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与特殊:西藏现代工业发展的演化逻辑

2012-08-15 00:45:22李国政
关键词:工业化西藏工业

李国政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运输管理学院,四川广汉,618307)

一般与特殊:西藏现代工业发展的演化逻辑

李国政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运输管理学院,四川广汉,618307)

西藏现代工业发展既具有和内地相似的一般性,又具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特殊性。前者主要表现在发展背景、发展规模、发展互动等方面,后者主要表现在历史起点、制度变迁阶段、工业结构以及整体发展程度等方面。西藏现代工业的演化大致遵循着三条线索,即内部需求、外部动力以及西藏与内地的经济融合。必须基于西藏现代工业发展的两重性来认识具有西藏特点的工业化道路。

西藏现代工业;演化逻辑;一般性;特殊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大背景下,西藏经济社会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西藏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西藏与祖国内地市场的进一步融合,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特色、西藏特点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关系着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关系着西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关系着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更关系着西藏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不仅是西藏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而且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作为一个典型的后发地区,西藏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发育程度都和内地有着不小的差距。在全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东部一些省市甚至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时,西藏才勉强进入工业化初期的起步阶段,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国内有关西藏工业发展的相关文献不在少数,如李玲燕(1995)认为在落后地区,工业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金杰(2005)则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给西藏带来的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阐述等等。也有学者对西藏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提出质疑,如胡鞍钢、温军(2002)对工业化在西藏的推行表示质疑,其认为西藏的产业选择应以农牧民收益为前提,兼顾其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路径;温军(2003)进一步从工业化战略和产业同构化两个方面探讨了西藏应从工业化转变到以农牧业为主的产业战略。

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其经济发展整体上是在国家的主导下进行的。虽然西藏现代工业只是半个世纪以前才开始产生的,在传统社会中不曾有过,但其一经出现,即与西藏社会经济总体发展保持着一致,也是总体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其在发展阶段、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上均与中国整体工业发展有着鲜明的一致性;又由于西藏社会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社会经济发展与内地也有所不同,有自己鲜明的特征,这些异处也是西藏现代工业保持自身特殊性的土壤。也就是说,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一般与特殊构成了其发展演化的基本逻辑。

只有深刻理解西藏现代工业的一般与特殊两重性,才能够正确地看待西藏的工业化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西藏工业化道路的紧迫性与艰巨性,才能够清醒地认识“中国特色、西藏特点”道路的合理性,也才能够为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二、西藏现代工业演化的一般性

自和平解放后,西藏开始了现代工业发展的进程。作为新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制度和经济体制必然会随着中国整体制度的演变而演变,其工业化道路总体上必然与中国整体发展道路相一致,也就是说西藏的现代工业演化具有中国整体工业化的一般特征。

(一)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尽管旧西藏已经出现了一些近代工业的雏形,但并不具备典型意义上的现代工业,西藏现代工业大致是由和平解放后开始的。经过民主改革,清除了顽固的制度障碍,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平了政治社会道路,极大地解放了劳动生产力。随之而来的西藏自治区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完成,初步建立了西藏的现代工业门类,尽管比之于发达地区,西藏的这一工业门类不成熟、不完善,但考虑到西藏的历史和区情,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对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误解以及由此导致的左倾错误同样影响到了西藏,“大跃进”式的发展理念使得西藏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也出现了不顾经济发展质量的赶超内地心态,当然在取得工业大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发展绩效低下。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生态敏感区,产生的环境成本是不可低估的。改革开放之初,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下,缺乏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力,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竞争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80年代大部分时间内,西藏现代工业一直处于衰退之中。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西藏的现代工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对于西藏来说既是机会更是挑战。说其是机会,是指西藏可以把握住全国体制转轨的大潮而加快转变,融入到全国发展的整体之中,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说其是挑战,是指作为一个中国发展最为落后的省份之一,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与分化对西藏工业的冲击是巨大的,西藏能否适应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是不可知的。进入新时期以来,西藏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西藏特点的特色工业,如绿色食(饮)品加工业、藏药业和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工业为主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

(二)西藏现代工业演化的一般性表现

从对中国以及西藏现代工业发展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西藏现代工业历程具有与中国工业化相通的一般性。

第一,从过程上来看,二者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据笔者计算,新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4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9112亿元,增长了922倍,而西藏的现代工业产值由14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597153万元,增长了4265倍。

第二,从演变背景上来看,都伴随着一定的制度变迁而开始的。这一制度变迁可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新中国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军事革命的结果,这一特征决定了工业化进程必然是一个强制性和诱致性变迁的综合,即强制性制度变迁构成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始阶段,那么随着经济发展走上正轨,诱致性变迁将起到主要作用。①这里笔者用史实来说明这两个时期的概况,第一,强制性变迁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没收官僚资本开始入手,建立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有工业管理制度,也积极保护并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个体工业,工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在当时西方封锁的条件下,尽快实现工业化成为当务之急。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和“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了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第二,诱致性变迁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也进入了所谓的渐进改革时期,基于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压抑的一种自然抗争,工业经济体制也以自身的改革来表达合理诉求,通过以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主要特征的经营体制改革和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产权改革,渐进式的工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步确立,实现了企业的完全产权变革。循着这条思路,我们将新中国工业史分为两个阶段,即以1979年为限,之前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时期,并非这时期的工业变迁都是强制性的,只是说总体上受到了建国之初各项制度“大破大立”的影响,之后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时期,并非这时期工业变迁都是诱致性的,只是其总体上受到了市场经济的自发影响。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共产党夺得政权后,在国家计划的推动下展开的,产生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而西藏的现代工业虽起步于和平解放后,但获得较大发展是在1959年农奴制废除后,农奴制的废除对于西藏来说是一次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正是在此之后,西藏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最终也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而在改革开放后,虽然较内地晚几年,西藏也与之一起步入了改革时期,并逐步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第三,从工业构成上说,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已部分建立并继续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而西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也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筑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富有自身特色的工业体系。

第四,从演变整体上来看,西藏的现代工业发展与全国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西藏的工业发展离不开中国整体,反之亦然。无论从过程上还是结果上来看,西藏的现代工业最终是被纳入到了国家整体发展当中,也即演变整体上的一般性。

三、西藏现代工业演化的特殊性

(一)西藏现代工业演化特殊性的原因

既然西藏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区域,必然会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其特殊性是由历史文化传统、地理特征、自然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第一,从历史文化上看,在内地社会制度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进程中,西藏俨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封建农奴制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由其延伸出来的封建庄园领主制和寺院经济使得西藏长期处于一种超稳定结构状态的自然经济中。[1]一方面,封建领主庄园制形成了农奴主特权阶层和农奴对其的依附,前者对后者实行超经济剥削,使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极其低下,也限制了市场扩大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这与现代工业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另外,封建庄园制的封闭性使西藏经济只能不断再生产出封闭格局的自然经济,不利于经济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寺院经济则通过特有的传导机制限制了经济发展。首先,轻视生产,限制了发展实业的劳动力供给;其次,由于喇嘛社会地位较一般劳动者为高,进寺院为喇嘛者甚多,导致人口再生产严重不足。

第二,西藏处于中国边疆,离内地距离过远,同时,西藏地域辽阔,各地之间交通不便,这导致了中央政策在西藏的实行有一定的时间滞后。基于同样的原因,西藏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力、物资及技术相当匮乏,工业发展成本极大。

第三,生态敏感,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和“调节区”。[2]显然,如果在这样一个生态脆弱区不能合理进行工业规划和建设而一味进行赶超式粗放发展的话,发展造成的环境代价是不可逆的。因此在西藏是否推进工业化问题上一直争论不断,观念上的分歧也多少限制了西藏工业的发展广度和深度。

(二)西藏现代工业演化特殊性的表现

西藏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实际发展中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现代工业发展与内地是不完全一样的,在整体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具有“西藏特点”。

第一,二者的历史起点不一样。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是满目苍夷,百废待兴,但也绝非是完全意义上的“一穷二白”,毕竟是在国民党政权执政20余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工业虽然遭到了重创但也继承了一部分,尤其是轻工业还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据《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一书统计,1949年中共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共2000余家,包括发电厂138家,煤油企业120家,金属加工业505家,纺织厂241家,食品企业844家,[3]这为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西藏在和平解放前现代工业一片空白,仅有寥寥几家近代加工业,其现代工业发展基础更差,和平解放后才开始起步。

第二,工业化的制度变迁阶段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始四年即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建设,而西藏则是在民主改革后才开始了系统性的建设,且建设力度与内地无法相比。同时,西藏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60年代中期才开始,比内地滞后十年。

第三,在发展动力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只是苏联给予了大量的援助,而与苏联决裂后,完全成了自力更生,工业化进程主要靠内部积累来完成。与之明显不同的是,西藏的工业发展,其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完全靠中央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才能维持,“中央支持,全国援助”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特点。

第四,在工业结构上,2000年之前,中国整体上轻重工业比重差别不大,重工业略高于轻工业,近十年来重工业发展迅速,大大超过轻工业。西藏则在工业发展起步阶段重工业远远大于轻工业,二者的比重又有接近的趋势,但重工业始终大于轻工业,可以看出,二者工业结构的演变是不同的。

第五,综合各种现象而对二者工业化阶段作出研判,中国整体上的工业发展程度比较复杂,各地区发展程度不同,既有达到后工业化的地区,又有工业化中期和前期的地区,很难作出统一的判断,但总体上接近了工业化中期水平。西藏的情况比较特殊,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其也建立了具有“西藏特点”的工业体系,但并未经历明显的重化工业阶段,不具有典型意义上的现代工业演化特征,因此说西藏的现代工业体系达到了成熟和完善显然是不恰当的。但笔者又不认同中国社科院《工业蓝皮书》(2007)中将西藏看成是前工业化时期,毕竟西藏的现代工业已经成型并将继续发展下去。综合考虑,笔者认为目前来看,西藏的工业发展阶段当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四、西藏现代工业的演化线索

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有着不同的发展环境和驱动因素。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同样如此,必须放置于西藏这一特殊的地域范围内加以考虑。梳理既有的历史文献,我们认为,西藏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三:

第一,从内因上来说,其是基于当地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这是最基本的产生因素。如前所述,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西藏虽然产生现代工业的土壤较差,但也不能违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是西藏整体社会步入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同时,我们也看到,基于西藏发展工业的原材料匮乏,单纯地由外部地区输入,其成本太高,这也是导致西藏必须发展自身现代工业的重要考虑因素,西藏发展现代工业的需求越强,其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就越大,也即现代工业的需求与发展成正比例。

第二,从外因上看,单靠西藏自身还难以积累起现代工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与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必然需要国家的强力支援,所以鉴于西藏的政治经济历史的特殊性,①笔者认为,西藏的特殊性具有多维性,如政治上的敏感,经济发展上的欠发达,社会发展上的落后,以及历史宗教因素等,但多维特殊性最明显的体现即西藏在相当长的历史轨迹中始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实体。自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事实上就已经在西藏发展的过程中给予了始终如一的全方位支持,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援藏形成了制度化的行动,援藏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正如江泽民在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重视西藏工作,实际上就是支持全局的工作。[4]作为产业援藏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工业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带动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并且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是与外部支援力度成正比例的,这一点从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对西藏的具体援助也可以看出。从中我们得知,没有中央政府以及内地各省市的大力支持,西藏现代工业的大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一意义上,这一外因的作用超过了自身需求这一内因。

第三,从中央与西藏的关系来看,西藏经济社会的每一次大发展都是在中央政府直接主导下进行并完成的,西藏的发展过程既是其本身不断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也是中央政府努力将其纳入到国家整体发展框架中的尝试,使其融入到内地的发展当中,这既是发展西藏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权力在西藏存在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国家统合”的重要步骤。循着这一思路,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新的产业的出现,也不仅仅代表着西藏经济进步,同时也是中央政权与西藏关系不断紧密的一种表征。

本文以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征为着眼点,以其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异同点分析其一般性与特殊性。通过梳理二者的工业发展进程,我们认为,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的现代工业历程与中国整体的工业化进程必然具有相当大的共同之处,例如演化的过程、工业构成体系以及演化的制度背景等,但西藏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脆弱的生态环境,遥远的地理位置,使其现代工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西藏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现代工业的历史起点,现代工业的结构,制度变迁的阶段,工业发展动力和发展阶段上。西藏现代工业发展的两重性决定了其发展必然是在中国整体工业发展的框架内,同时也必然沿着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殊路径持续下去。只有认识到西藏现代工业演化的共性与个性,剖析其演化的运动规律,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罗莉.试析西藏封建农奴制下的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22.

[2] 国新办.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R].2003.

[3] 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956[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106.

[4] 江泽民.西藏工作要做好稳定和发展两件大事[M].江泽民文选,2006.

F129

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形势下统筹西藏与四省藏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10BMZ0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藏现代工业发展史研究(1951-2010)”(12YJCZH102)

李国政(1981-),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工业化西藏工业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 00:33:22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人
黄河之声(2018年5期)2018-05-17 11:30:01
神奇瑰丽的西藏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制笔(2017年3期)2017-10-18 00:49:11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51:50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