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质量理论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借鉴价值探析

2012-08-15 00:45徐小芳项松林
关键词:赋权维度理论

徐小芳,项松林

(1.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合肥,230601;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西方社会质量理论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借鉴价值探析

徐小芳1,项松林2

(1.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合肥,230601;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西方社会质量理论综合考量了社会发展的建构性因素、条件性因素与规范性因素,整全性地揭示了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与社会赋权等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凸显了社会信任、社会团结、社会参与等非经济因素的功能与价值。在现时代背景下,借鉴西方社会质量理论,有助于推进和谐发展、内涵式发展、包容性发展等理念的生长,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揭示当前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找寻到相应的应对之策。

社会质量理论;和谐社会;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

自党和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有关社会建设的理论研讨很热烈,理论成果也颇为丰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诸如这方面的探究更多的还是阐释性的回答什么是和谐社会以及在新历史时期为什么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对怎样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如何评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关注的还很不够,因而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开拓。这种境况,一方面根源于在我国社会建设才刚刚起步,对其建设规律与建设道路还需进一步的探索;另一方面源于目前国内关于社会建设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中观层面的理论架构。鉴于后者,国内有些学者开始意识到,西欧学者提出的“社会质量”概念及其理论范式能为我们展开和谐社会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分析框架。

一般认为,西方社会质量理论最为突出、最为核心的理念就是从个人与社会、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联与互动中、从“社会—经济安全”、“社会凝聚”、“社会融入”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衡量与评估社会的质量。扼要地说:“社会—经济安全”是从社会为个人提供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来考察社会的质量。“经济安全”主要指那些基本的物质经济条件,如收入安全、劳动力市场安全、食品安全等,“社会安全”主要指那些基本的社会福利,如住房、教育、卫生等以及公平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机会。“社会凝聚”是从社会规范与社会共识方面来考察社会的质量。在这一维度下,社会质量水平的高低可以从社会信任、其他增进社会团结的价值规范(如利他主义、宽容、社会连带)、社会网络、身份认同等状况与水平来衡量。“社会融入”是从社会结构和社会整合方面来考察社会的质量,关切的是社会是否存在社会排斥。在这一维度下,它主要考察人们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教育系统和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社区服务以及政治生活等领域的融入状况。“社会赋权”从个体的能力与尊严考量社会的质量,主要关涉的是“制度世界”如何自上而下地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对于“制度世界”,西方社会质量理论不仅指向公共权力机构,也强调建设公民社会的重要性和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必要性,并把它看作是社会赋权的基本途径。在这一维度下,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包含民众获得政治资讯的容易程度、信息准入性以及参政议政的权利等方面的指标,以及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意愿和积极性等内容。[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自古以来就是学术致思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拟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具体阐发西方社会质量理论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启迪与借鉴价值。这样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是考虑到相比较于当下学界广泛讨论的公民社会理论、社会治理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等,社会质量理论有诸多优势与论辩力,它综合考量了社会发展的建构性因素、条件性因素与规范性因素,整全性地揭示了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与社会赋权等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凸显了社会信任、社会团结、社会参与等非经济因素的功能与价值;另一方面是认为西方社会质量理论与我国党和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有诸多契合性与相通性,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理论探究与实践借鉴。

一、西方社会质量理论有助于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内涵式发展、包容性发展的理念生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内涵式发展、包容性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诉求。相比较于国外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鲜明的时代特色。然而,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这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博采众长,尤其是西方早先发现现代化国家成功的经验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困境与教训的反思。而新近出现的社会质量理论便属于这类。

在发展理念上,西方社会质量理论是对传统的社会发展理念积极扬弃与反思的产物,与党和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较为契合。历史地看,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政治与社会不分的共同体主义到近代极力伸张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的个人主义再到当代的社会质量理论对个人与社会、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全性、综合性的思路视野。可见,西方社会质量理论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了“合—分—合”的递进式的回归。而社会质量理论所蕴含的这种“合”理念与我们当下极力倡导的“和”的理念是极为相通的。具体地说:一是两者都从社会结构的整体出发来观照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社会质量理论既反对将社会建设视作经济建设的“婢女”,亦反对没有经济发展水平支撑的福利国家建设。在这两点上,我们的和谐社会理念亦然,即一方面依然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不容动摇;另一方面我们拓展了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即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日益认识到要真正贯彻与落实发展要为了人民、发展要服务于人民、发展让人民共享,那就需要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是两者都展示了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社会质量理论改变了西方长期以来将社会建设等同于社会保障的做法,提出了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团结、社会赋权等四个维度。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勾勒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治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三是两者都重视非经济因素、非物质因素的价值与功用。社会质量理论整全性地洞察到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与社会赋权等因素对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凸显了社会信任、社会凝聚、社会赋权等非经济因素的功能与价值,从而有机地将社会发展评价机制中“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有机统一了。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很大程度上也是试图从GDP主义、“物本主义”中挣脱出来,走向人本主义、走向包容性发展。简而言之,诸多的契合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树立和谐发展、包容发展、内涵式发展的理念,而且为我们有效地走出这样的发展路径提供诸多理论支持与启迪。

二、西方社会质量理论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揭示当前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跨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做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推进,即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因而,当下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指的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统一体;而从相对狭义上说,“社会”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又相区别的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实体意义上经常将其与国家、市场相区别。同样,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解也有两个层次:一是构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狭义的社会子系统和各要素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交融、彼此协调、充满活力的状态;二是社会子系统本身的均衡、有序与和谐。尽管对社会、对社会建设的理解存在着这样两个不同的角度与层次,但无疑它们是紧密关联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因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析出有力的分析框架来解读与建设这“四位一体”。而在这方面,社会质量理论匠心独具地从中提炼出四个重要维度——社会—经济安全、社会凝聚、社会融入、社会赋权,有助于我们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地分析社会发展,尤其是当下在每一维度下迫切需着力解决的重难点问题。

在“社会—经济安全”这个维度上,随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并在“广覆盖、保基本”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毋庸讳言,我国的社会保障还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已经建立的社保体系还不完善,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全社会的保障意识不强,政府、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存在社会保障意识薄弱的现象;二是管理多头化,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劳动、人事、民政等部门多口管理,制约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三是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弱,在保障“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上仍然任重道远;四是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财政负担过重。[2]

在“社会凝聚”这个维度上,总的来说,我国社会政治生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有不足与隐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社会信任危机,其主要表征是:一是各阶层之间互信不足,二是民众与公权力之间互信不足。因而,大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加强政治认同与社会共识,是当前和今后及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在“社会融入”这个维度上,随着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共享等价值理念的弘扬与践行,社会上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如农民工、下岗工人、贫困农民等,受到广泛与持续关注,相应地这些群体的境况比之前也改善很多。但是,如何从制度与体制上防范“被边缘”、“被弱势”,着力克服因社会政策缺失、缺位、错位而导致的“被边缘”、“被弱势”,是新时期需迫切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社会赋权”这个维度上,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反映意见的制度性渠道并不多,有时还不畅通,这就导致了大量信访、群众事件的出现;二是反映意见的非制度性渠道有限,甚至受限制,公民社会与民间组织发展十分缓慢[3];三是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有限,一方面政府冗余的职能无法转移给社会组织,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生存的空间有限。

三、西方社会质量理论有助于树立与贯彻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的“社会质量”取向

对问题本身的揭示和剖析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问题解决的思路与对策,即在“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借鉴社会质量理论所蕴含的丰富意蕴,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升社会经济保障水平;同时还要重视社会发展中社会包容、社会信任、社会团结、社会赋权等非物物质因素的功能与价值。具体地说:

首先,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改变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不对等关系,提升社会经济保障的范围与水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制度安排上基本上奉行的是以经济建设与经济政策为中心。客观地看,这有其合理性,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效。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其局限性和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特别是社会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政策屈从于经济政策。一个和谐的社会不仅需要经济繁荣,而且需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事业同步发达。如果只有经济的增长而没有社会的同步发展和进步,必然会产生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发展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还可能导致社会的断裂,带来严重的后果。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感突出反映了我们在发展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滞后。为此,我们要汲取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福利社会与社会治理的新理念,积极让社会组织(NPO、NGO)承接政府转移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协同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着力强化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的社会保障功能。

其次,要着力纠正社会不公正现象,缓和与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增进社会凝聚与社会共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复杂原因,社会公正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出和严重,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贫富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存在一些不合理状况,而且更深层次表现为不同利益群体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方面存在的一些公正缺失情况。社会公正缺失一方面会导致社会认同危机,使社会系统原有的凝聚力和控制力减弱,给社会稳定带来威胁;另一方面会使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发生障碍,有可能导致现代化的停滞与挫折。因而,我们要发展的办法去纠正社会不公正现象,树立“共享性增长”的新理念,让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增进社会的认同与共识。

再次,在阶层结构与阶层关系上,要消除可能存在的社会排斥和阶层壁垒,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合理的社会结构,一个高质量的社会,在结构方面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状结构,即社会阶层中极富极贫的“两极”很小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庞大的中间阶级具有对社会贫富分化较强的调节功能和对社会利益冲突较强的缓冲功能。为此,我们应着力去改变我国的“哑铃型”的社会结构,消除社会排斥和阶层壁垒,壮大中等收入阶层,使他们成为社会群体结构的核心,社会稳定的中坚。

最后,在社会赋权上,要继续深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尤其是基层民主,从制度上为公民的社会参与“增能”;要通过培育和发展适合国情与民情的公民社会与民间组织,从组织渠道上为公民的社会参与“增能”。

当然,这四个维度是紧密相关的。比如,若没有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组织、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信与共识,社会赋权就缺乏价值支撑;若没有社会组织的广泛积极参与与协同社会管理,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乃至社会质量就是一句空话;若社会结构失衡甚至存在社会排斥,社会就不可避免地弥散着“焦虑感”、“紧张感”,就不可能有心平气和的包容与宽容,就不可能有同舟共济的凝聚与担当。

[1] Beck,W.,Maesen,L.,Thomése,F.,and Walker,A.(ed.).So⁃cial Quality:A Visionfor Europe[M].The Hague,Netherland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1.

[2] 杨敏.从民生的角度体察社会和谐[J].决策,2005(11).

[3] 林卡.社会质量理论:研究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C91

A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十二五时期的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2011sk299)

徐小芳(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化。

猜你喜欢
赋权维度理论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试论新媒体赋权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