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地区外来有毒有害植物的监测及防治方法研究*

2012-08-15 00:54:54哈斯巴特尔项锴峰孙风彩
草原与草业 2012年2期
关键词:蒺藜疏花龙葵

哈斯巴特尔,项锴峰,崔 凯,孙风彩,白 璐

(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内蒙古赤峰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赤峰 024000;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武川 011700;4.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草原监督管理局,内蒙古 东胜区 017000)

近年来,由于赤峰地区气候连年干旱,牲畜数量不断增加,长期超载过牧等原因,加之家畜引种、公路物流、粮食作物和国外牧草种子的不断引进,给外来有毒有害植物的定植和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赤峰市已经定植并发现的外来有毒有害植物主要包括刺萼龙葵、疏花蒺藜草、齿裂大戟和毒莴苣,其中,刺萼龙葵和疏花蒺藜草已经逐渐蔓延且分布面积越来越大。这些外来有毒有害植物的入侵定植改变当地植物种群结构,使草地生产能力和牧草品质下降,草原严重退化,破坏当地农牧业生态环境,引起牲畜中毒,威胁到畜牧业生产、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 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Dun)

1.1 发现和发生地

赤峰市最早于1999年发现刺萼龙葵,发生地点在巴林右旗沙布台苏木塔布花嘎查额尔敦塔布嘎小组(粮站营子)沿公路边缘,赤峰市草原站组织技术人员从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对该毒草进行了扩散情况跟踪,采集了标本,并送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系进行了鉴定。目前该毒草在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已经扩散,草场内也有发现,全旗公路沿线都有分布;沙布台苏木的沙布台嘎查布敦花小组,宝日勿苏镇的宝日勿苏嘎查的草场上已经发现毒草;北部旗县的公路沿线都零星可见。传播途径初步确定为一是家畜引种过程中由家畜的毛或粪便中带入,二是由车辆运输沿途带入。据初步监测,赤峰市北部旗县沿公路线发生面积约3.33万公顷。

1.2 植物学特征

刺萼龙葵,一年生杂草。原产北美洲,茎直立,植株上半部分有分支,类似灌木。全株15~60cm高,表面有毛,带有黄色的硬刺。其叶片深裂为5~7个裂片,具刺;叶长为5~12.5cm,轮生,具柄,有星状毛;中脉和叶柄处多刺。花萼具刺,花黄色,裂为5瓣,长2.5~3.8cm。在茎较高处的枝条上丛生。开花期在6~9月。果实为浆果,附有粗糙的尖刺。种子不规则肾形,厚扁平状;黑色或红棕色或深褐色,长2.5mm,宽2mm,表面凹凸不平并布满蜂窝状凹坑。背面弓形;腹面近平截或中拱,下部具凹缺,胚根突出。种脐位于缺刻处,正对胚根尖端。生于农田、村落附近、路旁、荒地,能适应温暖气候、沙质土壤,但在干硬的土地上和在非常潮湿的耕地上也能生长。

1.3 危害性

刺萼龙葵所长之处,一般会导致土地荒芜,极耐干旱,且蔓延速度很快,即使在牲畜栏里也能生长,常生长于过度放牧的牧场、庭院、路边和荒地、瓜地、中耕作物地及果园。其毛刺能伤害家畜。该种植物能产生一种茄碱,对家畜有毒。中毒症状为呼吸困难,虚弱和颤抖等。死于该果实中毒的牲畜也可仅表现出一种症状——涎水过多。

刺萼龙葵被认为是谷仓前、畜栏等地“讨厌的杂草”,其果实对绵羊羊毛的产量具有破坏性的影响,对农田和山地也有害。

1.4 传播途径

刺萼龙葵仅由种子传播,成熟时,植株主茎近地面处断裂,断裂的植株像风滚草一样滚动,每一果实可将8500颗种子传播得很远。

1.5 检疫

在生长期或抽穗开花期,到可能生长地进行踏查,根据该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别,确定种类,记载混杂情况和混杂率。对进出口和国内调运的种子进行抽样检查。每个种子样品不少于1kg,检验是否带有该检疫杂草的种子。

1.6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防治刺萼龙葵可用2.4-D丁酯乳油。刺萼龙葵秧苗期对2.4-D丁酯乳油较为敏感,但开花后对2.4-D丁酯乳油就有很大的抗性。2.4-D丁酯乳油和Banvel百草敌合在一起用时,效果要比单独使用好。在植物开花前,每公顷土地上喷72%的2.4-D丁酯乳油4500ml和48%Banvel百草敌1200ml进行防治。其它可用农药有百草枯、草甘磷等。

机械防治:通过不断的、严密的刈草或在开花前用锄头分散刺萼龙葵的植株,以防止其种子的产生。

2 疏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

2.1 发现与发生地

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被发现。目前在赤峰市主要分布于敖汉旗北部沙地,敖润苏莫苏木、木头营子乡、下洼镇、新惠镇、康家营子乡、长胜镇及敖汉种羊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另外,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及阿鲁科尔沁旗也有零星分布。据初步调查了解,疏花蒺藜草在牧区呈片状分布,主要是羊采食过程中,附着在羊毛上或食入后随粪便传播到各处;在农区呈现点状、带状分布,在养护水平较高的农田内有零星分布,在田间地头呈带状分布,随人车行走、运输传播。2008年,赤峰地区疏花蒺藜草发生面积约为0.15万hm2,目前已发展到1.33万hm2,蔓延之势严峻。

2.2 植物学特性

疏花蒺藜草,1年生禾本科杂草,原产热带美洲。平均株高16.3cm,最高可达40cm;平均分枝数为5.7枝,最多为21枝;平均单株最高分枝叶片数为7.5片,最多可达17片;平均根系长度为20.46cm,最长可达34.8cm;平均根系条数为12.2条,最多可达35条;植株与根系长度比为1∶1.26。据调查,疏花蒺藜草在敖汉地区的生育期约为102d,出土时间主要取决于降雨,一般在6月中旬左右,降雨量在5mm以上时,种子即可萌发,一般降雨后6~7d出土,平均出土深度3.8cm,最浅出土深度0.7cm,最深出土深度可达10.6cm。每出现1次较大降雨或每浇1次水,即有新植株萌发,直到8月下旬仍可有新出土植株。气候条件正常的年份,7月下旬开始开花,出土后40d左右开花结实,结实比例为41.2%,其余由于出土晚,不能结实。疏花蒺藜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耐旱、耐瘠薄、抗寒、抗病虫害,各种恶劣的环境都可生长,适应能力极强。种子量大、传播迅速,竞争和适应能力极强。

2.3 疏花蒺藜草的侵入能力

疏花蒺藜草在刚侵入某一地段时,便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可明显抑制其它杂草生长,并可在短期内便形成优势种群,形成单一的疏花蒺藜草群落。其侵入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2.3.1 繁殖能力强

疏花蒺藜草的繁殖方式是种子繁殖。1株疏花蒺藜草1年能结实70~80粒,最多者可达500粒。每个刺包内有两粒种子,在遇到适宜的条件下,只有1粒吸水萌发形成植株,另1粒被控制,处于休眠状态以保持生命力,但当萌发而形成的植株受损伤死亡时,另1粒未萌发的种子立刻打破休眠形成植株进行繁殖。当环境条件特别严酷时,植株只是分蘖数减少,但仍能结实,完成它的生活周期。

2.3.2 种子具有2次萌发现象

每年除冬季外,其它3季只要遇到适宜的温、湿度和空气,可随时萌发、开花、结实,即使埋在地下多年的种子只要露出地面遇到适宜的温、湿度和空气,仍可繁殖。

2.3.3 传播途径多

疏花蒺藜草以带刺的果实作为主要传播方式,其刺果混在农作物种子、秸秆中,农事操作粘附在人身上、牲畜身上进行远距离传播。还可随水流、农具、风远距离传播。

2.3.4 抗逆性强

疏花蒺藜草生命力旺盛,任何土壤都能生长,耐旱、耐瘠薄、抗寒、抗病虫害。裸露在地面的疏花蒺藜草种子在零下20~30℃的条件下,第2年仍能萌发、生长和繁殖。

2.4 危害性

2.4.1 疏花蒺藜草与其它牧草争夺水分、养分,影响其它牧草的正常生长发育,一旦侵入很快成为优势种群,使草场品质下降,优良牧草产量降低,草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果实成熟后刺包的刺非常尖硬,极易着身,人一旦被扎,肌肉红肿、瘙痒、疼痛、难以忍受,给草业各项生产活动带来极大不便。植株密集处,人畜难以通过,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方便。

2.4.2 疏花蒺藜草侵入草场后,对牲畜危害极大,其坚硬的刺包对羊群造成机械损伤,使羊群不同程度的发生乳房炎、阴囊炎、蹄夹炎。羊采食后容易刺伤口腔,刺破肠胃黏膜并被结缔组织包被形成草结,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造成牲畜体瘦,严重时造成肠胃穿孔引起死亡。刺包混入皮毛中降低产品质量,减少养畜户的经济效益。据统计,饲养1万只绵羊,仅羊毛一项受疏花蒺藜草影响损失近7万元。混有疏花蒺藜草成熟果实的牧草,牧草加工厂不收,因此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明显受到影响。

2.5 防除方法

2.5.1 人工拔除

人工拔除应掌握在疏花蒺藜草根系未大面积下扎之前,一般4~5叶期前,此时好拔除,要连根拔除,带出田间晾干烧毁,防止繁殖蔓延。另外也可在疏花蒺藜草抽穗期,种子成熟前拔穗处理,降低来年种源基数。

2.5.2 化学防除

实践证明,采用土壤封闭处理防除疏花蒺藜草的效果不理想,而采用茎叶处理防除疏花蒺藜草试验效果明显。可在疏花蒺藜草3~4叶期,选用15%精稳杀得乳油675~750ml/hm2或5%精禾草克乳油1050~1200ml/hm2,叶面均匀喷雾,鲜重防效可分别达到80.1%和75.3%。

2.5.3 适度重牧

根据对疏花蒺藜草营养价值和饲用价值进行评定,其抽穗前期质地柔软,营养丰富,牛、羊均表现为喜食。营养生长期粗蛋白质的含量占绝对干物质的9.78%,粗脂肪占2.25%。因此,可在疏花蒺藜草抽穗前,对严重发生区进行适度放牧利用,以减少毒害草为农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3 齿裂大戟(Euphorbia dentate Michx)

3.1 发现和发生地

齿裂大戟于2009年首次发现于赤峰市元宝山区国家粮食储备库,发现后及时进行了防除,但是2010及2011年在同一地点又监测到齿裂大戟植株的定植。目前从监测情况来看,该毒害草尚未大面积扩散和蔓延,但鉴于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性较大,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时防除。

3.2 植物学特征

齿裂大戟,1年生草本,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阿根廷等地,茎单一,上部多分枝,高20~50cm,直径2~5mm,被柔毛或无毛。叶对生,线形至卵形,多变化,长2~7cm,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边缘全缘、浅裂至波状齿裂,多变化;两面被毛或无毛;叶柄长3~20mm,被柔毛或无毛。总苞叶2~3枚,与茎生叶相同;苞叶数枚,与退化叶混生。花序数枚,聚伞状生于分枝顶部,基部具长1~4mm短柄;总苞钟状,高约3mm,直径约2mm,边缘5裂,裂片三角形,边缘撕裂状;腺体1枚,两唇形,生于总苞侧面,淡黄褐色。

雄花数枚,伸出总苞之外;雌花1枚,子房柄与总苞边缘近等长;子房球状,无毛;花柱3,分离;柱头两裂。蒴果扁球状,长约2mm,褐色,表面粗糙,具不规则瘤状突起,腹面具一墨色沟纹。种阜盾状,黄色,无柄。花果期7~10月,种子繁殖。

3.3 危害性

齿裂大戟繁殖能力很强,一旦侵入农田,与农作物争肥、争地、争阳光,造成农作物的严重减产。其植株和种子有毒,对人和牲畜的健康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3.4 防治方法

开花前人工拔除。

4 毒莴苣(Lactuca serriola)

4.1 发现和发生地

毒莴苣于2010年首次发现于赤峰市元宝山区国家粮食储备库、红山区粮食储备库。根据今年的监测情况,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目前已由零星分布蔓延至成片发生。在墙角背风处发生密度最高已达211株/m2。赤峰地区发生面积约66.67hm2。

4.2 植物学特征

毒莴苣,又称刺莴苣,菊科1年生草本。原产欧洲,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于新疆和辽宁沈阳等地。高50~250cm。茎单生,直立,无毛或有时有白色茎刺,上部圆锥状花序分枝或自基部分枝。叶倒向羽状或羽状浅裂、半裂或深裂,基部箭头状抱茎;全部叶或裂片边缘有细齿或刺齿或细刺或全缘,下面沿中脉有刺毛,刺毛黄色。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圆锥状花序。总苞果期卵球形,总苞片约5层,中内层披针形,全部总苞片顶端急尖,外面无毛。舌状小花15~25枚,黄色。瘦果倒披针形,浅褐色,上部有稀疏的上指的短糙毛,顶端急尖成细丝状的喙,喙长5mm,果基窄,截形,底部具椭圆形果脐,白色,凹陷。冠毛白色,微锯齿状,长6mm。花果期6~8月,也有报道为7~11月。多生长在公路、铁路边、人行道、小路上、废弃地、牧场、果园、耕地、河滩砾石地、山坡石缝中。在营养丰富的土壤上生长良好;喜干燥环境,但也能忍受潮湿环境,如低地和灌溉田;分布于海拔10~2 500m的环境中。

4.3 危害性

毒莴苣生命周期短,植株最高可达200cm,种子产量大,种子产量与植株高度成正比,据报道,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每株种子产量最高可达27万粒。毒莴苣的种子有降落伞状的冠毛,种子极轻,能随风、水流扩散传播。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可存活3年,种子萌发率可达92%。毒莴苣具有强大的自我肥效能力,入侵的物种在水和养分等资源上无法与其竞争,易形成优势种群,一旦其定植扩散,将造成极大危害。此外毒莴苣全株有毒,种子能够混杂于谷物豆类及牧草中随之传播,降低作物品质。

4.4 防治方法

开花前人工拔除。

5 几点建议

5.1 应及时成立内蒙古外来有毒有害植物监控专家组。由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自治区农牧业厅有关专家组成,负责自治区外来有毒有害植物监控工作。

5.2 明确内蒙古外来有毒有害植物的种类、分布、特性、危害状况,划分等级,建立外来有毒有害植物数据库,进行重点监测。

5.3 建立健全内蒙古外来有毒有害植物防控组织领导机构,由自治区农牧业厅牵头,自治区政府投入一定财力,对危害严重、分布范围较广的外来有毒有害植物进行防治工作。

5.4 与科研单位协作,开展外来有毒有害植物的科学研究工作。对监测、防控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筛选出切实可行的防除方法进行示范推广。

猜你喜欢
蒺藜疏花龙葵
给油桃树疏花
科学导报(2023年23期)2023-04-17 19:30:19
梨园疏花机械化研究现状
不同疏花疏果剂处理对蜜脆苹果的疏花效果
困扰吧, 女性!
中国诗歌(2018年6期)2018-11-14 13:24:12
苹果树疏花正当时
农家参谋(2017年4期)2017-08-13 10:41:45
龙葵果
国学(2016年8期)2017-03-20 07:31:30
平肝解郁的蒺藜
桃李和蒺藜
龙葵果花色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省环能总站举行夏季刺萼龙葵灭除行动启动仪式
吉林农业(2013年8期)2013-04-29 16: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