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斌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330022)
中世纪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
孟 斌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330022)
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教会在和王权的激烈斗争中逐渐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基督教的神学思想成为中世纪西欧占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本文通过对中世纪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容和路径进行分析,揭示和探索中世纪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内容。
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也可以泛指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社会其他成员施加影响。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教会及大小封建领主占据阶级统治地位,基督教会成为“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1](P390)基督教神学思想经过继承和发展最终确立了在中世纪西欧的统治地位,恩格斯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2](P231)教会及大小封建领主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束缚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巩固自身统治地位。本文拟就中世纪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容和路径进行探讨。
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是政治环境,在政治环境中,社会政治制度起主要作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由谁当家作主是政治制度的核心表现。中世纪的西欧,社会政治机构是由政教合一的二元政治结构构成,除了拥有世俗权力的各级封建领主构成的封君封臣,享有宗教权力的教会也拥有强大的政治权利。中世纪西欧时期人人信奉基督教,所以基督教会可以对西欧各阶层不仅拥有独立的司法权,而且享有对所有的基督徒行使宗教管理的权力。在公元九世纪以后,教权一度强于王权,教皇也曾经说过:“不听从教皇命令的君王,会失去王位。”笔者认为,在中世纪,西欧国家的权力属于基督教教会和信仰基督教的各级封建领主,这两个社会集团在国家政治机构中处于领导地位,同时我们可以把占社会绝大多数比例的农奴和手工业者归于被统治阶级。这种独特的政治制度也就决定政治环境对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统治阶级可以通过政治权利在西欧各地开办教堂,建立修道院,传播天主教,对农奴和手工业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基督教思想观念的影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经济环境包括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欧洲中世纪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庄园经济,归属于自然经济的一种,自然经济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西欧中世纪最为重要的土地占有制度为采邑制,整个西欧的土体分属于各级封建领主(国王,公爵,伯爵等)和教会,值得一提的是掌握和控制西欧思想意识形态的教会通过政治权利不断扩充土地,到8世纪,西欧土地的1/3已归教会所有。“在法兰克国王查理曼811年执行的遗嘱里,他把他所有财产的三分之一遗留给法兰克帝国内二十一个大主教,并命令:每一个大主教应保留那分配给他所辖省的总额的三分之一,而把其余的部分,分给他的副主教。”[3](P298-299)教会成为中世纪西欧最大的地主,教会和各级封建领主占有生产资料,统治阶级以剥削和奴役农奴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在这种环境下,土地占有者即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统治剥削农奴获取利益,不断利用天主教教义中的“原罪”和“赎罪”观念对农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会的神学家和教士通过宗教活动传播人与生俱来就有罪,现世所受的罪是上帝对人类犯罪施行的惩罚的思想观念,把统治阶级对农奴的剥削当做上帝的安排,迫使农奴忍受奴役,形成一种对压迫逆来顺受的思想观念,在中世纪西欧的经济环境下,统治阶级为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通过各种方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终确定了西欧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古典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过渡也是如此。但这一次,所有地区的古典文明都幸存下来,唯有西方例外。”[4](P190)在本文中所涉及的文化环境主要特指的是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整个欧洲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战乱和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古罗马和古希腊先进文化遭到严重摧残,所以中世纪并没有完全继承和发扬古罗马和古希腊先进文化,民众科学知识贫乏。另一方面,中世纪西欧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生产力低下,技术发展缓慢。由教会建立的学校传授的是以宗教神学为授课内容的课程。处于被剥削的农奴没有文化无知愚昧,这样教会在开展以神学迷信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农奴在非人的处境中,容易寻找精神寄托成为虔诚的信徒,最终形成符合封建主所需要的思想品德。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世界观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中世纪西欧世界观是基督教神学,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中世纪基督教的世界观归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督教神学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成为中世纪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具有非常强的宗教性和阶级性。中世纪西欧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核心内容有四个方面:“上帝创造人类”、“三位一体论”、“原罪与灵魂救赎论”和“灵魂和永生”。
“上帝创造人类”即上帝创造了整个世界,支配和主宰着世界。“三位一体论”是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圣父是世界万物之源造物之主,圣子是上帝的独生爱子基督耶稣,他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具有神性和人性。圣灵即基督教真理可以把它理解为对信仰的意志。但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个上帝——三位格、一本体,简称三位一体。基督教认为,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禁果,上帝为惩戒人类罪行,死亡和病痛降临人类,世人皆为亚当和夏娃后裔,继承了这种坏天性,生活在各种欲望中,因此人出生便有罪,这就是基督教中的原罪。人类为了救赎自己的灵魂,除了信仰基督教,参加宗教仪式和行善也是救赎灵魂的重要途径,这就是基督教中的“原罪与灵魂救赎论”。“灵魂和永生”意思是世人只有信仰耶稣,死后灵魂才能升天得到永生。
同时,教会为不断扩张在世俗世界的权威和影响,教会神学家借鉴古典时代希腊哲学思想最终形成了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的目的就是用哲学来证明神学,用理性来加强信仰。经院哲学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唯实论”和“唯名论”两大流派,唯实论者主张“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一般”是唯一的实在,“个别”或“特殊”只是幻影;而唯名论者则强调“个别”是唯一的实在,“一般”或“共相”只是个“名字”。主流学派“唯实论”是教会的正统,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是教会用以维护最高统治地位和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和封建领主利用这样的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对被剥削阶级传导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政治观是指人们对政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政治观决定着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政治追求.中世纪西欧的政治观是神权政治,神权政治由宗教首领即教皇控制国家政权的一种政治制度,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和封建领主利用宗教信仰巩固封建专制制度,神化王权,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引导农奴忍受残酷剥削,降低王权在民众中的地位,进而巩固教权的统治地位。中世纪的欧洲笼罩在基督教的阴影之下,民众并没有民族国家的意识,整个西欧都处在大大小小封建领主的封建割据下,但教皇控制下的教会分布西欧各地,有着等级森严控制严密的教会组织。相比之下,教权力量大于王权,所以在王权和教权为权力冲突斗争的过程中,教权逐渐占据上风,教皇成为整个西欧的唯一领袖,教会为了控制意识形态,不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体内容:1.强调“众生平等观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国王和民众一样,在教会面前只是具有同等地位的教民。2.教会通过各种方式把“权利来源于上帝”的观念不断灌输于民众,为的是贬低世俗权威,提升教皇教会地位。教会不断把基督教神权政治理念传递给民众,在民众心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神权政治政治观。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观就是个人对这种意识形态规则的认识和立场。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不断关注教徒们的道德培养,在灌输基督教道德观时,博爱,谦卑和《摩西十诫》成为灌输的主要内容。
博爱是基督教道德观的核心,基督教的博爱是具有普世意义的博爱,博爱已超出了家庭,阶级,国家。基督教两条基本诫命中的第二条就是爱人如己,“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5](P44)博爱成为是一切基督教道德和伦理的基础。谦卑意思是不自高自大,保持低姿态,世人是由上帝创造,在世俗生活中耶稣以众民之仆的姿态展示世人,一切行为要专心依赖上帝,上帝可为世人引导道路。因此,基督教要求教徒时刻保持谦卑的道德观。《摩西十诫》是上帝在西奈山上授予摩西的十条戒律,这十条戒律成为中世纪基督教徒的重要宗教法,并从道义上要求基督徒遵守《摩西十诫》。
博爱,谦卑和《摩西十诫》成为中世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传递道德观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含义:它是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指向的实际线路,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综合组织形式。中世纪教会通过教义和教规迫使世人屈服于教会的权威之下,用一整套宗教思想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世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三条实践路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教士的传教活动遍及西欧的各个角落,从乡村到城市,这种无孔不入的传教方式,对灌输宗教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杰里本特利提出“当修士们组织乡村生活并提供社会服务的时候,还积极地传播基督教的教义,满足乡村民众在精神上的需要,他们把基督教的价值观念灌输到一代又一代欧洲农民的头脑中。”[6](P478)通过几代传教士的努力,基督教最终确立了自己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教徒参加宗教仪式表达的是对信仰的尊重,也是接受教会监督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宗教仪式主要是通过履行七种圣礼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是:
1.洗礼(Baptism)目的是为了洗去原罪。
2.坚信礼(Confirmation)使教徒坚守信念和道德的仪式。
3.圣餐(Eucharist),信徒领受圣餐的仪式。
4.神职授任礼(Ordination)是基督教男性教徒接受神职的仪式。
5.忏悔礼(Confession)指向神父表白、实行身负要受礼者所做的善公或者祈祷。
6.病者涂油(Anointing of the Sick)可以赦免病人一生的罪过。
7.婚礼(Matrimony)指男女双方结婚的仪式,神父作为证人,宣布男女双方为教会认可的合法夫妻。
教会通过七种圣礼树立自身权威,强化思想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其中忏悔礼是宗教仪式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路径,“格列高利一世强调忏悔的神圣性,要求个人向他们的神父承认他们的罪恶,然后按照神父提出的悔过行为补偿他们的罪恶——这一做法增加了罗马教会在个人生活中的影响。”[6](P475)教会利用教徒对教士的忏悔,通过各种仪式,以命运主宰者的角色出现在民众面前,从精神层面控制着民众的思想,对民众进行思想上的灌输和渗透,在忏悔礼的过程中不断传播基督教思想观念,基督教成为封建领主及教会剥削农奴和教徒利益的工具。
西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后,中世纪的教士和僧侣成为西欧社会各阶层中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唯一继承人,中世纪的西欧教育始于基督教教会和基督教会开办的教会学校,在授课内容上是传授以基督教神学为主体的知识,这是因为“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7](P400)尽管西欧中世纪的学校特别是大学拥有一定的特权和豁免权,但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教会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着教育。这也就为培养宗教神学人才和灌输基督教神学思想做到有效的保证,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路径。
总之,中世纪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和基督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大环境下受到基督教的束缚和禁锢。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世纪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批判和认识,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美〕汤普森.中世纪社会经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圣经(马太福音卷)[M].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
[6]〔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孟斌(1983-),男,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