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重庆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建设先进大众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李敏
(重庆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对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具有重大的意义。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同一过程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承载性,从建设先进大众文化的维度出发进行探讨,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体系,阶级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影响,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在于使社会大众接受、理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有一个构建过程,都有知、情、信、意、行的双向或多向转化过程,它既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又是一项正待实现的价值目标,是社会历史进程和价值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构建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同一性。
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共同价值规范的肯定性体认和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它标志着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社会共同的价值要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使之内化为自己实际行为的自觉的价值取向。[1]12-13任何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价值认同、内化为信念,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即外化为行为。
任何在社会中生活的人都必须遵循一定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包括价值规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生活,甚至出现个人理想与国家的理想不一致的情况,即个人与所存在的组织、环境等以一种矛盾的形态存在。同时,事物自身也以矛盾的形态存在,如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相对,主导价值体系与非主导价值体系相对,对于选择矛盾事物的社会大众也必然以矛盾形态存在,为此要使社会大众的选择与国家要求相一致,除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强制规范外,更重要的则是增强人民大众对国家理想的认同。而无论是对先进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都必须抓好“两个重要环节:一是要把抽象的理性认识推进到具体的情感认同层面;二是要把情感上的认同转化为实践上自觉的行动。也就是说,建设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必然遵循同一价值认同理论“理性认识——情感认同——道德自觉——价值支撑——实践转化”的逻辑线路。[1]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缔造历史的英雄,他们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卓绝的首创精神与坚实的主体地位,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化的主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和谐,应当是先进文化的先进性和大众文化的广泛性的相得益彰、协调共进。从本质上看,当今中国的先进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文化信仰,根植于社会大众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融汇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先进文化只有始终根植于社会大众的实践,才能把社会大众的愿望、理想、意志和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更好地引领全民文化实践和文化创新;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要使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必须根植于大众的需求,反映大众的愿望,从而使人民大众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相一致。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2]提升国家软实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同使命,主要表现在:
首先,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文化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意识形态制约和规范着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提高国家软实力首先必须把握文化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
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支撑,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内容,因此,形成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践行,从而吸引、内化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念,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凝聚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再次,文化的对外竞争力和影响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面对全球化浪潮引发的国家软实力较量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建设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其成为被普遍接受和掌握的一种文化力量,有利于增强我们抵御文化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国际文化对话的自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参与国际文化的平等竞争,从而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复杂概念。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形成、重新组合构成的新的先进文化形式。文化有娱乐的功能,更有教化人的作用。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外在表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了根据和条件。一般认为,文化主要是由符号和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等因素所构成,其中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是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在于使人民形成符合国家利益的共同价值理念,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其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核心价值,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就承载着核心价值体系,担负着对核心价值的传播任务。
在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过程中坚持“以文化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文化产品之中,并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通过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的冲击,用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作品,注重对人们的良知良性进行深入挖潜,生动形象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避免教条化、抽象化、形式化和说教意味浓等倾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要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必须以一定的先进文化为载体,通过其表达方式的大众化、表现风格的民族化、传播手段的时代化,促进人民大众对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化。
与以往的文化相比,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第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服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呈积极、健康、向上的特质。第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第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第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是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综上可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主要内容,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众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众化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众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是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关键在于加强教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4]
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之中,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生动、形象,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使人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文化的熏染。当前,大众文化在我国社会大众的文化启蒙、文化素质的提高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拓宽了教育途径,扩大了教育内容,降低了教育成本,深化了教育的影响力,成为我国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通过各类学校和各级宣传部门展开,并且主要是以正面灌输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这容易和人们的兴趣爱好发生冲突,甚至使一些人产生抵触情绪,降低教育效果,因此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而大众文化是一种隐形教育,一种存在于体制外的教育途径,其教育对象十分广泛,渗透力极强,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通俗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因而可对社会大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社会大众在参与和接受大众文化时,对其所包含的文化精神、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在不自觉、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能接受、理解、内化。
所谓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5]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现象,当前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存在的诸如愚昧迷信、伪科学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民族分裂思潮、拜金主义思潮和利己主义思潮等等,给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吸引力,扩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理论共识,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思想观念整合机制,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民认同机制?要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建设先进的大众文化,其原因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建设首先具有意识形态性,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对人民大众的价值观念进行导向和引领;其次是大众文化具有实践性,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活动,使人民大众将认知转化成情感,进而外化成行为,养成行为习惯,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政治信仰,实现知行统一;再次,大众文化对大众的影响具有全时空性,大众文化对大众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着人民大众;最后,大众文化对人民大众的影响具有全面性,既包括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又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影响,还包括对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的影响,因此大众文化的从众理论引导社会大众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成它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所谓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对社会其他价值观及其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具有主导、引导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是指导社会主义社会大多数民众即主流民众所信奉的价值观。[6]因此,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是统治阶级所倡导和推行的价值观,是为维护无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而判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标准是多数原则或大众化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属于先进性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属于大众性价值观,笔者认为,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只有成为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普遍自愿的价值观即主流价值观,才能成为生活实践中真正切实有效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
先进的大众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建设先进大众文化方面,首先要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保证其方向的前提下提倡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其次要追求大众文化的双重效益,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再次建设先进大众文化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相关文化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生活,向群众学习,从群众生活中汲取创作养料,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大众沟通,在立场上和社会大众实现统一。同时,文化大众化要正确处理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内容充实、形式呆板的形式虚无主义,也要反对内容空洞、形式恢宏的形式主义。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引导、规范文化市场,正确处理繁荣与管理的关系。一方面,要鼓励弘扬积极的生活情调、引导人们崇尚向上的大众文化,把大众文化的娱乐性、通俗性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精神有机结合,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通过以上几方面建设大众文化,增强社会大众的认同感,从而达到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1]赵爱玲.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现实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2-13.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
[5]龙静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15.
[6]周玉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对关系[M]//警惕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4.
G123
A
李敏(198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