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刚, 王 强, 金学慧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100048)
后奥运时代北京可持续绿色、科技和人文交通发展
余振刚, 王 强, 金学慧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100048)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圆满落幕,北京市将“三个奥运”理念延伸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城市发展思路,从而为新时期交通规划指明了一条环境友好、科学合理、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介绍可持续城市交通的内涵;阐述构建可持续城市交通将面临的主要挑战;在总结北京奥运临时交管经验的基础上,得出对于发展可持续城市交通的有益启示;最后从绿色、科技和人文角度给出了北京发展可持续交通体系的建议。
后奥运时代; 可持续城市交通; 绿色交通; 科技交通; 人文交通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交通体系作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迅速成长,在交通工具、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居民出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从数量规模、功能构成和服务水平上努力适应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要求。与其他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历程相似,北京也面临交通拥堵、交通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交通污染物排放导致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给北京发展可持续城市体系带来了挑战。通过构建绿色、科技和人文交通体系,积极应对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适时提出北京城市交通未来发展的全新标准,它们在新北京的绿色地图上相互交织出三条亮丽的线条,并从结构和功能上支撑着城市发展的蓝图,最终实现构建可持续城市交通体系的目标。
可持续的城市交通是指以合理的资源投入、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当代城市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产生的合理的交通需求,并且不危害下一代人满足这种需求能力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该系统具有如下主要特征:安全、畅通、舒适、环保、高效率和高可达性[1]。具体来说,可持续城市交通体系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2]:(1)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系统的需求。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高效率交通缓解交通拥挤。这里的高效率是指各种交通方式合理分工、无缝衔接、行程时间短、无效移动少。高效率的交通运输系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竞争力。(3)促进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交通系统要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土地利用则应从建设交通负荷小的城市结构、调整交通需求特性的角度合理配置。(4)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低能耗、低土地资源消耗的交通方式,支撑和保证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城市交通系统应成为具有良好生态性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鼓励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减少污染、改善环境。(6)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交通出行的可选择性。城市交通规划应使各种交通参与者都能分享适当的空间,为交通不便者提供方便,满足无个体交通工具出行者和步行者的出行需求。(7)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实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核心,直接关系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缓解拥挤、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目标的实现。(8)整合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促进整体协调发展。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保障城市交通各子系统间良好的协调衔接,实现交通方式间的快捷转换,取得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边缘利益与主流利益的和谐统一。(9)建立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建立包括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资金、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在内的实现可持续城市交通的保障体系。(10)始终把“提高安全性”放在首要考虑的因素。为交通出行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交通方式和出行条件,减少交通事故及死亡人数,是可持续交通的重要任务和终极目标。
在交通管理理念层面上,现实版的“马太效应”层出不穷。小汽车和公交车、自行车、行人相比,占用的交通资源更多。但是这些年的交通管理却始终围绕如何适应小汽车的增长来分配资源,修条路畅通不了几天,马上又出现拥堵。交通资源越是占用多,越是多发展小汽车,治堵的效果不可能不递减。
北京的交通拥堵已经严重受到几次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天气的影响,起到了蝴蝶煽动翅膀的作用。事实上,北京的交通拥堵,其潜在的“蝴蝶效应”风险还在扩大。采取措施,层层缓冲,加大交通系统的整体抗干扰能力,应该是综合治堵的根本指导思想。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威尔逊和预防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指出:若有人打坏一扇窗,且没有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在交通拥堵的诸多因素中,执法不严非常普遍。小车开上公交专用道没人拦,就算事后有探头取证处罚,但“快起来再说”的冲动也会引发其他车效仿;至于骑车闯红灯、行人不走人行横道之类的跟风行为更普遍。
在交通拥堵的形成过程中,交通参与者因“囚徒困境”引发的“集体最不理性”太多。一些汽车厂家把“大吨小标”作卖点,而买主乐得少交标重费。在两方心照不宣时,唯独损害了国家和公众利益,加重了社会成本——道路、桥梁的寿命缩短,交通事故增多,堵车概率增大。而治理超载,各地执法尺度宽严不一,有的罚后放行,安全隐患从此处流到彼处,别处较真查了超载,又要以堵车为代价。超载——治超——拥堵——运输成本上升再超载……大大小小的细分利益,都在盘算如何蚕食社会整体利益[3]。
为满足“绿色奥运”要求,北京市在2008年7月1日至9月20日期间对全市机动车采取了黄标车全面禁行、按单双号行驶、公车部分停驶和外地货运车辆禁入等多项临时交通管理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应对了北京城市交通的问题,其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机动车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直接影响着全市道路网交通流量的分配,比如在2008年7月20日实行单双号限行措施以后,预计将会有410万乘客转乘公共交通,会带来每天400多万人次的增量。它们主要依靠地面公交、地铁、出租车三种方式进行消化。另外,政府还通过延长公交、地铁的运行时间,增加线路,增加车辆,加密车次来提高公共交通运营的保障能力,满足市民的正常出行需要。相关研究对奥运会期间北京市交通状况进行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奥运会期间六环内车流总活动水平与奥运会前相比下降约32%。将六环内车辆活动水平与平均行驶速度加权平均,得到北京市六环内的平均车速由奥运前的25 km/h提升至奥运期间的约37km/h。
2008年7月20日开始执行单双号限行政策以来,北京交通大气指标明显好转。94.6%的市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还得寄希望于更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工具[4]。公交绿色出行的理念自此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传统,截至2011年上半年,北京公共交通客流量达到34.2亿人次,同比增长了3.6%。最高日客运量达到2273万人次,超过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5];公共交通的比例达到40.9%,比2010 年增长了 1.2 个百分点[6]。
在改善交通状况的同时,机动车临时交通管理措施也有效地削减了由交通活动导致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评估结果显示,在临时交通管理措施最为严格的7月20日到8月27日之间,全市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在第十四阶段措施基础上的削减比例为:NOx削减45.7%,PM10削减51.6%,PM2.5 削减 51.4%,CO 削减 56.8%,VOC 削减55.5%。而在各项临时措施中,分单双号行驶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削减最为显著。
1.加快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绿色公交”建设
全方位深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最大限度减少路网交通负荷为目标,加快建设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转的绿色出行系统[7]。一要确立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中的骨干地位,发挥其引导与支撑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作用;二要充分发挥地面公交的主体作用,整合并扩大公交路权,提出在上下班交通高峰时间内,高速路进城路段、快速路和主干道增设公交专用道;三要提升交通出行便捷换乘的服务能力,努力实现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多种方式换乘设施同步规划、建设、运行,推进无障碍交通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
2.合理制约机动车保有与使用,减少马太效应带来的城市交通污染
纵观整个“十一五”期间,北京拥堵范围和时间都在不断增加。从环保方面来说,2010年9月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50万辆时,机动车尾气中的CO、HC、NOx在大气污染物排放中的分担率上升到 85.4%、24.3%、56.5%[8]。因此,北京唯有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来大力开展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控制城市汽车保有和使用,继续鼓励发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车辆以及清洁燃料交通系统,并将新车和在用车的排放和噪声控制放到突出位置,才有可能重获奥运期间难得的清新空气和碧水蓝天。
3.促进城市土地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
目前北京市已在奥林匹克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CBD和中关村西区等重点区域尝试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建设模式,通过城市土地和交通体系的同步建设,从根本上减少了交通出行需求,有效避免了通勤压力大、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衔接不良等问题。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让居住区远离交通干线或增强临街建筑窗户的隔音效果;采用低噪声路面技术,降低轮胎与路面间产生的摩擦噪声;在超标路段道路两侧采用吸声型屏障,阻断声波传播;在主干道两侧种植厚密养眼的矮生树或灌木丛绿化街景,增强噪声衰减量等。
1.加快实现交通信息化,最终实现交通“治堵”自动化
要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管理、运输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一要建设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数据中心,重点建设交通数据标准和资源目录体系,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数据采集与检测系统,以及交通基础数据库系统;二要建设智能化交通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重点建设综合交通指挥中心及面向路网运行、运输监管和公交安保的三个分中心,完善指挥调度、业务应用和信息服务等平台;三要建设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新型公共交通乘客信息服务系统以及动态路径、动态停车、驻车换乘等信息诱导系统,充分利用媒体、手机、车载导航等信息终端,为出行公众提供实时、便捷、人性化的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四要公开智能交通信息数据库接口,让这些交通信息变成社会公共资源,让车载终端实时接受,车主可据此调整线路,自动疏导交通[9]。
2.3G交通便利客运,实时监管“治超”和出行信息远程浏览
3G技术实现了大流量的数据传输,为远程监控超载和市民远程信息浏览提供了便利。比如市民想买票又怕排队,可以先上网查看客运站的即时视频。再比如3G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客运班车的监管。目前长途客运班车都装有摄像头,但由于传输速度的问题,一般是采取拍照的静态监控方式。今后用上大流量传输的3G技术,只要网络支持,车上的“千里眼”就能进行全程的视频监管,必要时还可以对所有班车运行的视频录像进行保存。站外带客等违规超载行为将会得到有效遏制,乘客的出行安全也将更有保障。如果发生投诉,还可以调取当时的录像来解决纠纷[10]。
3.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作配合,提升交通体系的整体抗干扰能力
公安交管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动态协作配合,建立气象信息通报制度,提升交通体系的整体抗干扰能力。对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情况,公安交管部门和运输单位等要做好工作计划和安排,认真应对恶劣气候;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或各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卡口、收费站的电子显示屏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和交通管制措施,使驾驶员及时掌握了解情况。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要全面设想、深入考虑,并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确保交通安全[11]。
1.以人为本,保证行人和自行车的优先权
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可以大幅度减少机动车出行给城市带来的能源和环境压力。据统计,目前北京有20%的民众出行依靠自行车,如何保持乃至扩大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在居民出行结构中的比例,是交通体系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要促进出行结构的调整,必须在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预先设计符合交通出行的分流方式,并在安全性、优先性等方面对行人和自行车的权利予以保证。
2.加快推进交通文明建设,提高公民出行素质
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交通文明宣传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单位、进农村活动,增强交通参与者的现代交通意识。通过开展“公交周”、“无车日”和“少开车”等活动,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营造“改善交通我参与,交通顺畅我快乐”的社会氛围,完善文明出行、文明服务、文明管理的长效机制。
3.交通管理人性化,管治措施图文并茂
以往交管部门发布的交通管理措施一般都是纯文字的,难以理解和记忆,而在2007年8月8日开始的整个奥运测试赛期间,交管部门发布的交管通告配图线条清晰直观,并用阴影部分标出了禁行区域,一目了然。这些交通通告配图是交警对每个管制区域和周边路网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以及对绕行路线亲自实践测量并再三进行核对后绘制的。交管部门表示,今后遇有重大活动时,还将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发布交管措施[12]。
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党和政府采撷历史智慧、总结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经验而提出的中华民族为自身未来及生态和谐寻求的正确道路。作为首善之区、教化之行的北京,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全国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提出,为首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也为城市交通体系的立体规划指明了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将迎来新的春天,可持续的交通体系将为“绿色科技人文北京”铺设出一条安全舒适、节能环保、快捷高效的发展轨道。
[1] 郝吉明.发展可持续城市交通体系 促进绿色北京建设[EB/OL].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官网.http://www.beijing2008.cn/Hot_Event/Forum/20090817/910.shtml,2009 -08 -17.
[2] 陆化普,石冶,王继峰.城市可持续交通:演化机理与实现途径[J].综合运输,2007,(3):5~10.
[3] 马龙生.北京治堵新政正在直面几大“堵点”[EB/OL].千龙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12/23/c_12910759.htm,2011-05-12.
[4] 杨学聪.单双号限行改变北京人出行方式[N].北京日报,2008-07-28.
[5] 孙乾,马文婷.北京常住人口达1961万过去10年增加604万人[N].京华时报,2011-04-30.
[6] 张麒麟.上半年北京市公交客运量达34.2亿人次[N].北京日报,2011-08-11.
[7] 黄卫.构建绿色出行系统 积极打造“公交城市”[J].求是,2010,(6):21 ~23.
[8] 尹薇薇.解读北京治堵新规四大热点问题[N].北京晚报,2010-12-24.
[9] 丹静.北京智能交通信息共享难题有望解决[EB/OL].慧聪网.http://info.carec.hc360.com/2011/04/190630210561 -2.shtml,2011 -05 -21.
[10] 姜超楠.3G、物联网时代的“科技交通”[N].扬子晚报,2010-03-16.
[11] 孙晓伟.浅析冰雪低温天气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及对策[EB/OL].呼伦贝尔警方网.http://www.hlbr.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23,2011-04-25.
[12] 白志标.多管齐下全民备战北京奥运交通运行预演[EB/OL].腾 讯 网.http://auto.qq.com/a/20070817/000037.htm,2011 -04 -27.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ompletely successful achievement of 2008 Beijing Olympics,the concept of Green& Hi-tech& Humanistic Olympics stroked root in the hearts of whole world.With the aid of host city's east wind,Beijing extended the three O-lympics into the developing concepts of‘Green & Hi-tech & Humanistic Beijing’.The interdependent‘three sides of Beijing’has its own particular focus,and visually & vividly represent the philosophy of‘developing body and mind in a harmonious and all-round way’and‘developing economy& society& ecology in a fully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way’.The general concept of sustainable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was introduced from three constitutional aspects.Secondly,the main challenges resulted from several highlighted problems emerged from developing sustainable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were elaborated.Thirdly,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was obtained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gained from the traffic control practice executed during Beijing O-lympic Games;Lastly,developing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Beijing sustainable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from three facets,i.e.,green & hi-tech & humanistic transportation.
Key words:post-Olympics era;sustainable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green transportation;hi-tech transporitation;humanistic transportation
Developing Beijing's Sustainable Green&Hi-tech&Humanistic Transportation in Post-Beijing Olympics Era
YU Zhen-gang,WANG Qiang,JIN Xue-hui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Beijing 100048,China)
U491.1
A
1674-0297(2012)01-0028-04
2011-09-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编号:70973046),北京市财政项目“市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创新情报服务理论及应用研究”(Ⅰ-3)(编号:PXM2011_178214_000003)的成果之一。
余振刚(1978-),男,江西人,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投资决策和图书情报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 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