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叶丹,沈 卓
(1.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系,浙江绍兴,312000;2.巴西里约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里约热内卢,22610240)
英汉语中与“hand/手”相关的习语之隐喻研究
朱叶丹1,沈 卓2
(1.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系,浙江绍兴,312000;2.巴西里约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里约热内卢,22610240)
习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惯用的固定搭配。隐喻在习语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在英汉语中,许多习语的构成均与大量的身体词汇有关,其中与“hand/手”相关的隐喻习语占很大部分。对此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框架下对英汉语中与“hand/手”相关的习语分别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进行简要的对比,以期更好地揭示不同语言背景下人们认知世界的共性和差异性。
“hand/手”习语;隐喻;转喻;对比分析
习语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其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寓意深刻,形象简洁,表达力强,文化内涵丰富。隐喻习语在习语中占有很大部分,它们在意义上生动形象,给人印象深刻。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1]。隐喻习语的背后体现的是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独特的认知。在英语中,人自身及人体部位是习语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构成大量的身体隐喻习语。这是因为人们熟知自己身体各部位在生活、劳动和交际中的功能,把各种功能和周围发生的现象联系了起来。同样,在汉语中我们也能找到相对应的语言现象,通常被称之为熟语、惯用语或者成语。隐喻在汉语习语中也被大量地运用于关于人体部位的相关表达中,如手忙脚乱、心口不一等。说明在不同语言中,人类的身体部位都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个主要来源之一。通过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特征引起的联想,使人们把熟知的知识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人们扩展了表达思路的方式,增强了表达力,使能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准确深刻。在身体部位中,手是最常用到的部位,是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因此,许多与身体有关的习语也都与“hand/手”联系到一起。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理论为背景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以“hand/手”为喻体所构筑和衍生的习语中的隐喻和转喻及其异同。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体系之下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对它的认识从最初的修辞手段到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隐喻的形成,即隐喻化(metaphorization),是两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之间的结构投射,即从源始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据此,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发现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与另一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时,就将其某方面的意向移到这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上,于是就产生了隐喻。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现象,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是人类认识新兴事体、构建概念系统、形成各类学科的不可缺少的认知策略[1]。
人类作为万物的中心,最早认识的是自己周围有形的、具体的、熟悉的事物。当认知进入最高阶段,人类把已熟悉的事物作为认识、体验和描述世界其他事物,尤其是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事物的基础,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形成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语言。而人的身体与身体各部位,作为人自身最熟悉的事物,便成为了人们理解世界的主要媒体或途径。凭借着身体,人才能得以辨认环境,认识世界,于是人们常常利用自己所熟知的身体本身和身体各部位构成人体隐喻概念,来认知、体验和感受其他领域的隐喻概念。是隐喻在人的肉体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了最原始的关联域[3]。人体隐喻化认知过程就是人类把对自己的身体各部位(头、手、脚、心等)的认知形成的概念域作为源始域,投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目标域,以此来认知世界其他事物的过程。简而言之,人体隐喻就是以人的身体各部位为喻体,来比拟其他事物。它属于隐喻认知的一种,形象而生动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mouth of a well、山脚等。人体隐喻化对于人类的思维与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4]。由于长期反复使用,它们的隐喻意义已不那么容易地被察觉,从而成为了死喻,构成大量基本词汇,此类的表达式在英汉语的习语中更是比比皆是,为研究习语的隐喻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语料。
在认知语义学中转喻也是人们认识和表达抽象概念的有力工具。在隐喻理论里,转喻通常被看作属于隐喻或是被看作隐喻原体的变体[5]。“转喻是基本认知特征之一。它是常见的人们用事物明了的、易感知的特征去指代事物整体或事物的其他特征或部位分”[6]。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另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从本体和喻体的邻近性角度来看,束定芳曾经甚至指出隐喻的形成依靠转喻[7]。Lakoff&Johnson认为,转喻像隐喻一样,不仅构成了我们的语言,而且构成了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也像隐喻一样,转喻是以我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8]。其本质是概念性的、自发性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转喻与隐喻的不同之处在于,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而转喻的语义联系则是建立在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事物的相依性的基础之上的,即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或属性对另一事物的替代,如整体与部分、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9],如:to be short-handed(缺乏人手),hand(手)作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用于代替人手、劳动力。
隐喻与转喻对于人们认识和描述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英语的习语与汉语的惯用语、熟语和成语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大量运用隐喻和转喻认识事物的语言认知现象。本文所选用的英语词例主要选自《当代英语习语大辞典》、《英汉大词典》、《新惯用语词典》;汉语词例主要选自《汉语惯用语词典》、《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等工具书。
英语习语的最大来源之一是人类身体的各个部位,然而身体各器官中人们最熟悉的部位参与构词和构成习语的能力最强。在《当代英语习语大辞典》中收录含有”hand”的习语多达305条,含有“head”的习语214条,含“heart”的习语159条。如:bite the hand that feed you(恩将仇报)、go over one’s head(超出某人的理解能力),这里出现的hand和head已经不再表示人体的某个特定部位。经过隐喻和转喻,它们成为投射目标域“恩人”(hand)和“理解力”(head)的源始域,让人们理解起来感到更为形象和深刻。从隐喻认知观看,习语的语义是可以推导的。在与“hand”相关的英语习语中,根据其转喻或隐喻语义,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1.“hand”隐喻技艺和能力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手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工作,从最艰苦的体力劳动到最精细的手工艺,在工具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时代,手更是谋生的重要工具和能力的体现,因此,在英语习语中,不乏有用手来替代技艺和能力的隐喻。如:to get one’s hand in(开始熟悉或掌握技艺),to keep one’s hand in(保持技艺熟练),to try one’s hand(尝试去做),to make a poor hand at(做事不熟练),to have only a pair of hand(能力有限),to have one's hand full(工作任务太多),to live from hand to mouth(糊口的工作)。
2.“hand”隐喻责任
手作为人类参与行事必不可少的身体部位,通常与其在事情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导致人对事情承担责任与否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英语习语中“hand”用以隐喻对某件事情的责任的现象也不少。如:to have on one’s hands(负责照管),to have a clean hand(清白无辜),to have hand in something(参与某事),to have blood on one’s hand(对某人伤亡负责),to wash one’s hands of something(洗手不干),to be in good hand(受到很好的照顾)。
3.“hand”隐喻控制力、支配力或权力
在人的本能的身体经验中,人们总是觉得能被人的手抓住的东西是人们实际能够控制或者掌控的东西,因此,在英语中有多条与“hand”相关的习语所隐喻的是控制力、支配力或者权力。如:to get something in hand(控制某事),to eat out of someone’s hand(屈服于某人),to take in hand(掌握),to be in one’s hand(在某人的控制下),to have something taken off one’s hand(摆脱某事),to gain the upper hand(占优势),hands off(不许干涉),to have one’s hand tied(受约束),to be tied hand and foot(受到约束)。
4.“hand”转喻人或者劳动力
手作为人的身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通常在转喻机制的运作下被用来代替人这个整体,或者以人为单位的劳动力。如:an old hand(技艺熟练的人),to join hands(携手联合),to bite the hand that feed you(恩将仇报),all hands to the pump(共同救助),a cool hand(沉着的人),to be short-handed(缺乏人手)。
5.“hand”隐喻帮助
当人的手能发出的力量带有某种善意的方式作用于另外的个体的时候,就映射出了“帮助之意”,在英语的习语中对“hand”的此类隐喻用法很常见也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如:to give a hand with(帮忙),to stir a hand(帮助)。
6.“hand”隐喻行动、计划和安排
由于人手的动作很容易被与人着手去做的事情、行动和实施的计划或安排联系在一起,英语中“hand”用于隐喻这层意义也比比皆是。如:to force someone’s hand(强迫某人做某事),to run one’s hand to(致力于),to hold one’s hand(住手,停做某事),to be behind hand(误期),to show one’s hand( 公开计划),to throw in one’s hand(放弃),to hold a good hand(拿到好牌,好计划),to overplay one’s hand(过高估计自己的优势)。
7.“hand”隐喻做事的手段和态度
手作为人的身体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部位,既与人相联系又与自然世界相联系,因此也通常被用于隐喻人对待某事的态度以及处理某事的手段,这在英语习语中也存在不少。如:with an open hand(慷慨地),to give someone the glad hand(热烈欢迎),to accept with both hand(热切接受),with a heavy hand(严厉地),with an iron hand(高压手段)。
此外,英语中“hand”还常转化为动词使用,因此习语中常出现其过去分词handed构成表达式,用以转喻对事物的处理。相关表达有:to be even-handed(公正),to be high handed(专横),to be under-handed(不公正,不光彩),to come away empty-handed(空手而归),to be man-handed(人力推动)等。
汉语中与“手”相关的惯用语、熟语以及成语的数量也相当大。把“手”作为源始域进行投射的目的域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人类的认知在很大层面上具有某些共性,因而在人们日常交流的惯用语、熟语与成语中,英汉与“手”相关的隐喻存在有部分相似的本体。汉语中与“手”相关的惯用语、熟语与成语中所运用的隐喻和转喻也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1.“手”隐喻技能本领
手作为最原始的劳动工具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是具有共性的,因此在汉语中也同样存在有与“手”相关用于隐喻技能或本领的惯用语、熟语或者成语。如:大显身手、丹青妙手、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别具手眼、心灵手巧、拿手好戏。
2.“手”隐喻做事的手段
与英语一样,在汉语习语中也有很多用“手”隐喻做事的手段的用法。如:心狠手辣、手眼通天、上下其手、毒手尊前、鹿死谁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3.“手”隐喻容易做到的小事
手作为人类行事最原始的工具,用来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在习语的构成过程中,慢慢地将其投射到“容易做到的小事”的目标域中来。如:易如反手、引手投足、举手之劳、唾手可得、手到擒来、手到拈来、触手生春。
4.“手”转喻人
在汉语中,手作为身体的一个重要部分也用来转喻人本身。如:强中自有强中手、雄文大手、人多手杂、棋逢对手、行家里手。
5.“手”隐喻动作行动
“手”用以隐喻其对外部世界的作用,即人的动作或行动,这在汉语中也能找出大量相关习语、成语。如:先下手为强、跌手绊脚、手下留情、束手束脚、袖手旁观、束手就擒、眼疾手快、抬手动脚、手不停毫。
6.“手”转喻物质条件基础
汉语中,“手”也常整合进习语中用以转喻手所创造的东西,即物质条件。这与中国古人将手视为最为重要直接的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有关。如:白手起家、白手空拳、空手套白狼、白手成家。
7.通过“手”的具体动作来隐喻事件情绪或者心情
“手”的动作尤其是其与“脚”“足”等联系起来的人的四肢的动作通常能够表露出人的心情和情绪等心理动作。如:指手画脚、手舞足蹈、缩手缩脚、手足无措、顿足搓手、拍手称快。
另外,汉语中的“手”也有隐喻权力和控制力的用法,如:一手包办、一把手、一手遮天、强将手下无弱兵等习语的表达式。
人类在认识世界时最早接触的是人本身。人们的认知往往从这里出发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来认知更不熟悉、更抽象的事物。人体隐喻是人类的生存活动与其认知思维互相作用的必然结果,既反映出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又是自然范畴的外在物化形式[5]。英汉语中均出现大量的以身体部位为喻体的隐喻习语表达体现了不同语言人类认知思维在某种程度上的共性。“人类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决定着汉英两种语言在人体器官及其名称的认知功能与规律方面有同大于异的特点”[4]。但是,通过上文我们对英汉语与“hand/手”相关的习语的隐喻转喻分析,发现在两种语言中虽同样都是与“hand/手”相关的习语,同样都是隐喻在起作用,但其源始域在某些习语中也还是存在一些不同,这也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语言表现出的差异性。
习语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常用词汇和句式,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以“hand/手”作为喻体有关的表达中,大部分的本体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不管英语还是汉语中人们都把“hand/手”作为做事情的工具和手段来认识,因而有了心狠手辣,with an iron hand(高压手段);其二,通过“hand/手”表现出来的技能和能力也成了隐喻共同的本体,如:to keep one’s hand in(保持技艺熟练)、大显身手等;其三,“hand/手”作为人体重要部位转喻人这个本体,如:行家里手、棋逢对手,an old hands(有经验的人);其四,“hand/手”被共同当做权力和控制力的标志,如:to take in hand(掌握)、一手遮天、一把手等;其五,“hand/手”用来隐喻轻易能做的小事。如:垂手可得、to win hands down(轻而易举);其六,“hand/手”都作为转喻具体行动和动作如:先下手为强、to turn one’s hand to(致力于)等。这些关于“hand/手”的习语在认识事物时候源始域的一致表明了人类思维及隐喻系统的共性。
然而,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人情和不同的发展历程也必然反映在语言的差异性上。英汉语中关于“hand/手”的习语其源始域存在有不同。有些源始域在英语中频繁出现而在汉语中很少或者基本不出现。首先,在英语中,“hand/手”有时候被隐喻为给予的帮助,如to give a hand;其次,西方国家有通过举手表决的习惯,因此,英语中“hand”也隐喻作意见、表决等,如:to shake hands on it(同意)、a show of hands(举手表决);再次,“hand”在英语中常转化为动词来表达,其过去分词handed构成习语的能力很强,出现了to be even-handed(公正)、to be high-handed(专横)、to be under-handed(不公正,不光彩)、to come away empty-handed(空手而归)、to be man-handed(人力推动)等的表达。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也在关于“手”的特有的习语中有所体现,如:hand on heart(发誓)。这几个在英语习语“hand”的隐喻独特的源始域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人比较善于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以及内心态度有很大的联系。而在汉语中,比较独特的是:首先,“手”常被转喻为手所创造的物质条件,如白手起家、空手套白狼;其次,根据与手有关的动作用来隐喻心情和情绪等,如:手舞足蹈、顿足搓脚、手足无措等;再次,在汉语中,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把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整体,人们注重身体各部分的之间的联系,并善于把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为源始域,反应抽象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情同手足(用手脚的关系来隐喻亲密的感情关系)。基于对这些习语的观察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差异实际上与两种语言背后复杂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心理、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在语言上还表现为汉语中与“手”相关的隐喻习语其整体性更强一些,即汉语与“手”相关的惯用语、熟语或者成语,若将该条习语拆开来单独看“手”这个词,不难发现其目标域的本体和源始域的喻体关联性要相对较弱一些。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汉语更注重意合,而英语更注重形合这一说法。
通过对英汉语中与“hand/手”相关的习语的隐喻转喻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体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共同认知方式和手段,它体现基本的概念性隐喻。一方面,虽然语言背景不同,但“hand/手”所衍生出来的许多习语就其隐喻的源始域而言具有诸多相似性,这是人所共同的对世界的认知必然导致的语言文化的相似性即共性,同时,由此可见人体隐喻化对于人类认知和思维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地域、社会历史文化与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的差异性。这一点在这些与“hand/手”相关的习语中表现为其源始域的某些独特性。习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语言表达式,因而更具有文化代表性。通过对比分析这些英汉习语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人类认知的过程和方式,也从一个侧面进一步证明了隐喻转喻是人类的认知、思维和概念化的方式,有利于我们了解英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促进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和交际。
[1]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90.
[2] 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外国语,1999(1):35-39.
[3] 林星.认知语言学的具身化假说和身体隐喻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9(3):164-168.
[4] 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23-28.
[5] 戴卫平,于红.“头/head”的隐喻研究[J].外语与翻译,2009(2):23-27.
[6] 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77.
[7]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99.
[8]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5-40.
[9]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5-116.
H05
A
朱叶丹(1983-),女,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