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计分析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2012-08-15 00:49
关键词:学派社会学资料

刘 莹

浅谈统计分析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刘 莹

介绍了统计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统计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阐述了社会学研究过程中对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应用。

社会学研究方法;统计学;统计描述;统计推论

“统计”一词是由英文“statistics”翻译而来的,原指对国家重要事项的记录。统计分析伴随数字的发展在现实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和文化对统计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理论上对繁杂的统计数据进行总结和概括,以得出可靠的、科学的统计结论。由此,便促成了统计学的产生。

一、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统计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是统计学的初步发展时期。

统计学最初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意大利酝酿,而最终在德国首先破土发芽。这一时期的统计学,分为国势学和政治算术学两大学派。国势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康令(H.Conring)、阿享瓦尔(G.Achenwall)等。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对国家重要事项进行记录,包括国家组织、人口、军队、领土、居民职业以及资源财产等事项。这个学派主要倾向于对事件进行记录、叙述,而在对资料进行量化分析方面比较欠缺。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国势学派对统计学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这一学派最早为这门学科起了一个至今仍被世界公认的名称——“统计学”;建立了一系列至今仍为统计学者采用的核心概念,如“显著事项”、“数字对比”等;系统地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研究各国实力的强弱,为后来统计图表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政治算术学派”的称谓主要是在同时期的英国使用。当时在英国和德国统计理论几乎同时产生,但由于两国社会背景、经济发展和思想渊源的不同,统计理论也各具特色。相对于德国国势学派倾向于事件叙述的特点,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更偏向于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威廉·配第(W.Petty)和约翰·格朗特(J.Graunt)等。 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一书中,从数量上对当时的英国、荷兰、法国之间的“国富和力量”进行了分析,开始了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工作。约翰·格朗特通过对伦敦市50多年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率的量化分析,写出了第一本关于人口统计的著作。由此,统计的含义从叙述事件转变为从数量方面认识和说明国家重要事项。这一学派的重要贡献也在于此。

第二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统计学的近代发展期。

在这个时期,统计学主要有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数理统计是在概率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把古典概率论引进统计学领域的是法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统计学家拉普拉斯(P.S.Laplace),他发展了对概率论的研究,阐明了统计学的大数法则,并进行了大样本推断的尝试。”[1]其后,比利时统计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凯特勒(A.Quetelet)融合德国的国势学派、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和意大利、法国的古典概率派的理论方法,形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统计学。当致力于自然领域研究的数理统计学派在英美国家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社会统计学派则在德国异军突起。社会统计学派是由德国大学教授尼斯 (K.G-A.Knies)首创,代表人物有恩格尔(C.L.E.Engel)和梅尔(G.V.Mayr)。“他们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目的在于明确社会现象内部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统计应当包括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对其分析研究。”[1]由于社会统计学派在理论上比政治算术学派更加完美,同时在时间上又比数理统计学派提前成熟,因此对当时国际统计学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20世纪初至今主要是数理统计的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来,数理统计学从描述统计发展到推断统计,逐步走向成熟。30年代,R.费希尔的推断统计学更是促使数理统计进入了现代范畴。数理统计学是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为统计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统计学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统计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期,但是有关统计理论的发展却严重滞后于统计实践工作,而且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局限性,数学方面的发展也是比较滞后的。可以说,我国统计学的发展是在学习西方统计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国内社会统计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在这一时期打开了西方统计学进入我国的大门。近代社会统计学最早开始于1859年应用于海关统计的《海关册》,主要体现为对数据资料的收集、制作统计表和简单的数据分析等操作。1880年,我国数学家华蘅芳(1833-1902)和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合作翻译了托马斯·伽罗威所著的《大英百科全书》,其中把“概率论”译为“决疑数学”,这是传入中国的第一部有关概率论的书籍,书中包含大量数理统计学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当时我国政治环境及文化发展的局限,统计学并未引起自然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其影响力极为有限。其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相关人士逐渐意识到我国体制的局限性,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现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背后的学理知识,此时西方的统计学才逐渐吸引中国知识分子的注意力。

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这个时期传入我国的统计思想和理论来自两个方面:德国、日本的社会统计学和英美的数理统计学。20世纪初,我国派送去日本的留学生学成归国,通过他们对统计学的传播,国内学者认识到统计在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相关领域的重要作用及意义。1906年,宪政编查馆下的统计局的建立是统计在中国建制的标志。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英美留学生把中国统计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理统计再次进入中国学术界。这个时期社会现实的需要、知识的储备、制度上的保障以及专业学者的大力推动等因素,促使统计学在中国快速传播和发展,数理统计也大有取代社会统计之势。这一时期,我国统计学的实践更偏重于社会统计,数理统计的实践工作在此时还是相当薄弱的,技术水平也仅限于非常初级的层次,并且应用的领域也仍然局限于社会经济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工作并未展开。在这个时期,我国学者除了直接翻译西方著作外,一些数学家和统计学家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来介绍和推广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同时社会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不断寻求融合发展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各项事务深受苏联体制的影响,在引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同时,也引入了苏联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模式。当时的苏联统计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在学术传统上与德国社会统计学派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实践方面,苏联统计学把社会主义经济统计工作作为计划经济制度的专属工具,造成了对英美数理统计学的消极抵制。因此,苏联统计学的发展严重停滞,我国社会统计学经历了50年代的快速发展之后,也迅速转向统计学发展的冷却时代。

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同时面临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挑战。传统苏联式的统计理论与改革过程中的实践之间逐渐出现许多矛盾之处,而英美数理统计学趁势再次涌入中国统计学界。学界针对两种理论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讨论,结果催生了“大统计”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统计学既不是单一的经济学,也不是单一的数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现代统计学的框架中,存在着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的分科,在这些既不相同又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学科领域中,存在着方法论上的差异。“大统计”的思想超越传统理论的历史局限,促使统计学各学派相互补充和融合,为中国统计学今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标志着我国本土统计学思想的历史性飞跃。

三、统计分析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学研究包括社会学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这里所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是指以经验的方式,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涉及两大方面,即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一直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主导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是研究方式上的量化研究。

社会学研究方式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具有非常强烈的量化色彩,而文献研究在研究性质上则是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只有实地研究完全属于质性研究。因此,统计分析的方法主要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中得到应用。“调查研究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2]实验研究是社会学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中借鉴而来的,是由专业人士高度控制、精密设计的条件下,通过人为地操纵某些变量,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2]文献资料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内容分析。拉扎斯菲尔德和贝尔森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3]内容分析的基本程序是先抽取样本,然后对样本中的信息进行编码。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都涉及到总体和样本、变量和变量值以及分析所用到的指标体系,而这三组概念正是社会统计的基本概念。这些研究方式的运用正是对社会统计分析方法的实践应用,统计分析贯穿研究的整个过程。对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增强了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社会学研究中所用到的统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统计描述是指通过社会统计的指标体系分析相关数据资料,以反映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统计描述的分析中,主要包括资料的整理、分类和简化或特征描述等比较初级的统计分析技术。统计推论适用于处理抽样调查资料,通过对样本资料的分析,进而对总体的特征进行推断。在统计推论中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列联表、方差分析、等级相关等统计技术。

社会学研究中对统计分析的应用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社会学研究过程中,首先要选定课题。对于一个社会学研究者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是至关重要的,它关乎研究的方向。其次,是进行研究设计。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为实现研究目标进行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道路选择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工具准备是指准备研究所用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等。第三,是资料收集。这一阶段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所收集资料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及成果。第四,资料分析。这是统计分析技术具体实施的阶段。通过对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和统计等步骤,进行分析、整合。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汇报研究结果。在整个社会学研究过程中,前三个步骤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利用统计分析技术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后,才能得出研究结论。统计分析的完成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在运用具体技术进行分析之前,资料的信度和效度、资料收集的科学性、资料在总体中的分布等情况都直接影响着统计分析技术的运用以及结论的可信度。

在社会学研究中,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来选择适合、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第一,根据研究需要确定是进行全面调查还是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就是对所研究全部对象进行观察和调查,掌握整个研究对象的全部资料,然后可以通过统计描述将所观察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中找到某种规律性。非全面调查是在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只是样本的资料,不能简单地将部分资料的结论当作总体的特征。因此,需要对资料进行统计推断,运用概率论,从样本资料推论出总体的特征和规律。第二,要看研究单变量还是多变量。若是单变量,就要对每个独立变量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描述变量集中和分散的特征。对于二变量和多变量来说,不仅要分析变量的特征,更要分析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运用统计推断的方法。第三,考虑变量的层次。社会学研究中主要涉及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和定距变量。对于定类变量来说,分析就相对简单一些,而对于定序和定距变量来说就比较复杂,需要运用较高层次的统计分析技术。

随着社会统计学的发展,许多学科领域纷纷开展社会统计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社会统计方法不是社会学的专属工具,但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社会统计方法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量化的统计分析使社会学这门学科更加客观和科学。

[1]徐国祥,等.统计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阿特斯兰德.经验性社会研究方法[M].李路路,林克雷,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C32

A

1673-1999(2012)11-0042-03

刘莹(1988-),女,河南南阳人,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2-03-21

猜你喜欢
学派社会学资料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