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长湖,王巧梭
我国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行业、岗位的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学科专业,从1993-1998年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整合,到2005年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目录与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目录分离,标志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区别于传统的本科教育,逐渐摆脱传统高等教育文化的束缚和影响,着重于培养生产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几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长,每年都有近上百个新的学科专业出现,这种学科专业建设,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职业特色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功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岗位所需的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在2010年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上教育部有关部门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当前加强专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但是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需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在专业文化中要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吸纳企业文化的精髓,要凸显“职业”特性,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的统一与对接,形成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专业文化建设。
专业文化是指师生围绕某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专业文化隶属于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在某一专业中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目前的专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发展期和探索期。通过对我院及周边地区一些高职院校近5年来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了解到,综合类高职院校与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从业态度、职业精神、思维方式、专业意识、价值标准以及在岗位上的为人处事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尽管是相同的专业,但是对专业、岗位的认知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面对企业生产一线,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如果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和熟悉如何从业、如何处事以及建立一种职业精神、端正从业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是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的必要过程。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自身企业特色的精神,包括道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员工素质以及企业形象等文化特色。例如TCL集团的“敬业、诚信、团队、创新”的企业精神、中国南方玻璃集团的“求实、创新、团结、高效”企业文化,都是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一种“荣辱与共”关系,不但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也促使企业员工在和谐氛围中工作和成长。
前不久,对河北省的10所高职院校5年来的2687余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35.2%的毕业生在工作之后变更过2次以上单位;68.5%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不满意;54.9%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持续的时间不足1年。在调查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因不能适应企业的环境而最终离开企业或被企业淘汰,不适应企业的要求的原因分析是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不适应,更多的是不适应企业文化导致的心理、文化、习惯以及经验不足等造成的。如在调查中发现,在54.9%有过“跳槽”经历的毕业生中把不适应企业环境,跳槽的原因归因于“劳动强度”、“工资待遇低”等。其实主要原因学生在校学习时的专业文化与实际接触的企业文化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课堂到车间的这种转变、从接受书本知识教育到处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到按照企业生产安排的作息时间等等都带给学生的是一种茫然,一种不适应。因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要改变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这种茫然和不适应,就必须要在知识和技能上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同时,在专业文化建设上与企业文化要实现“零距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才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才能在专业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减少对企业文化的陌生感,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感观上认同企业文化,认知到专业知识、技能如何在企业文化的背景下发挥作用,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毕业后自然地融入到企业环境中,较快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美国教育学家舒尔曼在1988年就提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这种教育观念突出地体现了专业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标志着高等学校的专业发展与建设必然要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产生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社会需求、企业用人标准影响和带动着专业文化的建设标准,促使专业文化具有时代性、社会性。
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国97%的地级市建有高等职业院校,而且60%的高职院校都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这种布局和高职院校本身的“职业”特性,促使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要与地方经济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要充分了解企业,认同企业文化,懂得企业精神;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有行业、企业参与和支持,要融入企业文化元素,要充分吸收和借鉴行业中优秀企业文化,这不仅是对当代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与企业实现“四个合作”的最好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在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中,利用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产学结合等载体,派学生到企业参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搭建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实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教育理念与企业管理理念相融通。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适当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分期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亲身感受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力,促使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把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带入课堂,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自己的言谈举止中,有目标、又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文化的传授,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元素,逐步养成职业文化素养,促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后,对企业文化不会产生 “陌生感”。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举办一些优秀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聘请优秀企业中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学校实践教学活动,参与学校专业文化建设和改革,将企业文化面对面地传播到学校中的各个环节。以我院为例,我院几年来组织材料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利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等机会到中国南方玻璃集团、天津信儀玻璃控股有限公司、金隅集团等知名企业直接参加生产实践活动,派出专业教师在这些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几年来,无论是专业教学组织,还是专业知识传授,学生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在这些企业还是在其他企业就业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积极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无论是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文化生活环境中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感受到仿真的企业文化氛围,这种氛围的创建要比单纯的说服性教育取得的效果要好的多。如我院材料工程系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按照企业的组织架构组建班集体—窑炉1班、锡槽3班等,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职位—窑炉班组长,新材料组织委员等,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班级管理—制定班级公约等,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制定活动策划书等。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实际存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就养成良好的纪律和行为习惯。同时,我院材料工程系还在校园环境中大力营造宣传优秀企业文化的氛围,如将一些优秀企业的厂景、厂貌制作成图片悬挂在教室中,将一些优秀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安全规程、企业管理制度等制成图册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对优秀企业文化进行认知,对学生的学习直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专业开放的学术气氛中开阔视野,从对专业的认识、工艺流程以及企业规章制度中理解企业精神,在这种全新的育人环境和特有的氛围中养成职业习惯。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工作还要有针对性地突出专业文化内涵,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融入到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中。例如要经常性地组织一些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积极参与专业活动的积极性;将优秀企业管理者请到学校,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和科技发展动态的讲座活动;邀请校友返校做经验交流会,介绍立足岗位成功、成才的经验;组织新入学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增强对学生对企业的初步认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收集企业生产状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企业的竞争与压力。因此,要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团结协作和诚实正直的品德以及培养学生具有雷厉风行和强烈责任心的的工作作风。以我院为例,多年来经常性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以及技能大比武活动,组建了30多个社团组织,成立维修服务小组,软件开发室、创业就业协会等,坚持不懈地开展青年志愿者便民服务活动,这些社会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为专业学习和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要寓学于教,寓教于工,要凸显“职业”特性的同时,要融入企业文化元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现企业与学校、培养与成才的文化对接,才能有利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1]聂继德,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J].学习月刊,2007(12).
[2]刘明新,蔡敏燕.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9(2).
[3]吴晓飞,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与价值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4).
[4]孙蓓雄.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0(11).
[5]段洪斌.“校企合作模式”视域中的高职校园文化探究[J].职校论坛,2010(35).
[6]张文春,桑雷.基于多元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J].职教论坛,2010(12).
[7]张青.高校旅游教育中的专业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