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丹
福建民间美术在大众传媒时代的活态表现
田丹
大众传媒时代的不同载体质料、不同媒介手段塑造了人们独特的艺术感知方式和审美经验,也深刻影响着传统民间美术的创作和流传。本文通过抽取、分析福建民间美术元素在时装、舞台表演、影视剧和网络传媒四种大众文化形式中的集中表现,提醒人们关注其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和状态;探索福建民间美术合理地利用大众传媒的特点、优势向不同现代产业与学科渗透的可行性。
福建民间美术;大众传媒;活态表现
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民间美术曾服务、满足着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也曾充实、愉悦着人们的精神追求。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各样令人耳目一新的传播媒介不断横空出世,满足着人们日益个性的交流需求。昔日光彩照人的民间美术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处在濒于消失的危险境遇,民间美术的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在当今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这些特定的传播工具或手段进行信息交流的大众传媒时代,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更主要的是面对媒介,而不是面对面。而原始的口传手授的方式仍是绝大多数民间艺术的传授途径,系统而科学的传播程序的缺乏给民间艺术的广泛传播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重视市场在民艺传播中的作用。现代大众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是民间艺术得以继续成长的土壤,也是其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忽略了市场就是割断了民间艺术与广大受众的密切联系,缺失了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土壤。民间美术要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大众传媒时代的特点,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这也注定它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变之中,这既是民间美术的“活态性特征”。
正如国内学者周宪在其专著《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中所说,“所有大众传播媒介都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新技术的使用极大扩张了审美范围,推进了大众接近文化的民主化进程,同时也在消解文化的许多固有界限和方式。”“大众传媒使民间美术的地域和文化界限模糊甚至消失,也使接受者的年龄界限消失。通过大众传媒的作用,促进了人们对于民间美术的熟悉感和归属感,强化了他们对这类作品的迷恋,并且必然导致做出积极地评价,趣味的形成就必然会把该类的艺术作品视为比其他的更有价值。”[1]
然而,大众传媒虽丰富了我们的审美经验,却也存在着负面影响。一些与不同的视觉媒介结合的传统戏曲,虽视觉性被进一步强调和放大,令人耳目一新,但同时也冲击了传统戏曲本身的美学特质,更影响到戏曲观众的审美感知。可见,大众传媒对于民间美术的传承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把握尺度,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促进民间美术的传承与扩布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者综合有限的相关资料可以得出,研究民间美术传承不能脱离具体的民间社会环境,更不能无视传承的主体——民间社会的“人”。民间美术在大众传媒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其关键取决于它能否融入当下,能否成为今人滋养精神、丰富心灵的资源与准则。这就需要我们完整认识与准确把握大众传媒时代的特性,合理利用诸多现代传媒手段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做好抢救和保护工作,而尽量避开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福建省作为区域文化多样、民间美术形式繁多的省份,如何从过去依赖于人际传播成功融入现代传媒时代。合理利用现代传媒保护、传承民间美术来捍卫自身的生存权、寻找出路,使民间美术“不再是被绝缘在特定的文化场所内的供品”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虽然近些年国内民间美术出现了挽救式的研究热潮,但综观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发现,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关于渊源、风格、特色、工艺、传承人的档案式的资料整理,极少数触及到民间美术与现代传媒关系的论述也是浅尝辄止。本文将从福建民间美术元素在时装、舞台表演、影视动漫、网络传媒四种大众文化形式中的集中表现,分析论述如何在保留传统福建民间美术语言元素的前提下,寻找出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作为中介体,以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追求,使这些民间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一)彰显本土风格的时装设计
时装本是现代时尚的代表,福建民间美术中的诸多元素,如剪纸、木版年画、农民画、惠安女服饰等的造型、色彩,都可大大提升现代时装设计的文化品味和原创价值。福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孕育出多种地方语言、风俗、文化,民间服饰更是多样、奇特而靓丽。这些传统服饰的造型、纹样、色彩为现代时装设计带来了清新、质朴而颇具文化内涵的设计灵感。这一点我们从福建本省和台湾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中深有感触:那展示着古老婚俗中惠安女独特魅力的服饰与现代理念的融合就有了“天国的嫁衣”,蟳浦女的服饰风格与洛可可风格的结合便有了“行走的花园”。这些充满本土特色的时装作品成为福建这个旅游强省的特色名片,在吸引游客驻足观赏购买的同时也在向人们解说着福建民间美术的多姿多彩。
(二)尽展八闽风情的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是门单独的表演艺术形式,却可以在展现舞蹈艺术美的同时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该种文化形式不是纯粹的电子传媒或印刷传媒,但在海报、网络广告宣传、舞台效果表现和道具方面却与大众传媒方式密不可分。歌舞《剪纸姑娘》、大型歌舞剧《惠安女人》、《土楼》,都是福建歌舞剧团今年上演的经典舞蹈。其间的民间美术元素尽管只是舞蹈表演的媒介,并非有意的发扬、宣传,但却在反复表演中实实在在地加强了广大观众对本省民间美术元素的认识与喜爱!以大型歌舞剧《惠安女人》为例,该剧除了宏大的气势、感人的故事,最打动了观众的却是其浓郁的闽南风情。剧中大量扭胯、摆胯的腰部动作为的是突出惠安女腰部装饰的华贵,压阵舞蹈“灿灿的黄斗笠”中那重重叠叠、铺天盖地的黄斗笠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震撼。剧中处处保持着传统惠安女服装的经典元素,在营造该剧独特的艺术视觉、浓郁的闽南风情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结婚大典上的红头巾、踏轿鞋,展现的是如今难得一见的惠安女经典传统服饰。
(三)影响深远而有待强化的影视动漫
影视剧作为一种视觉媒体文化,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给观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影视剧服饰是导演塑造人物形象和传达艺术氛围的重要表现元素,其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视觉景观。从20世纪80年代初上映的影片《寡妇村》到台湾影片《双镯》再到电视连续剧《小城故事》,多部影视剧作品展现了不同时代惠安女的生活状况和惠安女服饰的发展、变化。电视剧《小城故事》中不仅以服装模特表演的形式展示了惠安女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更有以传统服饰为基调加以改良的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现代时装设计,别具韵味。类似的电视剧还有《厦门新娘》《惠安女》等,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都成为吸引观众的亮点。
影视剧对福建民间美术传播的贡献还体现在漳州木偶表演上。随着现代人欣赏口味的提高,视听觉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漳州木偶剧团利用现代传媒,结合传统的表演形式,打造了全新视听感受的木偶影视剧。从漳州市木偶剧团最早拍摄中国第一部木偶影片《大闹天宫》到近年制作的《秦汉英杰》,在国内外均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型木偶动画《秦汉英杰》得到国家文化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的高度评价,该片还作为中国动漫的代表作品远赴海外多次参加国际性的影视作品交易会。而与其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及投放市场,更有助于漳州木偶走入大众生活。
实际上,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影视动漫制作在我国早已发展成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借鉴民间木版年画制作了《骄傲的将军》《哪吒闹海》,借鉴民间剪纸和皮影造型制作了《渔童》《狐狸打猎人》,借鉴民间玩具中泥、木、竹造型与材料及传统木偶造型制作了《崂山道士》《真假李逵》等无数优秀动画片,这些动画片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已经家喻户晓。福建完全可以尝试运用这些形式表现八闽民风民俗、民间传说等主题,既能发扬本土民间艺术,又可传播地方传统文化。
(四)急需完善优化的网络传媒
网络媒体具有信息传递方便快捷、受众范围无与伦比的特性,称得上是传媒界的大哥大,民间美术信息在网站中的介入是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对福建美术在线、福建非遗网、闽南文化网等网站的搜索,我们发现,有的网站关于福建民间美术的版块只有石雕、木雕工艺领域的一些工艺师的简单资料和作品展示,众多其他民间美术种类却只字未提。有的网站中关于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工艺、传承人的相关板块信息更新缓慢、内容也过于简单,有的版块信息仅更新到2008年。
福建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已经成为各县市的文化标志,松溪版画、漳州剪纸、莆田石雕、德化白瓷等,已为本地和本省创造出可观的产业价值,为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各县市的政府官方网站上却很少看到各自代表性民间美术的痕迹。其实,纵观福建省各地官网,网页版面设计大同小异,地方特色薄弱,作为旅游大省实属不该。
实际上,很多司空见惯的大众文化形式中都有民间美术元素的存在,但并未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更未能深度探索这些表现形式带给我们的启示。王平教授在《现代化视野中民间工艺美术之复兴》一文中认为“保护与市场化发展并重,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与发展,从而实现民间工艺美术的现代复兴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一度被认为是标准化、无个性、无深度的大众文化实际上却有多样而现代的传播方式。民间美术在传承过程中具有宝贵的利用价值和可行性。但须注意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必须遵循民间美术地域性、语境化的特征,只有对大众传媒时代大众文化存在优势的合理利用,才能为福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
[1]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道一.中国民艺的现状与未来[J].美术观察,1997.
[3]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陈定家.现代传媒对文学艺术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0.
J528
A
1673-1999(2012)02-0147-02
田丹(1977-),女,硕士,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艺术系讲师。
201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