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莲
美国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张海莲
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异同,并以此观照分析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认为借鉴美国和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经验,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性。
思想政治教育;美国;新加坡;比较;启示
美国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经济文化强国,它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说法,但其思想政治教育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并且成就显著。新加坡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非常成功的地方。比较分析美国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了解认识他们成功的经验,可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一)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
1.文化根基不同
同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最大差别就是他们的文化根基不同。对于美国而言,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地位、尊严及自由的重要性,肯定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实用主义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更为注重学说和理论的实际效果。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在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成功,集中体现在美国人个人主义至上的观念和富于创造的优秀品质。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居多且具有儒家文化传统的移民国家。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新加坡依然坚持将华人文化传统中的儒家伦理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创立了“现代新儒学”,并把儒家的基本观念升华为一套国家意识,建立起符合本国国情的新加坡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1]450。
2.教育的目标不同
美国的教育目标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不仅具有知识、能力,而且对自己国家、民族和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责任感的守法公民,注重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尤其是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为建立和维持一个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服务。这是美国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1]57。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改进的,但其总体目标是培养“良好公民”,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换句话说,就是培养“能够对自己、家庭、邻居、社会和国家尽自己义务的”,能明白是非的良好而又有用的公民[1]463。
3.教育管理措施不同
尽管两国都强调法制建设,但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具体管理措施上,两个国家是有不同之处的。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严格的措施,加之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恶劣行为,致使校园暴力、枪击、未婚先孕等问题突出。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面则做得比较到位,它推行高奖严惩、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通过奖励来鼓励优秀,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励更多的人学习和效仿榜样;通过对人们顽劣行为的惩处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警示人们遵纪守法。新加坡这一奖惩制度的推行,有力地推动了其思想政治教育预期效果的实现。新加坡被誉为“花园城市”,政府廉洁高效,这些都与其有效的管理密不可分。
(二)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之处
尽管美国和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同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典范,因此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1.教育目标和内容富有层次性
美国和新加坡都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他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段特征制定不同的阶段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循序渐进,且有机地衔接成一个系统工程,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教育目标上,美国的中小学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则强调“培养民族精神”。新加坡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良好公民;高等教育的目标则为培养具有专门知识、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加坡人”。在教育目标上明显呈现出基本目标和倡导东方价值观、国家归属感三个层次。
在教育内容上,美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播一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开设公民学课程,进行公民教育;高校德育中虽然公民教育仍然是其主要内容,但已不设专门课程,而是在提高层次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融入到整个教育活动中。新加坡的教育内容也分层设置:小学开设公民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中学开设了将公民课和历史、地理课相结合的“生活教育课”,并设有6个不同的教育主题;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未作统一规定,但儒家伦理、人格教育和国民教育,则是每个高校必须贯彻学习的内容。
2.注重学校和社会教育合力的作用
在美国,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基本途径,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咨询机构的设立和教师示范等,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美国还通过宗教和政党活动、大众传媒与社区服务等渠道,灌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社会教育,使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大体上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展开。其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其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的德育课是必修课,要求学生熟记日常行为准则。学校还要求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和校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新加坡也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
3.注重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
在美国,为了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引起青年逆反心理,其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注重杜威倡导的 “渗透性”。他们将政治、道德内容融入到历史、地理、文学等各门课程之中。和美国相似,新加坡除了强调学校灌输以外,也十分重视各科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在各门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注重社会实践
美国和新加坡都非常重视实践对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美国,不仅教学活动贴近现实,如结合教学内容设立教学场景、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而且美国还十分重视志愿服务,让学生自愿参加到环境保护、慈善捐助等各种活动中去,并把它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新加坡教育部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一定的社会服务,并且学校定期组织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新加坡政府还经常性的开展诸如“卫生周”“敬老周”等各种全国性的周期性活动。这样,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与美国和新加坡相比,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一)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虽然这个目标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但是在具体实施方面缺乏具体指标,造成培养目标泛化的问题。众所周知,教育内容是对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教育目标的泛化必然导致教育内容也存在这样的弊端。我国中小学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统一化,教育内容缺乏螺旋式的深化与升华,严重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道德实际。
(二)注重学校教育而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于学校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由于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家庭过于注重子女智力、技能的开发与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养成。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西方观念大量涌入,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冲击着人们的头脑。社会中出现了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给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为应试教育服务,道德品行和政治素质的养成被忽略。不仅如此,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网上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大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大众传媒的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未能发挥。
(三)注重灌输教育而忽视渗透式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还是一门艺术,需要一套系统、全面、灵活多样的方法体系。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采用单纯的理论灌输的方法,且主要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中进行,其它科目中很少涉及。由于受经费等条件的制约,我国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比较少,有的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此外,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队伍建设、法制教育等方面,与美国和新加坡相比,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一些欠缺与问题。
美国和新加坡作为秉承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范例,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美国和新加坡所持有的价值目标不同,如美国推行“美利坚精神”,弘扬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新加坡强调国家意识和东方价值观念,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两个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有明确且坚定的价值体系和目标。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所奉行的价值观和主导思想,但是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涌入,我国的主导价值观出现动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不断巩固其主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政府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新调整、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法规的制定执行,没有政府的参与都无法完成。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法规,保障其有效实施。在具体措施上,政府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第三,注重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性。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计划和纲要。深入研究教育的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实践,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注重教师和各级党政团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总之,美国和新加坡两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特殊性,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又有普遍性,归根到底它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工作的一门学问。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反思和弥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1]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G641
A
1673-1999(2012)03-0159-03
张海莲(1985-),女,山东莱芜人,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