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昌进,李家琼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任务驱动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又是一种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法”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其基本思路是:把课程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任务,然后把一个大的任务再分解为多个小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的作用是互动的,教师设计合理的任务和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会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求助于他人、求助于教师,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整个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师生互动的中介,推动整个教学的进行。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随着科技的发展,钣金制件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用品、工业设备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在机械、工程安装、工业设计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钣金技术课程,主要针对薄板、管类制件的展开放样、制作过程中涉及的操作技能、钣金常用设备的操作方法等内容展开教学活动。
“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和实施方法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缺陷。因此,我们在《钣金制作及工艺》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任务驱动法是通过任务设计和课堂教学两个阶段来完成教学过程的,任务设计阶段具有导向作用,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蓝本。课堂教学阶段是指在实验中执行任务、完成任务阶段,它是任务设计的实现过程。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核心是任务设计,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任务设计是由教师完成的,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材、研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内容、重点和难点,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所在。
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知识体系,结合设备、工量器具等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尽量贴近实际生产生活为导向的任务设计,并在任务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课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之中。为此,本课程设计了“60°等径弯头的制作”、“天圆地方制件的制作”、“手提工具箱的制作”等综合任务。
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且制作完成后有实用价值的任务时,不仅会专心致志,而且还会乐此不疲。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具有兴趣的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并将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也融入其中。例如在工件的展开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复习《机械制图》中的相关知识与绘图方法;在工件的制作过程中,又需要用到钳工、焊接等专业技能。在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任务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真正地把知识、技能与实际生活生产结合起来,适应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下面以“天圆地方制件的制作”任务为例,详细阐述其教学实践过程。
这一任务的整个实施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是完全一致的,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任务的真实性,这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后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课程任务开始时,先引导学生观看录像及图片,让学生了解“天圆地方制件”在工业环境、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形态,直观地感受到钣金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让学生明白钣金展开技术的重要性。
观看录像后,向学生布置此次课程任务的内容、给出制件的相关参数,让学生对任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把完成此次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技能向学生做介绍。通过具体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对于新的知识点,例如“天圆地方制件”在展开时需要用到的“三角形展开法”,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与课程任务相结合,使用事先做好的模型,把黑板上的平面几何作图转化为实物的立体变换,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展开方法。
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先结合板厚处理的方法(前导知识)用厚纸板制作制件放样的样板。在样板的制作过程中,掌握如何使用“三角形展开法”对“天圆地方制件”进行展开,并且有效地复习了机械制图的相关知识。对制件进行展开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制件的拼接方式为铆接和咬口连接两种方式时,该如何预留接口余量?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钣金加工中铆接和咬口连接两种方式的相关知识,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营造一种“我要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样板制作完成后,在一块厚度为0.7mm的较大镀锌板上,让学生小组自由讨论布料、下料的实施方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说出具体的方案,仅对各组的方案进行点评,并提出疑问让学生自行解决。待学生完成布料、下料工作后,再集中全体学生,讲解利用样板布料的方法和技巧,总结各组布料方案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布料方案对下料所造成的工艺性、可行性、经济性等影响。通过这样及时的交流与总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方案的提出与实施验证,及时自我总结。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制作过程更重视,对课堂的学习更关注,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下料之后,教师应把制件的制作过程示范操作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加工的方法、需要用到的操作技能、工量器具的使用方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于制作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件的成形方法、咬口连接的加工方法,应给予着重讲解,以避免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走弯路,浪费加工时间及原材料。学生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的力度,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避免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失误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天圆地方制件”制作完成后,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制件,让学生讨论分析制件成功或者出现缺陷的原因,教师再进行综合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并深刻理解问题所在,认真地查找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课程任务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与提高。通过制件的完成,可让学生得到成就感,并对下一个课程任务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钣金制作及工艺》课程的任务驱动法教学,充分实现了钣金制件制作的全过程,使学生百分之百地按照实际生产要求加工出产品。其“教”与“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通过课程任务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人人参与的机会,每人都有自己的作品,都有展现个人能力的空间。摆脱了以往“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与做的有机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课程有更感性的认识,懂得“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工作中怎么用”;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而转变成为主动的知识获取者;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动手加工制作过程中,每一个工作步骤都需要耐心细致地进行展开图的绘制、材料的弯曲成形、接口的加工成形、制件完成后的互相交流,评价作品等。这些工作步骤综合了多个课程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技巧,使学生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得到一个综合的应用,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成知识的构建,为适应社会需求打下了基础。课程任务完成的过程,学生不只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手、眼、脑的协调能力,还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语言表达及沟通协作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第三,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期末笔试作为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本课程经过教学改革后,考核内容分为期末笔试和实践操作两部分,而且实践操作部分的考核评价又由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几个部分组成,整个考核内容包括考勤、学习态度、展开方法、产品质量、作品展示等,使考核更全面客观、公正。
[1]钟山,匡兵,许敏.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机电试验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2]许晖.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钣金展开作图教学法[J].辽宁高职学报,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