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冲
浅谈贫困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
张 冲
从学校、学生和学生家庭方面分析了我国贫困山区农村的基础教育状况。认为贫困山区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是资金短缺问题,应增加政府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
农村;贫困山区;基础教育;“撤点并校”;寄宿制;财政投入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受市场化影响日趋明显。伴随“撤乡并镇”“税费改革”“并村改组”等农村的一系列改革实践,贫困山区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基础教育更是受到直接冲击。主要表现为:一、经费投入无保障。税费改革等措施的施行使财政拮据的不少县乡经济来源更加紧张,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经过一级级传递,能够落实到乡村的已经不多,导致农村中小学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二、偏远山区学龄儿童上学变得更加困难。有关政策规定:凡是在10人以下的乡村小学、教学点,一律予以撤销或合并。一大批分散在边缘、偏僻地区的山村小学、教学点被撤销后,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路途更加遥远。乡镇中心小学相继开始实行寄宿制,但住宿、伙食等基本条件普遍较差,同时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导致一些学龄儿童辍学。三、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向城市聚集,农村基础教育受到直接冲击。山区教师既要教学,还要照管寄宿学生的生活起居,生活条件艰苦,工作负担繁重,因此教师流失严重。
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资金短缺。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财力有限,用于教育的经费捉襟见肘,加之政府的公用经费落实不到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首先,经费不足影响学校正常运转。每学期学校收取的费用除了支付教材费用以外,学校的教学正常运转受到很大影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些学校就连照明电都用不起,教师用电、各种教学工具都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其次,校舍危房改造,困难重重。贫困山区小学危房改造长期投入不足,欠账太多,仅仅靠上级划拨专款,很难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进度。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进行简单维修,暗藏了许多安全隐患。
再次,寄宿制学校发展受到制约。伴随 “撤乡并镇”的机构改革,农村中小学结构布局的调整也以“撤点并校”为主要形式而逐步展开,于是寄宿制学校成为贫困山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建寄宿制学校要求学、吃、住一体化,学校校舍规模、师资力量要同学生数量相适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寄宿制学校的良性发展。目前由于缺少资金,撤点并校以后学校校舍紧张,食宿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贫困山区的教师生活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各项生活福利也没有保障。因此,环境条件优越的学校教师人数超编,而偏远山区教师外流,人数严重不足。
首先,上学路途遥远。撤点并校之前,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教学点,能够满足学生的基础教育需求。撤点并校以后,只能去附近大的学校或中心校去上学。我们了解到,有的学生上学需要走四五十里山路,有的途中还得淌水过河,往返学校一次需要三五个小时,遇到雨天雪天,所需时间更长。
其次,学生营养不良,贫血率高。学生每天大量时间消耗在路上,许多人每天只能吃到两顿饭,而且主要是吃大米饭和自家腌制的泡菜,很少能够吃到肉类、奶类、蛋类以及水果等食物。中科院营养与健康项目课题组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偏远山区小学生的贫血率高达39.6%。
最后,学生心理与学习面临双重困境。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但多数山区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也往往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作为委托监护人的祖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低,大多处于文盲或半文盲水平,难以辅导孩子的学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最先从家庭获得生活知识、道德规范。贫困山区许多孩子的父母已经去城市打工挣钱,孩子与父母分离,缺少来自父母的直接关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权威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对未成年子女有很强的塑造力。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孩子,缺少家庭完整的社会化过程。留守儿童在家一般选择由祖辈照看,祖辈不能给孩子辅导学习,缺少必要的家庭文化氛围。很多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差,也不能满足孩子在成长阶段所需的各项营养。
在与城市基础教育比照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在一条被弱化、边缘化的轨道上运行,在不协调地发展着。在推进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过度的时候,农村教育仍旧徘徊在进入初中就基本告终的层次上。政策倾向上的不平衡更是加剧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尽管政府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但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却不尽人意。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找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契合点,使农村基础教育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首先,增加政府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加快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要保证以中央财政为主体、地方财政以及学校自身为补充的三方教育资金的良性运转。国家应当承担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保障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在工作、生活、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同时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统一管理,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与质量的提升。要加强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的校舍,使农村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改变农村学生学、吃、住的落后面貌。要直接资助因家庭贫困辍学失学的学生,整体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提升。
其次,引入市场机制,促使基础教育投资多元化。可设立全国性基础教育发展基金,专款专用,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可发行教育福利彩票,广泛吸收社会各界资金,专项扶持农村基础教育。可号召集体或个人捐资助学。
山区中小学在“撤点并校”以后,保留下来的学校一般人数较多,规模稍大。应该利用寄宿制把学生尽量集中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由学校统一管理,保证他们的学习质量。与老师和同学生活在一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学校应该主动申请专项经费,做好寄宿制学校建设,主动承担起学校在儿童社会化的责任。
第三,学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开设形式多样的课程。在完成基础教育知识普及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排忧解难,促进他们健康地快乐成长。学校有责任同家长一道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应及时做好与学生父母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学生的父母和监护人及时掌握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状态。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提倡教育公平理念的当下,家庭、学校、政府都应关注那些身处偏远山区的农村学生,关注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升整个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使农村地区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才能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1]林锦霞.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性思考[J].西江教育论丛,2008(3).
[2]杨文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浅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5).
[3]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6).
G522.3
A
1673-1999(2012)03-0062-02
张冲(1987-),男,陕西咸阳人,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