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鹏
2011年“五一”节期间,日本著名AV女优苍井空来到中国参加2011中部(南昌)国际汽车文化节,她的到来引起了粉丝们的疯狂追逐。苍井空虽是日本女优,在中国却颇具影响力[1]。而一项“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中喜欢日本动漫的人占60%,喜欢欧美动漫占29%,而喜欢中国动漫的比例只有11%[2]。从这一则新闻和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日本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程度非同一般。
日本文化的含义很宽泛,本文所指的日本文化主要是指那些对中国的青少年造成深远影响的日本文化,即日本的动漫游戏文化、影视音乐文化、服装潮流、饮食文化等文化形式。本文将研究这些日本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行为规范等方面的。
按照社会学家郑杭生的观点,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一个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
首先,作为日本当下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大众文化,其对中国青少年社会化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如社会整合功能、导向功能等,理应受到尊重和支持。下面,我们以日本动漫文化为例,简要分析日本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社会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日本,动漫产业与汽车业和数字媒体产业并称为三大经济支柱产业,日本也因此被称为全民漫画的国度。有统计显示,全球播放的动画节目,有60%来自日本[4]。2003年,世界动画市场总规模为20000亿日元,而日本动画所占的市场份额达65%[5]。乍看之下,日本的漫画作品对国内稍显稚嫩的动漫行业确实起到了模范作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动漫作品也丰富了中国青少年的课余生活。看过日本动漫的观者很容易发现,日本的漫画作品不仅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幽默唯美,又贴近青少年追求英雄偶像的心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是时尚流行的先驱。这样一来,其动漫产业不仅广受欢迎,同时还推广了自己的民族形象和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是,这些传到中国的日本文化之所以受到欢迎,无疑是因为其创新性和趣味性。也就是说,日本文化的传播找到了合适的载体,它让我们在享受其文化浸润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这种方式对我国文化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即以娱乐化形式影响受众,要优于简单粗暴的理论说教,效果前者也更好。
再者,日本正统电影中其实也包含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日本人对长辈的尊重,对礼节的高度重视,包括对人生意义的探求,都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导向功能。不仅如此,日本的音乐服饰等文化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发挥着社会协调社会整合的功能,既满足了青少年群体的文化需求,又建立了青少年群体大致趋同的生活观念,这对中国的青少年了解社会,建立一种群体认同感具有积极意义。
著名传播学研究者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而一部而文化作品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也是潜移默化的,是隐性的、长期的。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假如孩子们观看的是一些内容积极向上、情趣健康的文化作品也就罢了,假如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接触到了与其年龄程度不相符的内容,会不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呢?很不幸的是,在日本文化作品和动漫中,这类作品数不胜数。
难以想象,一个无理取闹、色色的蜡笔小新会受到孩子们的疯狂追捧;而在《火影忍者》中,为报私仇而不择手段的残忍少年会被视为酷男的象征,其冷酷无情、嗜血嗜杀的个性竟被人津津乐道。中国的青少年在观看这些漫画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的心理底线,有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是仅仅把一些庸俗限制级的内容当作娱乐呢?更何况,日本的漫画家们在创作漫画时本意往往无可厚非,大方向也完全值得肯定,但其中不时出现的色情暴力内容往往更加具有隐蔽性,易被年轻人接受,从而使中国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日本化”了。
这种文化形式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并非是空穴来风的。在日本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可以在政府准许、控制的范围里随心所欲。在那里,男扮女装、男性卖淫者、妓女、木版画家都能各显神通。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文化的根本性变化很小,目前仍活力盎然。在日本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刊登裸体女郎的大众刊物随处可买,被强奸、施虐的镜头在电视中比比皆是,人们不以为羞,也不以为怪,性兴趣似乎成为一种生活的主流,为较多的人所接受,不用像中国人那么羞羞答答[6]。然而,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要我们的年轻人接受日本的“开放式”文化真的可以放任不管么?
除了上文论述的日本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社会化的反向涵化之外,另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就是日本文化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污名化传播。2006年,日本某著名游戏给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女主角林黛玉的定位居然是私生女加性奴。事实上,在日本,恶搞中国古典名著,此前已经发生多起:2006年初,日本方面擅自拍摄的《西游记》中,唐僧不仅变身为女人,而且还名正言顺地谈起了恋爱;《三国演义》也在日本出现了多个与原著大相径庭的恶搞版本。如今,《红楼梦》再次惨遭毒手,成了网络变态色情游戏。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中国也有着特殊的文化地位。然而日本方面悍然做出此等侮辱中国文化的行为,不能不让人感到出离愤怒。况且,中国一些不了解本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青少年一旦接触到这种严重歪曲事实的游戏,其消极的影响就会植根于青少年的思维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侵略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将会比武力侵略更加难以根除和防范。不仅如此,日本的动漫、电影、音乐、服饰等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借鉴甚至剽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众所周知的佛道儒文化,其实都是从中国引入的,然而很多日本文化作品中都将这些东西加以改编后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并大肆宣扬,这种名为文化借鉴实为文化侵略的行为势必对我国的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社会学家默顿认为,潜功能是指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而在我们所指的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最易被忽视的潜功能便是文化渗透。相对于显功能,文化传播的潜功能更难以被察觉,也因此更加难以防范。目前,日本文化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后盾、坚实的政治保障、良好的宣传策略对国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进行倾销式输出,这将很容易造成日本文化不知不觉中在中国青少年中深入人心,甚至使其成为日本文化的维护者和卫道士。这并非杞人忧天似的猜测,不少中国的年轻人在伴随着日本动漫长大的同时,对本国动漫作品加以冷落甚至不屑,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压抑本国同类文化的成长并形成市场导向。这种市场导向一旦形成,就会在社会上造成一种文化优势,使文化渗透更加无孔不入,难以阻挡。
因此,日本文化对中国青少年造成的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理应日益受到关注。如果我们不能尽早正视这些问题,而是听之任之,那么我们大部分青年同胞就会掉入深渊而不自知——从娱乐中堕落,从娱乐中扭曲心理,从娱乐中迷失自我乃至忘本!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来抵挡日本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冲击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措施有两点:规范与内省。所谓规范与内省,即是从规范日本文化的输入上入手,整顿充斥于国内的各种不良日本文化艺术作品;从内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求实创新。
而相对于规范,内省更应该成为国人时刻铭记的规条,我们应该切记:只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真正强大了,真正富有吸引力了,真正做到取精去糟、老少咸宜了,我们才能使我们的青少年爱上自己的文化。为何我们国产的文化作品很难在日本取得成功呢?一方面是因为国产文化作品大都粗制滥造,过分追求商业性而质量低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本本国文化作品丰富多彩,质量很高,能够满足本民族精神文化所需。因此,如何从自身入手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才是重中之重。
此外,在影视艺术创作方面,我们应采取一个平和的心态。盲目地追求大制作、高投入和表面宣传,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我们的文化竞争力,恰恰相反,内容才是文化产品的生命。北野武的《花火》和黑泽明的《罗生门》并非是以视觉效果或者宣传取胜,而是思想性第一。即便是斯皮尔伯格拍《世界大战》时毁了一架真飞机,但是不要忘了他是以多少成本起家的。因此,中国的电视艺术创作者要做到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敢于表达并善于表达。
综合起来说,为了抵制日本文化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措施上入手进行整顿和发展:首先,对于那些横行于市场的色情、暴力的动漫作品、游戏以及不健康的日本文化作品,应该果断予以查处和停播停卖,从源头上截断这些不良文化的侵袭。其次,有关部门应该负责任地对日本动漫电影等文化作品进行评级和限制播出时段,对于那些负面影响有限而又不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作品进行分档处理。其实日本有很多优秀的动画片,分别适合不同年龄的人观看,家长可以多去了解一些动画的资料,选出适合自己孩子观看的类型。第三,加大对网络文化传播的监控力度,对日本AV电影等色情影像进行依法取缔。第四,国家应该加大对盗版日本文化作品的监管力度,肃清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大量的盗版动漫游戏电影等光碟制品。第五,提高文化创作者的社会地位,不歧视自由职业者,并且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原创作品,加强版权保护。第六,我国应该拓展动漫产业和电影产业的产业链,比如我们可以将动漫市场分为不同层次:一是动画本身的播出市场;二是卡通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三是动漫形象的衍生产品,包括服装、玩具、饮料、生活用品等。这样做既可以加深我国的青少年对本国文化产品的了解和支持力度,又能对从事创作的人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促进生产力再生产,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第七,适当调配社会中各国文化传播的比例,在保证本民族文化一枝独秀的同时避免他国文化一家独大的现象。我们应该更合理地引入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并限时限量播出,不要造成某国文化优于某国文化的错觉,误导青少年群体。
而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表现自身文化的合理载体,让我们的文化形式能在力求表现民族文化的精髓中纳入趣味性,让我们的青少年不用“舍近求远”,乐意沉浸在本民族文化的海洋中。
日本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概念,而本文只探讨了那些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少年造成深刻影响的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总之,对于文化,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是我们更应该让我们的青少年热爱本民族的文化,接受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而不是盲目地去崇拜日本文化。所以,从自身角度讲,选择合适的文化载体,找到合理的文化传播途径,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新时代文化,才是我们抵制日本不良文化侵蚀的最终归宿。
[1]蒋丰.日媒:AV女优苍井空受中国网友热捧值得反思[EB/OL].中国新闻网.2011-05-05.
[2]黄胜利.中国动漫倒在日本剑下 [N].中国经济时报,2005-08-17.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3.
[4]顾列铭.日本特色经济:小卡通大商机[J].中国经济周刊,2005(26).
[5]吕云.“世界动漫王国”打造日本文化影响力[N].广州日报,2010-07-14(A13).
[6]刘达临.浮世与春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