习并对其学业进行审查;另有1位合作导师最好具有异域文化背景或来自其他相关学科,为研究生提供交叉学科调研或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的机会;还要有1位副导师来辅助首席导师处理好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并在专业方面提供补充性知识。副导师需要每周都与研究生面谈,对研究生研究进度进行检查和指导并汇报给首席导师。首席导师根据实际情况,帮助研究生解决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导师制度的建设必须顺应教育产业化、国际化趋势,大幅引进外籍教师、企业高层人员和各种形式的访问学者,建立多导师分级管理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引导和启发研究生的研究思路,并在指导方式方面,改变传统的“师带徒”讲授形式,结合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与学科专业特点,大胆进行创新,采取包括讲座、课堂讨论、研讨会、科研实践等在内的更加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

3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研究生现有管理的格局,发挥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人员和各级导师的主导作用,并能有效推动工程院所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创新全局工作的开展。

但是在研究生教育培的目标管理机制需要在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有一些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如:加强研究生导师和教育培养人员的联动作用,加速目标管理模式实施;多导师分级指导制度的建立将会面临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研究生质量的合理评价考核与目标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等,都是在未来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中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1] 李和风.科学谋划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J].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010,25(6):580-587.

[2] 王艳,樊立宏.多头并举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J].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006,25(6):573-578.

[3] 韩博,陈文,等.从研究生视角剖析研究生教育问题[J].高教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1,29(3):7-8.

[4] 薛林群.研究生导师制度亟需改革[J].教学与科研,2003,24(1):91-93.

[5] 博瑞森.卓有成效的目标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6] 涂亚庆,毛育文,杨辉跃.“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57-62.

[7] 荣军,李岩.澳大利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10(20):273-275.

[8] Bradley D.2008 Review of AustralianHigher Education:Final Report[R].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2009.

A Study on the Model of Objective Management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UN Hong-yan,LIU Mi-na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According to the“Innovation 2020”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combining with many years’experienc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our institute,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introducing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based on the demand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institutes.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needs and situation,it elaborates the foundation of MBO and discusses the additional role MBO plays in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study and research.Furthermore,it explains the feasibility of multi-tutor grading mode in the process of MBO.

“Innovation 2020”;postgraduate education;MBO;multi-tutor grading mode

G643

A

1009-3907(2012)02-0207-03

2011-09-20

孙鸿雁(1979-),女,吉林长春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培养及人力资源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张晓辉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管理机制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创新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探讨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冰雪运动(2020年3期)2021-01-14 00:49:34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如何构建医院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
V eraW an g
导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