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凤
(玉林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西 玉林537000)
陆川县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浅探
黄桂凤
(玉林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西 玉林537000)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陆川作为广西较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是客家地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本文列举了陆川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开发内容,分析了陆川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陆川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与有效保护对策。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个边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综观客家形成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客家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
1.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在两晋与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部分移民来到了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桂等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2.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性文化。因为在它周围还有湘赣文化、南粤文化、福佬文化等多个地域性文化,它们与客家文化不可避免地要相互接触,相互影响,乃至于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导、融合周边民族文化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客家文化。[2]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客家文化体系。[3]在漫长的南迁过程中,和百越诸族互相交往、互相影响和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体系。客家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渗透于客家大地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
对陆川客家文化而言,其旅游开发的重点应主要围绕以下内容:
客家民居作为客家文化的物质形式,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文化性和科研性,具有较强的吸引价值,开发客家民居旅游资源,对充实客家人文旅游资源景观,丰富其旅游活动的层次,提高旅游文化内涵,促进客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4]陆川县境内分布着比较丰富的客家围屋。陆川的客家围龙屋建筑盛于清末,兴于民国初期。目前保存下来的大小小围屋数量众多,保存较好的有乌石坡脚罗氏围屋、平乐长旺吴氏围屋、马坡清秀钟氏围屋、良田莲塘谢氏围屋、良田三联双脉刘氏围屋等。
陆川围龙屋不仅是一个独特的家族堡垒,也是一群建筑艺术奇观,如将这些独特的古客家民居建筑群整合发展成为独特的客家围龙屋文化群,会让游客中的客家人在这些建筑群中联想到他们祖先的身影,也会让建筑专家们找到他们创作的灵感,必将成为陆川特色旅游资源的一大旅游品牌,对开发桂东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具有现实意义。
陆川客家民间艺术中最有名的属采茶舞,最早的采茶舞是以舞蹈的形式流传的。陆川客家民间常跳的采茶舞有《点茶舞》、《摘茶舞》、《串花灯》等,这种舞轻巧灵活,不受表演人数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表演。采茶是由歌舞发展过来的,表演的是开荒、种茶、探茶、摘茶、炒菜、卖茶等一系列劳动过程。从表演中反映出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心情。《串花灯》则是陆川县的另一种客家民间节日庆典的采茶舞,特别是元宵之夜,陆川县南的绝大部分乡镇、村的圩场都云集着欢天喜地的人群,各家各户都将自己精心制作的花灯拿到圩场高高挂起,供人们观赏、评优。舞蹈表演者按传统习惯,在花灯底下亦歌亦舞,串来串去,一者表示向花灯主人祝愿添丁发财,二者表示取个风雨顺,民众安居乐业的好兆头。
首先可以大力开展全域旅游群众性宣传活动,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让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其次可将旅游服务设施、各类旅游产品依托全媒体网络营销,实现精准营销,以达到实时、高效、便捷的营销效果;最后注重节庆营销,积极开展旅游节庆和各类营销活动,做到全年、全民、全季节办会、办活动,实现四季有品牌,每月有主题,经常有活动。
唱牛也是陆川比较流行的客家民间艺术,唱牛比唱采茶更古老。唱牛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也远比唱采茶简单。与我国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有点相仿,唱牛一般由丑生(牛公),丑旦(牛婆)两人表演。演唱的内容主要是宣传牛的主要作用和对耕牛的养护,中间也加插一些逗趣的笑料。
陆川客家民间艺术中比较受大众喜爱的还有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陆川县古城镇、清湖镇、良田镇,滩面乡等客家人聚居地。在每年的中秋节,各乡镇都要组织山歌比赛。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本来简单的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旋律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客家饮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客家菜肴,另一为客家风味小吃。客家人在历尽艰难险阻后,成片聚居于山区。由于中原地区和桂东南山区都属内陆腹地,因此陆川客家菜肴有“咸、肥、香”的特色。[5]
陆川县南客家人都喜欢吃捞水饭。这种饭,洁白松软,爽口开胃,不但好吃,而且容易做作。每逢春节,陆川县南的客家民众都喜欢制作“油鼓”。这种油鼓香脆可口,又香又甜,是春节探亲访友、品茶待客的上好佳品。富有陆川特色的陆川客家美食还有“陆川猪”系列、乌石淮山、乌石酱油、珊罗韭菜、陆川肉鹅、古城澈菜等等。在开发上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客家饮食的独特魅力。
目前,许多地方的民间仪式表演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一种政府行为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共谋,传统文化已经被重新发明成为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资源。[6]陆川客家人每逢节日,至今仍保留着打春锣,闹花灯,舞狮,舞龙等形式多样的娱乐习俗。
开发客家节庆艺术资源,其运作方式可以借鉴深圳民俗文化村的经验,开辟几个村落,专门为旅游者表演其节庆活动,使旅游者可以随时感受到独特、多彩的客家文化;还可以组织一些可供旅游者参与的节目,增加参与性、娱乐性。[7]
陆川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一是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资源。如以龙岩、沙湖嶂、谢仙嶂、东震山为代表的山岳峰丛资源;以九洲江、东成水库为代表的江河水库资源;以县内速生桉林基地、水果基地为代表的山地林果资源;以温泉九龙山庄、疗养院、温汤花园、谢鲁飞龙山温泉为代表的温泉资源。二是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如以谢鲁山庄及十大文物为代表的文物资源;以中山亭、中山公园、英雄纪念碑为代表的革命名人纪念地资源;以龙岩将军寨、大坑寨等为代表的古寨民宅资源;以谢仙嶂、东震山修竹庵、东成文武庙、沙湖嶂关圣寺为代表的宗教寺院资源。三是拥有旅游商品资源。如以陆川铁锅、机电制造、乌石三宝(酱油、刀具、白切猪手)为代表的旅游商品资源等。
陆川县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地域特色浓郁、类型丰富、开发潜力大,但由于政府投资不够,且分布分散,开发不到位,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使得旅游资源的价值难以体现。
陆川客家文化旅游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多,但拳头产品少;自然景观产品多,但文化产品少;旅游景点多,但可参与性内容少等。目前陆川的旅游资源开发无论是深度还是与客家文化的结合方面都有待加强。
如客家民居建筑,一是缺乏必要的保护经费和保护措施;二是居民本身保护意识不强。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客家人从他们的先祖开始已经非常重视客家文化,但正因为他们还没意识到围龙屋对其文化的传承性,所以缺乏必要的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如谢鲁山庄,虽然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却没有将其浓厚的客家历史文化发掘出来,严重缺乏客家历史韵味。在客家民俗节日方面,内容过于单一,民众的认识不深。虽然陆川县的客家节日很有特色,但当地还没有做好一个品牌性的民俗节日,并以此为依托,促进其它节庆的发展。
文化的碰撞是文化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客家文化更是这样。面对着文化全球化,工业化趋势的加强,客家年轻一辈的新思维新观念也渐渐抵制不住外来文化所带来的诱惑,逐渐脱离了客家文化的本质。
1.完善文化旅游开发的系统规划,加强资源的整合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非相对立的,因此政府和企业都首先应该树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指导思想,让资源开发成为资源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此思想指导下,政府通过政策调控、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形成规模化的客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规模企业或规模集团,促使客家文化旅游产生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
2.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与区域合作,形成互补优势。大力鼓励外来投资者前来陆川县以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开发客家旅游资源,兴办景区(点)、酒店(宾馆)、商场、文化娱乐等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3.开发具有客家山区特色的旅游产品。陆川客家特产丰富,全方位开发与设计具有山区特色的客家旅游产品,可改变目前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满足不了消费者不同旅游需求的局面。陆川县传统客家美食品种多样,风味独特,色香味俱全,充分体现了客家美食文化的特色,颇负盛名,深受客家乡亲的喜爱。对此,一方面,可开发陆川美食街,方便游客品尝各种风味小吃;另一方面,可加工一些传统小吃如陆川扣肉、乌石猪脚等发展出口。
1.建立客家文化资源信息库。通过对客家文化资源的普查来收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然后对所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定级,确定各种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向,同时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库。经过以上的措施能够对现存的客家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系统性地保护。
2.对商业开发、旅游开发进行规范,形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市场的运行毕竟有其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缺点,因此,应该对客家文化资源的商业开发、旅游开发进行规范,形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例如在客家菜开发方面,在考虑建设正宗客家菜一条街时,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可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指导街内的店铺均进行特色经营、公平竞争。同时还应注重整条街的古色和风味结合。使客人在品尝客家菜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客家文化。
3.开展文化遗产环境建设。开展文化遗产环境建设包括:软件方面,政府相关的政策环境建设、法律环境建设,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建设,开发商的开发理念等;硬件方面主要是指地理环境。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应该和文化底蕴相得益彰,而不是开发了景点忽视了主要的文化环境甚至破坏性或毁灭性地践踏文化遗产资源。例如围龙屋的开发,不能完全脱离原有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民居内的设施不能太花俏高档,应该保存客家居民原有的简朴风格,这样才能使居住的人真切触摸着客家文化,感受着客家文化。
4.发展与保护并举,实现旅游资源持续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对旅游资源应注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保护和利用,两者兼顾,并努力争取做到相互促进与良性循环。对少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发展旅游来促进资源的保护。
[1]黄中和.客家文化研究的价值选择[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2]邱国锋.广西客家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张应斌,谢葵卯.深化客家文化研究的点滴思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4]林镜贤,庸丘.客家文化的几点浅见[J].客家研究辑刊,1995.
[5]邱国锋,江金波.陆川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6]叶春生.岭南俗文学简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罗香林.客家之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10年广西教育厅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北部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编号:桂教人[2010]65号文件)。
黄桂凤(1971-),女,博士,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