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茂昌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钦州学院教育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民族地区英语师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研究
——以广西东兴市的京族学校为例
黎茂昌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钦州学院教育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我国的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落后于东中部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语教师教学不当所致。因此,必须改变教师固有的传统教育观,以新的教育理念取而代之,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民族地区的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为目标,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设计会话或活动的主题,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渗透多元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并接受多元文化的差异,发展学生个体的多元文化性,从而缩小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和中东部教育的差距。
民族地区;英语师资;学生;终身学习意识;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期,教育也要适应社会变化向新的模式形态转变。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多方面一直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水平,如科技文化、教师教育等。而在我国的教育里,广西的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在广西的教育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又是处于落后的状态;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科教学中,英语学科的教学效果又不如其他学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是第一语言,汉语是第二语言,而英语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是第三语言,这和我国的中东部地区相比,加大了当地学生学英语的难度;由于当地小学升初中考试不用考英语,造成学校领导不重视,把英语学科定为和音乐、美术一样的次科,造成教师、学生、家长的不重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认真;英语课经常被语数课占用,造成课时少;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有些学校由于英语教师欠缺,甚至叫一些原来上语文、数学或者其他科目的教师来上英语课;还有就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等。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是造成了当地英语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
笔者曾到广西东兴市京族的一个小学听英语课,有一位教师教授Unit 1 I like football,Module3(《新标准英语》第二册)的表达“I like...”和“I don’t like...”(该教师是一位毕业了十年的英语专业师范生)。课间该教师让学生根据所教的词汇basketball,football,table tennis,morning exercises做练习:I like...Oh,I don’t like...采用“whole class work”,“group work”,“pair work”,“individual work”等课堂组织形式,热热闹闹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教师抽查、学生展示,最后教师总结。这些操练活动的形式虽不单一,但并没有什么新意,仍然是一种教师中心的授课方式,自始至终都没有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都是跟着老师走。
上一案例是笔者到一个县城小学听的英语随堂课,之后笔者又到离乡镇不远的一个农村小学听课,该校在当地应该还不算落后。上课的教师教英语已有三年,原来是教数学的。而且因为有人来听课,该教师还专门叫人帮设计了课件,用一个电视机做显示,应该也是代表了该校电化教学的最高水平。该教师的上课内容是Module6 Unit 1 This is my school(《新标准英语》第一册)。上课伊始设计不错,首先课前热身,教学生唱英文歌;接着用电视里的图片教新单词school,classroom,desk,chair等,教师读多遍,学生跟读多遍,然后教句型,再进行句型练习,之后是学生操练、展示,最后时间到,本课结束。纵观整节课的教学,在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完成较好,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培养,而学习策略目标、情感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基本没有达到或者涉及。另外,上课期间教师所用的中文比英文要多,没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没有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如上课地点就在教室,自始至终教师都没有告诉学生他们是在教室里(We are in our classroom)。下课时笔者随意问了一位学生:我们所在的学习场所用英语怎么说?该生羞涩地摇摇头。笔者换一种方式又问了旁边一位女生:我们现在用来学习的地方用英语怎么说?这位女生笑着也摇了摇头。也许拿着教师上课的那幅图问她,她就能回答了。这很浪费学生的智力和时间。
这些教学案例虽只是个别,但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师教学时仍是一副应试教学的模样,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学习是“学以致用”,更没有以学生的终身学习为出发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思想不转变,所有的一切教学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或者说是形式主义。
笔者曾读过一个发生在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故事,到现在印象仍然非常深刻:一位美国的女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问学生:谁能告诉我一只鸡有多少条腿?所有的学生都举手。老师指指汤姆:汤姆,你来说。汤姆说:一只鸡有两条腿。老师说:真棒!还有谁有不同意见吗?迈克举手。老师说:迈克,你来说说。迈克说:我觉得一只鸡有很多条腿。老师问:为什么?迈克说:如果一只鸡没有很多条腿的话,那肯德鸡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炸鸡腿卖?老师说: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请坐下。于是迈克得意洋洋地坐下了。
这个故事的出处已无处可究,但是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美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不过这种情况也只能发生在美国,而不可能在中国,原因有:其一,在中国,当学生回答了“一只鸡有两条腿”之后,不可能还有中国教师会问“还有谁有不同意见吗”,而恰恰这个问题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不拘泥于一个答案,养成终身爱思考的好习惯。其二,当迈克回答“我觉得一只鸡有很多条腿”时,如果是在中国,全班同学肯定哄堂大笑,教师也会讥讽该生,那就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可能一个未来的科学家或思想家又被扼杀了。而且,对于当今社会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三,教师没有指出迈克回答的不足之处,也没有向他展示一张鸡的图片,告诉他“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这在“答案”满天飞的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非常有益。社会上的很多东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知道它们的可行性,说不定该生现在已经研发出长很多鸡腿的鸡了。另外,由于教师的肯定,其他学生就会想:刚才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或者是:刚才我怎么不会像他那样思考呢?这对于其他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看了这个故事,笔者认为,也许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为何没有人在科研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国教育比较缺乏基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倡学生在实践中要“敢于质疑”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教师固有的传统教育观,而以新的教育理念取而代之,换句话说,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为目标。在这个学习型社会里,终身学习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本领。[1]
基于学生的终身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多了解学生的语言学能、性格、认知方式、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2]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思考在这节课里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掌握哪些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环节的设计或者活动是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的,哪些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哪些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益于他们将来发展的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好的。
如设计Unit 1 Directions,Module2(《新标准英语》第三册)的教学时,就要考虑到学生要掌握的是要懂得运用“Excuse me.Can you tell me…?Go straight on.Turn right. Turn left.It’s next to…”等表达来进行问路及其回答。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基本内容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行走路线(很多学生的上学路线都不一样),思考应该怎样走,怎样问答,并且表达方式要和老师之前所教不一样。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当地的某个名胜风景的路线,如到东兴著名的金滩怎么走,或者其他他们感兴趣的地方,说不定发散思维好的学生还能设计宇航员在月球的活动路线呢。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另外,对于学生不懂的地名,如金滩,老师可以先不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回去查资料,或者下次到金滩时再看并记住(因为旅游景点的路牌上一般都有中英文名称),培养学生看了中文之后要下意识地看、记对应的英文。以后他们看到中国银行、中国移动或者其他名称时,就会下意识地看、记其英文,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日积月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非常有益。
发现学生外语发展的机会,捕捉这些机会,并利用这些机会,在“局部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环境因素,“急中生智”获得教学灵感,是外语教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3]很多基础教育的英语教材,如《新标准英语》、《剑桥少儿英语》等,都和生活联系密切,可以说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的,只不过将其浓缩化、精简化。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抓住这些教学机会,将教学内容放到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或者说创设生活场景来进行教学,这样的知识学生是最容易接受也是记得最牢的,这样的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文提到的教授school,classroom,desk,chair等词汇,教师可以就教室里的实物进行教学,而没必要多此一举地用电视展示图片来教学。其实教师只要想一想:教室里的实物和电视图片相比,对于学生来说,哪一个更具活力、更能令他们印象深刻?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将教学内容和实物相联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他们想忘记都难,一辈子都能记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用于生活的好习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曾听说过一个数学的案例是:一位妈妈问她上一年级的孩子“2+2等于几?”孩子马上回答“4”。然后妈妈又问“一盒牛奶两块钱,两盒牛奶多少钱?”孩子想了想,摇摇头。其实这就像前文说的图片里的教室叫“classroom”,而学习的场所叫什么却不懂,这简直就是浪费孩子的智力、浪费孩子的时间!这样的教学不但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无益,而且还会造成错误的思维导向。
每个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思维能力不同,所持的观点也会有差异。在课堂的会话或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主题,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别人的经验方法、表达形式、思维方式等,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为即使在同一个班里,同样是小组活动,内容不一样,难度不一样,形式不一样,参与者不一样,分工不一样,所学到的知识就不一样。因此,在进行活动前,教师应提醒学生同组同学之间会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应该分析、讨论哪一个是最佳的,然后再做决定。各组之间可以互相比较,吸收借鉴。最后总结时要问学生通过此次活动,通过全班各组学到了什么、得到哪些经验教训。以后他们碰到此类事情,除了懂得表达之外,还要学会分析、倾听、探讨、判断,之后得出最佳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如在进行Unit1 Will you take your kite?Module 3 Picnic(《新标准英语》第四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但让学生设计参加哪个活动并考虑所需要带的东西。学生就可以设计参加他们所熟悉的哈节①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时所带的东西,而且由于他们经常参加,有些学生还曾经帮家长一起准备东西,所以表达起来并不困难。学生形成习惯,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们也能留意观察、学习,并以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处理类似的事情。
自古以来,学者就非常重视提问在学习中的主要作用。孔子十分重视质疑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他要求学生“每事问”,因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也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4]善于提问的学生,其思维是活跃的、思想是奔放的。在质疑的基础上,他们可以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从而达到思维的创新。因此,课堂上教会学生提问,创设机会多让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会问、想问、乐问,[5]这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的。
如在第一部分里提到的“I like...”“I don’t like...”的教学,当学生做拓展练习时,可能有学生能说出“I like HuJintao.I don’t like Obama”的惊人句子,但如果学生问老师:“Can I ask him:You like play Aobidao?”(你喜欢玩奥比岛吗?奥比岛是很多学生喜欢玩的电脑游戏)可能更令老师感到高兴,因为问“喜欢什么东西吗?”是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更因为学生向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所以老师首先要肯定学生“This is a good question”,然后再作解答。
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哨的广西东兴市,携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在融入国际化的进程中也迈出了一大步。优越的地理环境不仅为广西东兴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为其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区域的原因和历史的原因,使这个跨境民族地区集汉民族文化、西方文化、京族文化、壮族等文化于一体,文化变得丰富多元。[6]
由于教育是关于文化和人的活动,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明显的、迅速且深刻的。在教育变革的历史中,多元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内容方面,会随着文化的差异而有针对性地发生适应性变化;在教育手段方面,不同文化的群体所应用的语言差别导致了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知识传播媒介的差异和复杂,比如当地的学校内部采用双语或多语教学。[7]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考虑到所面对的有可能是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多个学生,在采取教育手段时更应注意学生的差别因材施教,而这种因材施教通常比在我国东中部的单一文化群体中进行教育要复杂的多。引导学生了解并接受多元文化的差异,发展学生个体的多元文化性,培养他们适当的学习态度和技能,这对于他们的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有益的。如将哈节和春节、圣诞节进行比较,将京族语言和汉族、英语语言的比较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地区或者边缘地区,人们受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东西部发展的差异,也使得西部的民众意识到并要求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不可能全国人民都到东部或中部的发达地区接受教育。因此,应该提高当地师资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要发挥好课堂平台,以学生的终身学习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而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很好的学生,将来的能力应比别人强,看待问题、看待事物的观点也会不一样,这样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而且教育就是实践,人类伟大的实践。[8]只有通过实际教学不断地、长期地验证,才能证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意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才能缩小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和中东部的差距。
[1] 李正栓,郝蕙珍.中国语境下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6.
[2] 刘润清.对英语教学的反思[M]//刘润清.刘润清英语教育自选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65-75.
[3] 邹为诚.中国基础英语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9.
[4] 张红霞.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研究范式转变带来的挑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172-181.
[5] 吴海燕.将“提问权”还给学生[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2):9-11.
[6] 徐书业,梁庆.国际化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G]//张诗亚.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0-76.
[7] 陈时见.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3-44.
[8] 张楚廷.教育就是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1-7.
G451.2
A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1年度课题“基于终身教育的广西民族地区英语师资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C0122)
黎茂昌(1971-),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