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委
家训,亦称家规、族训、家法、家戒,或者乡约、宗族法,是一种民间文化。它一方面是家族族长对整个家族成员的约定或教化,另一方面也是家庭内部父母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1]。家训是一种一般性的劝诫,一般不带有强制性。其主要内容涉及勉学励志、齐家兴业、修身养性、报国安民等方面,一般从品德的教育入手[2]。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传统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大部分是积极的,但是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元素,辩证分析、传承我国传统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对当今家庭、学校和青年教育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人生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古人认为,“立志”是人生融入社会、成就事业、走向成功的起点,“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循也。”(曹操《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自古至今,有志而无成者有之,但是未有其志而能有其成者。“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教条示范龙场诸生》)故此,“百学须先立其志”。
有了志向,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要立志高远。古人认为,一个人成功与否、事业大小,与其志向是分不开的,志向的大小决定成就的高低。这是因为“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三国诸葛亮也在《诫外甥书》说:“夫志存当高远,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他告诫侄子,一个人应有远大志向,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能戒绝情欲。立志高远,才会有执着追求,更重要的是立志后百折不移。
立志,守志,成志也必须以才为基础。勉励子孙努力向学也是传统家训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夫学者犹如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颜之推认为,学习的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利于自己的行为举止。要勤学,学无止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又是社会的缩影,只有先治理好家,才能融入社会,因此才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朱元璋说:“齐家治国,其理无二,使一家之间长幼内外,各尽其分,严于循理,则一家治矣。一家既治,达之一国,以至天下,亦举而措之耳。”(朱元璋《太祖实录》)只要使家庭成员各尽本分严格遵守礼法,那么家庭就治理得好。一家既治,那么国家以致天下的治理也就可以一蹴而就了。
齐家兴业,首先要忠厚持家,维护家庭和睦。营造家庭和睦气氛,是古人治家思想的重中之重。“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以礼为先,待人以宽,从而维护家庭的和睦。其次是勤俭持家,光大家庭事业。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勤”和“俭”是振兴家庭事业、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满足家庭成员温饱需求的两大途径。《左传》亦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人要生存,就须勤快,生活所需才不匮乏。三国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提倡“俭以养德”。齐家兴业之要就在这一勤一俭。最后,要做到严谨治家,传承淳朴家风。古人历来重视良好家风的培养和传承。陆游在《示子孙》诗中希望子孙耕读并重,不要贪图富贵闲逸,保持陆氏家族的良好家风。宋代杨万里在《诚斋集》也说道家家无贫富,人无智愚,子孙皆不可不教。教育子孙的目的并不一定是考取功名,但是一定要知道礼义廉耻,稍微通晓世务,以此来做到严谨治家,传承淳朴家风。
人们常说,育才先育人。做人是人生的第一件重要的事。做人,做好人,就要有好的品质。古人认为,尽管“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的良好品质却不会与生俱来,必须靠后天的培养和苦修。
修身养性的第一课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百善孝为先,在人们眼里,最大的善行莫过于孝。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这些孝典范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清张之洞也说:“孝悌为人之本,本之不存,学也何用!”。当然,父母的教育也很重要,父母对子女的爱发乎本能,在我们对父母尽孝的同时往往要做到对自己孩子“慈”,不能只是单纯的疼爱孩子,还要加强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夫妻关系要相敬如宾,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治家才能修明和睦。
修身养性的第二课是要做到谦恭礼让,谨言慎行。待人教育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有礼则要谦恭、谦让。宋代范质在《诫从子诗》中说:“戒尔远乎耻辱,恭则近乎礼。自卑而尊人,先彼而后己。”范质认为,“恭”即“礼”,远耻辱之法,就是“自卑而尊人”,也就是看轻自己,尊重别人。清代吴汝纶《桐城吴先生全书》里也有“忍让为居家美德”的记载。还有桐城父子宰相之一的张英也提倡“欲行谦恭礼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
修身养性的第三课是懂得持节知耻,遵守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持节知耻、诚实守信是反映个人品格风貌的精神道德要求。“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如鸿毛”,这是誓死保卫北京城的明代将领于谦的诗句。持节和知耻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知廉耻近乎勇,“耻”也是一种美德,人有羞耻之心,才会更加重视自己的名节。诚实守信是当今社会一再强调的信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石。
修身养性的第四课是重义轻利,怜贫济困。义与利,虽然一个是道德原则,一个是物质利益,但人们面对“利”的时候,往往绕不开“义”的规范。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宋代陆九渊在《与郭邦逸》中也强调:“君子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怜贫济困是做好事,古人认为,怜贫济困,不是可怜别人,而是仗义、积德、行善,是“礼”的要求,把怜贫济困与修身进德联系起来。
中国传统道德所弘扬的理想人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是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无论此生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但它始终是人生为之奋斗的道德顶峰。
报国安民首先要做到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为了国家社稷、民族利益,置之个人生死、荣辱、得失于不顾,既是中华民族的崇高品格和道德风范,也是古代爱国教育的基本思想。明代史可法《遗嗣子书》中写道:“可法深受先帝厚恩不能复大仇,受今上厚恩不能保疆土,受慈母厚恩不能备孝养。遭时不遇,有志未伸,一死以报国家,固其分也。”史可法在表达他崇高爱国精神的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嗣子继承自己“一死以报国家”的殷切期望。
报国安民还要做到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爱国必须爱民,重国先重民,重视民生是为政者的第一要务,民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国家则安定太平、政通人和。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曾国藩在给弟弟中的信中写道:“吾自三年初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义”(曾国藩《致沅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其重民的思想。
报国安民还要做到“公则生明,廉则生威”。报国安民是封建时期文人士子所要追求的理想人格,能实现真正报国安民的都是清正廉明之士。从古至今,利欲熏心者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报国安民的。在家训典籍中,训诫子孙为官须公廉的占有很大的篇幅,特别是官宦家庭的德育思想中,几乎都告诫子孙要廉政为民。北宋范仲淹就在《告诸子及弟侄》告诫道:“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当然,在家训德育思想中,对于为官公正廉明,既有道德告诫,也有家法规定等等。
传统家训中的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祖先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家长教育儿女的基本形式。这些思想不但是家庭道德教育的经验之谈,也是先人以自己的行为给后人留下的道德典范,极富有形象性、哲理性、针对性和丰富感人的情感色彩。
但是,传统家训德育思想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由于传统家训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发展而形成的,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如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建尊卑思想,以及忠君、轻视妇女的观念,维护封建家庭和氏族延续的思想,这使得传统家训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种等级尊卑思想观念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不断突显出来。突出的表现是“三纲五常”、“愚忠愚孝”、“三从四德”等贯穿于家训的各个方面。
传统家训往往是积极因素与消极成分两方面并存,既有精华,又有糟粕[3]。今天我们要建立的,应该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我们在继承家训德育思想这个传统文化宝藏的时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本前提,按照“批判继承、弃糟取精、古为今用、综合创新”的原则,吸收家训德育思想中有益的文化滋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批判地继承是我们坚持利用传统家训德育思想的一个总的原则、指导思想;弃糟取精是我们坚持利用传统家训德育思想的一种分析态度,要实事求是,分析、鉴别和筛选家训德育思想中的积极思想;在利用传统家训德育思想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与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当前家庭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创新就是在利用传统家训德育思想的时候,要赋予它们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和意义,要创新地理解这些家训[4]。
辩证而合理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家训德育思想经验,批判性地继承先人们留下的这一极具特色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使这些古老的精神财富能够与时俱进。
[1]申小红.宋代家规族训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何桂美.古代家庭道德教育[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11.
[3]何桂美.古代家庭道德教育[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11.
[4]钟万玲.传统家训德育思想初探[D].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