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悲剧主题浅析

2012-08-15 00:49:04张卫东
关键词:弗罗斯特冷漠悲剧

张卫东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自然诗篇如 《雪夜林边停》《未选择的路》《摘罢苹果》《春潭》《黄金时间不能留》《白桦树》等。其诗歌观察敏锐,抒情真挚,词汇简单,通俗易懂,并且可以从中领略无限秀美的田园风光,解读大自然的温情。由于经常以新英格兰地区的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为创作素材,歌唱大自然中的山川湖泊、日月星辰、海浪沙滩、花木鸟虫,于是常被误读为区域诗人,浪漫主义诗人或自然诗人。然而,如果读者不能够“从简单深邃的诗话表白中听出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悲情”,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与损失。在貌似简单的表象下蕴含的实则是深邃的内涵,自然景观反映的却是一个令人恐怖的现实。

一、悲剧主题的分析

(一)黑暗神秘的自然

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如雪莱、华兹华斯等,在描写自然景色时主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们热爱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安慰和灵感,自然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也是其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们在自然界发现了一切事物的原动力。正如华兹华斯诗歌中所说的一样 “大自然从来不曾背弃/任何爱她的心。”然而在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中,自然却变得异常冷漠,与人类充满对立、冲突和矛盾。自然不再明快鲜丽,而是阴暗和深不可测。黄宗英认为,在弗罗斯特的抒情诗中,“大自然不仅常常显得对人冷漠无情,而且总是危机四伏,富有敌意。”

弗罗斯特一生共发表数十部诗集,一些表达黑暗主题的诗歌主要出现在1928年发表的《西去的溪流》(West-Running Brook)和1936年发表的《又一重山》(A Further Range)。在弗罗斯特的笔下,森林永远被黑暗笼罩;诗歌中的人物总是在夜里孤独地行走,没有伴侣;恐怖的墓地、无边际的深邃海洋、脆弱的花儿、无助的动物都是他诗歌中的常客。

《曾临太平洋》(Once by the Pacific)可以说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低垂的乌云像黑色的乱发,恶意的黑夜和灾难的海啸都显得神秘可怕,读后不禁令人毛骨悚然,心情压抑,似乎噩运就要降临身边,世界就要灭亡。《害怕风暴》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作者说风暴在黑暗中与人们作对,把风暴比作野兽,“不停地撞击矮屋的东窗”,并且还吠叫着“出来出来”,令人不寒而栗,一种莫名的紧张和恐惧从内心升腾,人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在《荒凉之野》(Desert Places)中,字里行间让读者似乎看到在寒冷荒凉的旷野中,雪花飘落,夜幕降临,黑暗开始笼罩并主宰着一切。自然界的鸟儿,啁啾声本是悦耳动听的,然而在《一只小鸟》(A Minor Bird)中,鸟儿的叫声却让人无法忍受,甚至诗中人甚至拍手撵其飞走。这样的关于自然以及自然界生物的描述,毋庸置疑是令人反感、厌恶和害怕的。自然带给人们的不再是浪漫主义诗人心中的静谧,而是焦虑、烦躁、恐惧和厄运。

McBride Dabbs J.指出,弗罗斯特的“自然以毁灭威胁着人类。”弗罗斯特诗中的自然是冷漠客观的,它不懂得人类的感情,人的感情也不能触及自然,人类和自然有各自的轨道,关系再也不像浪漫主义时期那样和谐。那么人类既然不能从大自然哪儿得到慰藉,是不是能从人类中收获理解呢?答案是否定的。

(二)孤独冷漠的人际关系

弗罗斯特热衷表现人性异化的孤独主题。Louis Untermeyer认为弗罗斯特诗集《波士顿以北》中的绝大多数诗歌都是“对被孤立的生命的戏剧化描写”,这部诗集也被认为是一部“孤立与孤独生命的史诗”,其中有许多诗篇都涉及邻居不解、夫妻不和等代表着现代人典型的孤独、焦虑心理的主题。在他的诗中,人总是孤零零地,冷漠地站在一旁,人与人彼此缺乏沟通,人际关系是悲观和令人懊恼的。

《雇工之死》是最早引入中国的弗罗斯特的诗歌,这首叙事诗被收录在有 “孤独寂寞的人民生活的写照”之称的《波士顿以北》中。诗中共有三个人物形象,雇主夫妇沃伦、玛丽和雇工塞拉斯。塞拉斯在农场最需要帮手的时候离开,又在冬天农场不忙的时候回来。所以,虽然他已经濒临死亡,沃伦对他的窘况却漠然处之,因为沃伦记恨由于塞拉斯的出走所带给农场的损失,同时潜意识里沃伦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塞拉斯这样的年老体衰的雇工对他来说已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玛丽称塞拉斯的归来时“回家”,但是沃伦却说 “家就是在你不得不进去的时候,他们不得不让你进去的地方”。家的概念已经不再给人以任何温馨的感觉,孤立冷漠的人际关系跃然纸上。

《老人的冬夜》被弗罗斯特认为是他第三部诗集Mountain Interval中最出色的一首诗。该诗描写一位孤独年迈的老人,失去了记忆力,身体孱弱,没有亲人关心他,只有蹒跚着走向黑暗,孤独和绝望。诗中的很多意象比如 “薄霜”、“一盏静静的灯”、“空屋”、“冰柱”、“沉重的吸引”等都在向读者昭示着老人正缓缓走向死亡,这种悲哀甚至不仅会让读者潸然泪下。诗中的老人置身于四面围墙的空屋,这座空屋可以理解为阻断老人与外界联系的障碍。老人与外界无从取得交流,导致老人最终悲剧的命运。

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展现这种孤独冷漠的人际关系的诗歌并不少见,除了以上两首外,还有诸如《补墙》《梦中之痛》《分工》《熄灭吧熄灭……》等等。诗人用诗歌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其中的主题也为我们在现代社会生存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希望悲剧不要重演,人们之间敞开心扉,相互关爱!

(三)死亡意象

自古以来死亡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没有人认为死亡是一种享受,相反,死亡常被人们比作魔鬼,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悲伤和恐惧。纵观弗洛斯特诗集中的所有诗歌,直接以死亡为题目的几乎没有。但是结合诗人“句子声音”“意义声音”还有“隐喻”的诗歌理念,读者可以在大量的诗歌中找到死亡的意象。弗罗斯特认为,诗歌中重要的不是词语,而是词语背后的意义。他还强调隐喻在诗歌中的中心作用,认为诗歌就是隐喻,否则便什么也不是。

在其大部分诗歌中,诗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逼真的描述向读者呈现了一系列的与死亡有关的意象,比如《摘罢苹果》,和许多其他诗歌一样,是一幅自然景象的描述:

梯子架到树上,木桶摆在树下,还没有装满,树上或许还有两三个苹果没有摘;忙碌了一天,疲惫不堪在树下睡着了…“你看吧,打扰我睡一觉的是什么,/且不提这算不算睡一觉。/如果土拨鼠没有走开,/听我讲睡梦怎样来到我身边,/那它就可以说,/这跟它的冬眠倒有些像,/或者说,这不过是人类的冬眠。”然而,在这首看似描写自然地诗歌中,“冬日”“黑夜”“冬眠”这都是死亡的象征,消极灰暗的意象也在无形中映射了作者的人生观。

《请进》这首诗也遵循了同样的创作模式,开篇是大自然的召唤,引导诗人来到森林边,倾听画眉鸟唱歌。“在树林的黑暗深处/画眉鸟鸣啭不休/仿佛在召唤着请进/进入黑暗唱悲歌。”表面上看似画眉鸟在召唤,实际是死神在召唤。虽然诗中的主人公受到了画眉鸟的诱惑可是并没有因此走进去,但是,这种的与死亡有关的黑暗意象却留在了读者的脑海。

正如《美好事物难久留》(Nothing Gold Can Stay)中写的一样,自然的初绿像黄金一样珍贵,然而这片色彩却最难保存。诗中不是讴歌新生事物的美好和所蕴含的希望,而是强调它的稍纵即逝,它的昙花一现。任何美好的终究衰败,任何生命终究走向灭亡。

二、悲剧主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生悲剧

文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但并非不可理解。要想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读者除了关注作品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还需要了解这些表面文章背后的无意识活动。因此,回顾弗罗斯特的一生会帮助揭开他悲剧主题的面纱。诗人的一生可以用坎坷艰辛来形容,这样的人生基本上就奠定了其诗歌的黑色基调。在家庭生活上,诗人年幼时失去了父亲,中年失去妻子,晚年又失去子女。人生的三大不幸都发生在了诗人身上。在事业上,一心想要成为诗人却又屡屡碰壁,年过四十却仍茅庐未出,并且诗歌首次得到承认还是在异国他乡。一连串人生的悲剧和事业上的不顺曾经一度使诗人产生自杀的念头。这样的人生经历必定会影响他的创作。《暴风雨恐惧》就描述了一位父亲在面对暴风雪时,由最初的放心到最后的担心的心理过程,诗歌的结尾写道:“我不禁怀疑/我们能否随白昼起身/拯救无助的我们自己。”这其实就是在展现他的创作主题: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人类的孤单无助。即便是在是人的早期作品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对生命的这种惧怕和紧张已经笼罩着他绝大部分的诗歌。正如帕里尼所说的那样,“死亡、力竭、疾病、婚姻痛苦、冷漠和道德沦丧比比皆是”。

(二)社会悲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不仅夺走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而且也深深地摧残了人们的心灵,将人们对西方文明残存的一点信心和美好理想随着炮弹的轰响而消失的无影无踪。战争的结束使得社会固有的矛盾激化,社会在各方面都陷入了危机。尤其是在美国,战后虽然有短暂的经济繁荣,但又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加深了失业和社会贫困。这种现实的剧变严重冲击着人们的乐观情绪,尼采叫嚣的“上帝死了”导致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和精神支柱的垮塌,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一些新的思潮也使人们迷失了方向,思想变得空虚,精神变得孤独,性格变得悲观。如果一个作家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不敏感的话,相信他的作品必定不会千古流芳的。弗罗斯特的一生恰好见证了这一切变化。而且,作为一个负责人的文人,他以诗歌的方式描述了一个美国的“精神荒原”,表现了现代人对生活的厌倦、恐惧、绝望等“黑色”情绪。

三、结语

虽然弗罗斯特诗歌描述的大部分是黑色主题,但是诗人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他只是诚实地记录着时代的变化,坦率地表现着现代社会中人性的黑暗面。评论家莱昂耐尔·特利林指出,弗罗斯特诗歌中展示的恐惧是随着新事物的诞生而出现的,这一点正是现代诗歌的标志。弗罗斯特对现代人孤独、异化、忧虑和绝望的描述也恰恰是他对人类终极关怀的一种体现,这也是弗罗斯特诗歌的本质。因此,对弗罗斯特诗歌的解读远不能只看表面。弗罗斯特自己也曾经说过诗歌应该“诗始于乐趣,终于智慧。读者应该透过简单的意象去体会其作品的深邃意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他诗歌的艺术价值。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用他极富探寻和思索的目光去关注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的真实面貌,原本简单平凡的事物便拥有了丰富的内涵。悲观主题的描述只不过是在充满压抑和迷茫的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弗罗斯特所找寻的宣泄口。因此,弗罗斯特是“一位关注人类存在,深爱着人类的诗人”

[1]黄宗英.弗罗斯特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LouisUntermeyer.RobertFrost:A Backward Look[M].Washington:The Library of Congress,1964.

[3]王佐良.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M cBride Dabbs J.Robert Frostand the Dark Woods[J].Yale Review,March,1934.

[5]张叉.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6]王素青.弗罗斯特诗歌所展现的人类关系及生存状况[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5).

[7]曹明伦.弗罗斯特集(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8]Richard Eberhart.Of Poetry and Poets[M].Illinois:University of IllinoisPress,1904.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冷漠悲剧
伟大的悲剧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10 07:19:56
突然之间
散文诗世界(2022年1期)2022-01-13 13:08:43
东霞
一片云彩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猫的悲剧
学生天地(2016年17期)2016-05-17 05:46:31
近视的悲剧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