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障碍突破的探索

2012-08-15 00:45陆中恺
关键词:网络平台校园思政

陆中恺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高职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障碍突破的探索

陆中恺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针对很多网络思政教育研究成果在实践过程中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现象,分析了高职网络思政教育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误区,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提出了遵循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强化优化网络思政教育队伍,解放思想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增强校园思政网络的存在感,建立和谐的校园网络交流氛围,建设学生认可的校园思政网络平台的对策。

网络思政教育;传播障碍;高职学生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目前的研究者主要是思政工作者和学生工作者,主要的研究方向还是集中在如何应对新技术条件下的思政教育产生的问题和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本身,并已形成了一定的惯性,忽略了对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环境的分析、对网络技术应用特性的研究和网络思政教育传播中存在问题的探索,使很多研究成果在实践过程中“疲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从分析高职网络思政教育当前存在的传播误区入手,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传播学的理论,提出解决高职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障碍的若干方法。

一、目前高职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中存在的误区

其一,没有正视高职教育三年制和工学结合社会化贯穿教学整个过程带给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障碍。

传统本科院校的学制设置是以学期制和书面学习为主的,所以一届学生是一个教育轮回,其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实现网上和网下结合的方式并在校园内养成通过访问网页或校园网络平台的方式接受网络思政教育。在校期间较长,客观上为思政教育创造了系统连贯教学的条件。而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学制是三年,在越来越强调技能训练和现实职业岗位对接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每学年都会为学生安排大量的校外实习和实训的时间,尤其是工科的专业,其实完整在校的时间仅有1年半到2年的时间。如果没有在这段时间内将学生吸引到校园思政网络平台上,养成学生关注校园思政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主动接受网络思政教育的习惯,在学生中形成一种上网的氛围,那么对在学生社会实践、工学结合期间开展的网络思政教育就必然会出现传播渠道上的障碍。

其二,没有正视WEB2.0网络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高度互动性和个性化带给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障碍。

WEB2.0的网络技术更为人性化,个性定制、主观性筛选屏蔽成为了当前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和功能。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或者即时操作进行筛选、屏蔽。由于学生从小从对思政教育呆板、僵化、无乐趣等的不良印象,造成了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对于所有贴着思政教育标签的网络资源有潜意识的抵制情绪。此外,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发挥出大学生WEB2.0网络环境下信息接收和传播的主动性和主导性。WEB2.0网络的特点就是人对人的传播模式。在高校的思政网络平台上,每个受教育的大学生其实也是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在学生中普及的推广者,但目前高职院校大都仅仅将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传播的目标群体,并没有意识到将作为网络信息接收者的大学生排除在网络思政教育的教育者之外直接造成了WEB2.0的高度互动性和个性化反而成为了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障碍。

其三,把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关注点转移到了新技术的应用上而没有充分开发原有技术形式以及相互整合,造成资源浪费,新技术和旧平台的竞争关系变成阻碍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障碍。

随着微博、网页应用化、互联网和手机网络的联合等网络新技术不断涌现,社会和高校习惯性思维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新技术应用的开发上,而减少了花在论坛、网络主页等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已有的优势项目上的继续建设。更有甚者,甚至放弃了原有项目而重新开发,将网络思政教育再次回到平台建设的阶段,形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对于新技术的直接应用和单独应用的研究较多,而对新技术与原有网络平台的整合应用上研究较少。在营销学中有个公认的规律就是“留住一个老客户的成本是开拓一个新客户的1/ 2”。这一规律也适用于正在成长中的网络思政教育,我们完全独立做好一个新平台所花费的努力将是做好老平台所花费的2倍以上,因为在让学生接受新平台的同时,还要从老平台中争夺学生的关注度。

其四,没有抓住“网络游戏”这一契机,使对“网络游戏”的对立情绪,成为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障碍。

由于“玩物丧志”的传统教育观,令教育者没有正视网络游戏之于高职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价值,也没有用好网络游戏这一新的平台,使网络游戏成为了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障碍而不是新的发生点。江西某大学党员基础知识培养借用了网络游戏的模式,用网络“冲关升级”游戏的形式来吸引大学生主动在业余时间自发参与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创新举措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借鉴“游戏形式”的一项有益尝试。很多教育工作者只看到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却没有注意到这种“沉迷”所能带来的网络思政教育的新的发展契机。高度的积极性、自发性以及学生对这种形式持久的关注度为什么不可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当我国互联网刚刚起步时一位大家曾说过“网络这个阵地我们不占领,就会被敌人所占领”。正是在这样的高瞻远瞩之下,我们当前的网络才会有如今的繁荣。那么,如今我们为什么不去占领网络游戏这个阵地去创造网络思政教育的新天地呢?

其五,对新媒体应用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没有深入研究,使“新瓶旧酒”的网络思政教育新平台成为了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障碍。

由于传统教育惯性使然,没有真正正视博客、微博、手机平台之于学生的魅力所在,仅仅把说教的内容从书本搬到了博文、视频、音频中,反而使贴上思政标签的思政类博客、微博、手机平台成为了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障碍。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十多年的教育让他们对教条式、压抑个性的教育产生了反射性的抵触。网络又恰恰是一个张扬个性,有充分自主选择权的自由空间,我们的网络思政教育没有真正尊重新媒体“开放、互动、多元、自主”的媒体特性就无法真正让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学生的关注。此外,当前网络传播已经逐步从文字为主过渡到文字、图片、视频并重的时代(其发展脉络如下:读文——图文并茂——读图——视频——文、图、视频并重)。此外,很多高校也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文字内容一再减少,而用大量的视频、吸引眼球的图片来增加关注,却往往适得其反。其主因是舍本逐末。网络思政教育必须是以其核心的教育内容来作用于大学生。无论大学生一开始是出于什么原因开始关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我们的目的都是要其接受我们的教育。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受到人力、物力等局限不可能仅仅靠新鲜的形式来抓住学生,归根究底还是要靠深刻的、能让学生警醒的内容来抓住学生的关注度。目前文、图、视频并重的大环境也证明了文字在人们需要深度了解一个事物时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网路思政教育既不能排斥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更不能迷信新技术,要理性整合。

二、高职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障碍的突破

第一,开放网络思政教育的“权限”,鼓励专业指导老师参与,实现网络思政教育者的“多元化”。网络技术本身是开放性的,网络思政教育也应该是具备开放性的,只要是围绕“育人”这一核心,其形式和参与者也可以是开放性的。如果在专职思政工作者队伍以外,组建一支兼职的专业教师队伍参与网络思政教育,或是聘任专业上有所建树、获得师生认可的专业教师担任专职思政教师,借助他们因专业在学生中建立的威望和号召力以及更为灵活的工作思路更容易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在思政教育上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专业教师谈思政的优势有:一是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结合,更易于学生接受认同。一般思政工作者的教育思路是就思政论思政,而专业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知识来谈思政教育,结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来谈思政,更容易做到“润物细无声”,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二是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更易于学生仿效践行。如果说普通思政工作者更擅长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当前政治形势的话,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更适合承担“言传身教”的角色。很多专业教师由于专业能力上突出而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崇拜,其个人特质都会受到学生的效仿。专业教师在通过其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为人处世(包括充满个性的网络行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三是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结合,更易于学生将理想具体化。当前专业教师一般都兼任“职业发展、专业认知”等职业生涯发展类的课程。如果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中,通过专业教师在这些领域中的权威性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上开辟相关的专题,不仅能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更能逐渐改变学生对“思政教育不实用”的认知。

第二,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中建立定期学习网络知识的制度,强调教师体验先于学生体验,保持网络思政教育的“先进性”。

很多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开展不顺利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教育者对网络的知识和对网络的理解还及不上学生。这直接导致了网络思政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出现了与学生需求的“脱节”。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在参与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师中建立定期学习网络知识的制度,力求达到网络知识先于学生了解,网络动态先于学生掌握,网络应用先于学生体验,网络技术先于学生精通。只有拥有比学生离网络更近,才能在网络上比学生更有主动性和发言权。

第三,不要抵制游戏,要提倡适度游戏,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游戏化推进的举措,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玩物丧志”,认为让人沉迷的娱乐是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同时,传统教育又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专注和爱好是学习最大的动力。那么,是否可以在网络游戏的沉迷性中找到有益的启示呢?网络游戏本身魅力就是强大而又持久的吸引力,这一特质本身没有好或者坏的属性,关键看网络游戏本身的传达和反映的内容。很多思政工作者在声讨学生玩网络游戏的同时也十分爱好网络游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游戏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大张旗鼓地反对网络游戏一开始就站到了许多学生的对立面,对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开展直接造成了障碍。而通过思政网络平台倡导适度游戏、健康游戏、和谐游戏的理念,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游戏化推进的举措是当前教育者应该正视的问题。有一款名为“模拟人生”的著名游戏就是由游戏者扮演和组织一个家庭,控制每个人的生活行为,体验不同身份的人在社区、工作、学习、娱乐中遇到的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方式。这不就是社会人的体验实践教育和思政课中的实践课吗?如果我们的思政教育可以以网络游戏为新的发生点必然能开辟思政教育新的载体。

第四,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网络化,遵循网络传播的规律,结合线上和线下的教育形成整合的思政教育方式,强化网络思政教育“存在感”。

网络最终还是工具,网络思政教育也不是脱离传统线下教育而独立存在的教育形式。要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网络化就要实现线上和线下教育的结合。现实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网络平台反映出的问题通过线下的工作予以解决,使我们的网络思政教育有血有肉起来。淘宝为什么成为全国最大的网络交易平台?就是因为它是网上购买现实中可以收获。QQ为什么可以成为全国最大的网络即时交流平台?就是因为你即时联系的人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相互了解的朋友。要让学生接受网络思政教育,首先就要让学生信任网络思政平台,相信网络思政工作者。此外,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必须遵循网络传播的规律,要能真正开放,真正交互,真正让学生觉得网络思政平台的另一端是有人在,要能交流。

第五,引入WEB3.0的网络信用机制和网络资源分配机制,增强校园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WEB3.0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而是思想的创新,进而指导技术的发展和应用。WEB3.0最重要的特征是网络信用机制和网络资源分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网上购物,开始使用Q币。这意味着这一代大学生已经对网路的信用有了信心,开始认可网络的现实性。校园网络思政教育可以以此为契机,率先在校园思政网络平台上推行网络信用机制和网络资源分配机制,将思政教育渗透在网络公民教育中,通过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网络氛围,引导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对校园网络平台建立信任和认可,让学生在校园思政网络平台上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才能真正提升校园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要突破目前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障碍,就必须遵循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强化优化网络思政教育队伍,解放思想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增强校园思政网络的存在感,建立和谐的校园网络交流氛围,让学生认可校园思政网络平台。

[1] 陆晔.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J].今传媒,2008(2).

[2] 厉利亚.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1(21).

[3] 谢利霞.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4] 黄海.大众传播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6.

[5] 孟庆兰.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G641

A

浙江省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年度课题“校园网络传媒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以Web2.0环境为例”(11B012)

陆中恺(1982-),男,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众传播学和网络传播学(高校思政方向)。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校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