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秀梅
(武夷学院商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论生态休闲农业区与村镇建设
祝秀梅
(武夷学院商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农业生产对利益最大化的单纯追求,不仅破坏生态环境,牺牲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导致了人们幸福家园的崩塌。所以,必须重新审视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在现代性批判的基础上研究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就成为比较理想的选择。
生态休闲农业区;城镇化;村镇建设
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并满足了城镇化在劳动力和物质资源方面的需要。然而,市场逻辑引导的趋利行为与农业规模化生产方式的结合所导致的后果又是可怕的,生态环境破坏、食品质量下降、农村两极分化、原生态文化被破坏和人们精神家园的荒芜成为普遍现象。更重要的是,以亚健康的农村发展模式为基础的小城镇建设必然是以一种非健康的方式来进行的。村镇滋养和反哺加以城市化过程中不断涌入的工具理性思潮,只会使村镇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因此,根据生态化的要求,运用现代性批判与乌托邦追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村镇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区就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现代工业力量、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构建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保证。然而,当前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又迫使人们反思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当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时,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地为人类提供食物的功能,而演变成了利益驱动的经济系统,这一系统以利益追求为准则,以财富积累为目标,以工具理性为动力,强调效率追求。因此,现代农业在食物供应和多样化选择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现代农业对土地的榨取和能源的巨耗。高强度耕作系统和无机化学用品的使用,不仅意味着农业化工和机械在能源上的高消耗,还意味着对土地无节制的连续耕种,农业生产土地条件被严重破坏,土地品质下降、毒性升高。
第二,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荒漠化、河湖以及地下水污染、沙尘暴等自然生态问题的产生源于高频率和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因现代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使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圈脆弱的循环系统在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张中艰难地运行着。
第三,食品质量下降和食品安全问题。现代农业对农产品产量与商业价值的片面追求,以及农业生产土地条件的破坏和外部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使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受到影响,农产品丧失了原来应有的风味,甚至直接威胁到食物的质量和安全,而当食物得了癌症的时候,人们的健康就存在着极大的隐患。
第四,农村原生态文化的破坏和人们精神家园的荒芜。现代农业是现代思维方式的产物,它的盛行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并以一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对蕴含乡土精神的农业文化进行侵蚀,原有文化中尊重农民、尊重土地和传统、推崇多元的有机思维被线性思维代替,农村发展失去了重视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联系的文化根基。
第五,农村社区生活被破坏,收入两极分化严重。在工厂式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市场和技术资源被集中在大农场、大型龙头企业,广大农民由于不具有生产和价格上的比较优势,被迫向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这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使农村社会由于人口大量外流而走向了调零。但是,涌入城市的农民发现难以分享城市的社会福利,留守农村的人们则由于农产品生产链的延长以及缺乏组织,在农业生产的增加值中获利最少。这样,农民收入处于社会最底端的问题并没有在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中得到解决。
从本质上讲,现代农业的问题既是工业化背景下对农业发展道路的一种选择,也是由于人们对农业发展的现代性悖论缺乏清醒认识造成的。现代性是在科学技术与市场原则的结合中发展起来的,它有着自身不能克服的悖论。以色列现代化研究专家艾森斯塔特说:“现代性不仅预示了形形色色宏伟的解放景观,不仅带有自我纠正和扩张的伟大许诺,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毁灭的可能性”[1]。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性同样以悖论的方式开拓着自己的道路。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高效率和高水平规模化生产方式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会出现对生态的掠夺式破坏。这是因为,现代性把理性主义凌驾于情感、道德和文化等非理性主义之上,使人们不关注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而以追求利益为目标釆取短期发展行为。所以,现代农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依靠消耗能源、破坏生态资源进行的。“无止境的成长、无止境的财富、无止境的权利、无止境的机械化及自动化虽然可以(暂时地)带给少数人财富和权利”,但“它迟早会带来所有人的毁灭”[2]46。结合农村实际形成对现代性悖论的正确认识,也就是要将农村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价值合理性结合起来,在战略上既要发挥现代性的功能,又要超越工具理性的专断。
现代化背景下,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但是,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环境里,小城镇所面对的不只是机遇,更多的还是挑战。它的发展首先要受到资源短缺和生态平衡的制约。在资源消耗巨大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小城镇建设在自身资源不能满足需要、外部资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资源短缺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与此同时,城镇的排放和污染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关注,任何牺牲环境和生态成本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格的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城镇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就是日益攀升的人口城镇化成本。不可否认,城镇化具有减轻人口压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优势,这有助于改变农村剩余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和资源环境受限制的局面。但是,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考虑资金、公共资源和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而从目前看来,这些条件在整个宏观环境中都是不充分的。因此,人口城镇化的成本将呈现螺旋状上升,从而使城镇化的成本提高。而当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化时,长期积淀的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在一起,就要经历一个传统和现代此消彼长的转化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新的价值观渐趋形成并对原有的社会规范和心理秩序产生重大的影响,“传统约束力量的消弱以及新的约束力量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造成了城市新人的行为失范”[3]。这对小城镇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面对挑战,小城镇建设必须确立不可颠覆的刚性原则:一是要求小城镇建设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兼容性,将区位优势与历史积淀凸显出来,通过对原有农耕文化的扬弃和升华,依靠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产业结构和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二是要求小城镇建设要依据区域一体化组织程度,在与城市互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在区域体系内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小城镇应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承载空间、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和农民参与分享城市发展福利的平台。三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小城镇建设要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在考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以及人文特质的基础上,在控制格局、环境容量等规则约束下,通过具体的城镇空间布局、城镇建筑设计和城镇生态景观来实现形式与内容相一致的“天人合一”。四是小城镇建设要讲究“和而不同”。小城镇的“和”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它的发展不能以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小城镇为范本,而应以城镇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强调对域外资源的合理利用,选择不可复制的发展路径。五是要求小城镇发展既要有理性的技术、物质生产、市场需要和相关政策,又要坚持感性的文化指引,在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的基础上,对小城镇的精神和文化内容进行升华,不断提升小城镇的文化软实力。
小城镇需要农村的供养和大中型城市的反哺,但是现代农业的工厂式生产和城市的工业文明更强调的是市场逻辑和追逐功利主义。在这一背景下,小城镇更多地被定位在组织生产、流通、消费等层面上,而忽略了小城镇人性化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先天优势,“好的拆了,滥的更滥,古城毁损,新建凌乱”现在依然存在于小城镇发展中[4],而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情结驱动下的好大喜功,不仅使中国城镇化千篇一律、规划混乱、小城镇的建设缺乏自身的特色和文化底蕴,而且会让城镇建设者们轻易就将整个生态环境成本外部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逐渐升级。从这点看,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小城镇,它的健康发展在现代性市场逻辑下是难以解决的,要摆脱这种状况,就要超越现代性的视阀,形成理想主义的文化精神,用理想主义给小城镇发展绘制蓝图。
现代性思维方式最大的特征就是“划一思维”或者说“同一性思维”,它的影响处处可见。在发展观上,GDP成为检验现代化的唯一标准、村镇发展的唯一目标;在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模式上,工业化似乎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在消费上,人们被告知消费决定了存在和价值,拜物主义盛行;在文化上,精神需要被简化,感官刺激成为主流;在生活方式上,金钱成为衡量人生成功的唯一尺度,金钱至上才是生活的主旨。[2]54-55现代性的功利主义是“霸道”的,这就使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市场逻辑下是无法解决的。要抵抗现代性的霸权,就要走出现代性的视阀,超越理性独断,寻求它的形上之维,形成理想主义的文化精神。或者说,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对村镇发展的研究和探索置于现代性判断和乌托邦追求的张力之下,用创新和多元和谐的思维模式去寻找小城镇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路径。
在理性和理想两个维度结合的预设情景下,村镇建设既不能脱离务实的市场精神,又要满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的理想,而生态休闲农业区正符合这一要求。生态休闲农业区立足于镇域经济、社会和人文的发展要求,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技术和理念的基础上,将散落在小城镇周边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集结起来,利用村镇的农业和自然禀赋,通过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食物和释放自我的平台,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村镇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区在经济、社会、教育、生态调节和农业文明传承等方面都帯有超越现代性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着顺应自然的特性,达到了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合为一体的境界,从而成为趋向后现代化中村镇发展的创新点和现代化中村镇发展的另一种选择。
生态休闲农业区的建立可以使村镇拥有一个可持续的经济支撑系统。由于生态休闲农业区是建立在现代农业和城镇化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上,产业结构经过一定空间和时间上的组合和调整后,在信息化的支持下,服务化逐渐代替工业化,成为村镇发展的主动力。村镇发展第三产业的定位是符合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单从产值和就业的角度讲,第三产业就能够给村镇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城之尾,乡之首”的独特优势,而且还可依靠农村的丰富资源、幽静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市场需求,把生态休闲农业作为特色集群产业来发展,并形成相应的专业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村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生态休闲农业区的建立可以让村镇规划更加科学。生态休闲农业区是根据镇和村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状况、经济基础、交通运输及建设条件等因素来有针对性地确定村镇空间结构布局与发展方向,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和设备,把村镇发展与社会基本单位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城乡的发展进行综合控制。生态休闲农业区的有机单位是分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村与镇、农村与农村之间在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上的冲突;同时这些有机单位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又是集中的,信息化的普及不仅为村镇远程经济社会活动和工作方式提供了可能,而且也为对各个结点的宏观把控提供了便利。所以说,生态休闲农业区可以避免过度集中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促进村镇布局由高度集中转向适当的分散,优化村镇规划。
生态休闲农业区的建立可以维护村镇的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的本土化。本土化的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是村镇发展的一种优势资源,生态休闲农业区正是将这些独特的属地化资源与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并加以开发与整合,使其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以生态休闲农业思路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尊重原有的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对村镇的塑造。这是因为,生态休闲农业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在于它所饱含的质朴的乡土气息,这种气息在千百年的历练中,或固化在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里,或融入到人们所熟悉的人文活动中。对村镇本土化的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进行保护,实际上就是保护村镇的核心竞争力。
生态休闲农业区在村镇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与传统高消耗、高投入的村镇资源使用模式相比,生态休闲农业区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使得资源要素可以根据镇域系统中各结点的功能定位和需要畅通无阻地流动。更重要的是,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自然资源可以被再生利用,进而减少村镇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压力。生态休闲农业把人类及其生活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里,这个系统由无数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生命网络系统构成,人类作为其中的构成原子,关怀其他物种和生命就是在关怀自身。它因此而改变以往依靠机械和化工等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做法,而致力于改善生物多样性,促进养分循环、协调作物、动植物、土壤和其他生物形成的相互作用,促进资源再生和环境保护。
生态休闲农业区通过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体验传统和回归自然机会的同时,让村镇居民在守望家园中增加了收入,更重要地是为他们融入现代文明提供了再教育的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区的建立可以带来就业结构的改变,新的就业岗位是村镇居民参与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动力。而村镇与城市交流频度的提高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得各种经济意识、开拓创新能力、现代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在村镇普及成为可能。村镇居民素质的提高会进一步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他们能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融入到现代文明中去。
生态休闲农业区并没有独立于现代农业和城镇化之外,而是在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的提升与转化。它以人类和所有生命的共同福祉为考量,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荣作为村镇发展的根本内容,把过去对经济价值的强调转变为对生产、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五大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视,并以此构建高效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或产业群,生产健康的食品,让人们以健康的身体和心态过上富足而有尊严的自由生活,这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村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7.
[2]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141.
[4] 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50.
F323
A
祝秀梅(197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经济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