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2012-08-15 00:49赵微周君才
关键词:创始人生产力共生

赵微,周君才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更是当今世界的核心命题。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科学的发展理论至关重要。在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中,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为目标,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大指导作用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不断剖析、挖掘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当前深入领会并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物质生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点

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逻辑起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范畴。他认为,社会产生于实践又发展于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界中逐渐分化出来 “真正的人”,“人本身就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随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的各种关系便应运而生了。

把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其发展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着严密的逻辑推演。他们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产生、存在,有着不可或缺的必然前提,这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他们进一步指出,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类表现出改造自然的能力(一定的生产力),并且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定的生产关系),两者相统一即构成了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这种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它制约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对社会的性质、结构、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3]32-33。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社会的历史及社会的形态要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更替,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变化、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

在深入阐述物质生产实践这一逻辑起点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现实的人”给予了高度关注。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相对照,他们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涵丰富,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了以下五个层面:一是人的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石,是人从事自身能动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内在条件。它包括人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二是人的劳动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正是劳动,使劳动者塑造新的观念、形成新的需要、创造新的语言、造就新的交往方式、锻造新的品质,从而改变和发展自身。三是人的需要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是促使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就是因为人具有无限而丰富的需要,这是人的本性,为人所固有并与人相始终。为了满足自身的这些需要,人才进行劳动,从事社会活动,进行社会交往。四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包括了人的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五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标准。它是指人能够不受任何制约,按自身意愿、兴趣及社会需要相对自由地并最大限度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发挥其独特个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也才能扩展更加广泛的社会关系,形成更加全面的个人能力,从而更加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目标

首先,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而自然则是人的实践载体,因此两者相互依赖、和谐共生。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自然是人生存、发展的源泉,为其提供生命必需的条件;同时,人的劳动生产所需的原料、工具等也要依赖于自然提供,否则人的创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自然又依赖于人。这是指自然会被人的能动活动所改造,它的存在因人的存在而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在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中不断获得属人的性质,即所谓的“属人自然”或“人化自然”。所以,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相互依存并相互确证,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得出的结论。然而,事情并未完结,在承认两者高度的相互依存性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更加强调:“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因为“人类对自然界……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为前提,做自然的守护者和建设者。

其次,人与社会要和谐共生。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考察“现实的人”与“现实的社会”的理论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优于前人发展理论的重要区别。一方面,“现实的人”是“现实的社会”的基础。没有人,没有人的活动,没有人与人的交往,社会就无从产生及发展。另一方面,“现实的社会”决定并支配“现实的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的生存发展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其劳动生产实践也不能脱离既有的社会历史条件。按照马克思的设想,两者的和谐共处、辩证统一只有到共产主义阶段才能真正实现。到那时,“现实的人”将摆脱机器的束缚和旧式分工的制约,从事真正独立的、自主的实践活动,进而突破既往单纯的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转化提升成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在这样的社会中,“现实的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也因此成为 “自由人的联合体”,两者实现了高度的和谐共处、辩证统一。

再次,人与人要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人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3]2然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又尖锐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当人们之间的利益没有冲突时,人与人之间就能和谐共处,反之则可能导致矛盾甚至对抗,这是现实私有制社会因物质利益分配不公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强烈反差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生产力高达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在经济上享有了利益分配的平等权利,政治上消除了精神心理的压迫紧张,在劳动生产上也实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与人之间才能达致一种真正平等互助、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点出发,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观点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出发,将以人为本作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7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猜你喜欢
创始人生产力共生
127.48万元起售,全新奥迪A8L Horch创始人版上市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为创始人王石加油
“添香”创始人周天伟 浪漫主义者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