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鑫琳
多丽丝·莱辛的生态文学思想内涵
——短篇小说《黄金之城埃尔多拉多》《蚁丘》分析
聂鑫琳
从征服、统治自然的批判,工业与科技批判,欲望批判三个方面对多丽丝·莱辛的两个短篇故事进行了解读,揭示出蕴含在她作品中的生态文学内涵,认为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和睦相处,才能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
多丽丝·莱辛;《黄金之城埃尔多拉多》;《蚁丘》;生态文学思想
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在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她在非洲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1949年,第二次婚姻失败后,她回到英国定居,并于同年出版了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描写了种族歧视在非洲给白人和黑人带来的悲剧。在创作了大量小说以外,莱辛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等,主要作品包括《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等。她的作品以表现女性心理见长,自20世纪70年代起,莱辛常常借助心理学和病理学的手段,发掘小说主人公尤其是知识女性的人生跋涉和心路历程。莱辛也是个爱猫成痴的作家,猫完全融入她的生命,伴随着她历经了生活的风风雨雨。
《黄金之城埃尔多拉多》和《蚁丘》选自多丽丝·莱辛的短篇故事集《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这部短片故事集描写的是关于几十年前南部非洲的生活的节奏与情感,全面生动地描绘了那儿的生活。每一篇故事都涉及疏林草原生活的一个不同的方面。
王诺把生态文学思想的内涵归结为:(1)征服、统治自然的批判。(2)工业与科技批判。(3)欲望批判。(4)生态责任。(5)生态整体观。(6)重返与自然的和谐[1]。本文主要从前三点分析多丽丝·莱辛的生态文学思想。
(一)征服、统治自然的批判
梭罗在日记里质问道:“非得把河滨的樱草花移植到山坡上吗?‘此地’即它萌芽生长之处;‘此刻’即它姹嫣怒放之时辰。设若阳光、雨露降临‘此地’,催促它绽放成长,我们应否簪越此地攀折它?可否因为私心而将它移植至暖房去呢? ”[2]105华兹华斯在《泉水》里指出,“对于大自然”,千万不要“做无谓的争斗”。在《劝诫》一书里又告诫人们:不要“从大自然的书上把这珍贵之页撕下”,不要为了自己的贪欲去亵渎大自然,因为“凡现在使你着迷的一切,/从你插手的日子起就消失”![3]114,255这都告诉我们, 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不能为了一己的贪欲而去征服和统治自然。
《黄金之城埃尔多拉多》中的亚力克却无视这样的警告,他以征服自然为荣,以征服自然取乐。亚力克从一个破了产的人的手里买了一个破农场,每年,他都开垦出新的田地。他刚来的时候,这儿基本上是灌木丛,只有几块垦地。他们的房子就嵌在树丛中。现在,从房子里出来,可以看到宅地三面都是碧绿的玉米。可专家们告诫过他,“这种耕作方式不好。最好是小块的田地,有树木挡风;周围最好种上一圈草,这样草根就会抓住那宝贵的土壤,不让暴风雨带来的洪水把它冲走。”[4]372可亚力克不顾专家的忠告,公然与自然作对,他的本能是追求空间,因此没用多久,农场上一半的土地都被清理了出来,犁铧笔直地从这边疆界划到那一边,亚力克从中获得很大的快意。可是,征服自然的后果是可怕的。卡森指出:“我们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我们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我们只是巨大的宇宙中的一小部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在今天尤为关键,就是因为现代人已经具备了能够彻底改变和完全摧毁自然的、决定着整个星球之命运的能力。”人类能力的急剧膨胀,“是我们的不幸,而且很可能是我们的悲剧。因为这种巨大的能力不仅是没有受到理性和智慧的约束,而且还以不负责任为其标志。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是埋葬自己”[5]407“当雨水夹着土壤从沟渠里哗哗流走;当城里来的专家们告诉亚力克他这是在糟蹋自己的农场;当到了季末,尽管他们不断地提高耕地面积,产量却没有什么增长,这就很让人不安了。 ”[4]373但是,亚力克面对专家和账簿上的证据,固执地板着脸,砍伐更多的树,开垦新天地,裸露新土壤。“亚力克派了一波又一波的工人到树林里去,整个旱季,广阔清新的原野里一直回响着斧子沉闷的咚咚声,树木一株接一株轰然倒地,枝残叶落,一地狼藉。总是有新田出现。”[4]373但事实是,尽管他自己从来不肯承认,“他的确很无聊。他原有的谋生方式已经达到了极限。”[4]374“他想到农场,直犯愁。”[4]374可是等他振作起来后,“他又砍了一小片树林。那些树砍掉以后,小山脊一直到山脚边的土地都裸露了出来。”[4]375
苏联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以惊心动魄的笔调通过鱼王对偷猎者疯狂的报复告诫人类:人与自然万物“是系在同一根死亡的缆绳上的”。人类如果继续这样永无休止地征服下去,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与万物同归于尽!阿斯塔耶夫强调,对待自然,人类决不能只索取而不付出。“到何年何月我们才学会不仅仅向大自然索取——索取千百万吨、千百万立方米和千百万千瓦的资源,同时也学会给予大自然些什么呢?到何年何月我们才会像操持有方的当家人那样,管好自己的家业呢?”[6]381利奥波德指出:“我们蹂躏土地,是因为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属于我们的物品,当我们把他看成是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可能就会带着热爱和尊敬来使用它。”[7]6可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整体,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正如著名的“绿色的和平哲学”所宣称的那样:“人类并非这一星球的中心。生态学告诉我们,整个地球也是我们人体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像尊重自己一样,加以尊重。”[8]532
(二)工业与科技批判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同时出现的自然资源遭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更加突出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王诺论述道:“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范围内适度地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在很多情况下,却表现为干扰自然的进程、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美和生态平衡、透支甚至耗尽自然资源。 ”[1]177
在《蚁丘》中,莱辛对工业和科技的批判显而易见。“这里天低云厚,不再湛蓝,被大山幽闭的深谷中正冒出且已冒了多年的浓烟染成土黄色。天空倾斜着热、岩石辐射着热、树木抖落着热,酷热聚集在这里,永不消散。”[4]439浓烟是工业化的象征,在浓烟的影响下,天空变了颜色,气候发生着改变。自然的美在消散;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天庭不再是万众仰望的上帝居所,而不过是由物质构成的广漠的空间;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银河系中一颗小小的行星;大地不再是上帝的血肉之躯,而不过是可供工农业生产开发利用的资源。可是这并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丛林里的探矿者所到之处,遍地坑洞、沟槽,或是浅洞,甚至深井。”[4]440并且破坏者是一波又一波,“突然之间山谷又充满了喧嚣、忙乱,以及数百号人,麦金托什先生买下了这里的黄金开采权。”[4]440他们的眼里只有利润,没有自然,“他们在四面环山的空谷中央铲土,于是没多久就刨出一个更深的凹陷。”[4]441工业将整个人类带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带入了灾难的深渊。不但自然环境遭到了工业生产的破坏,人们的灵魂似乎也被机器大生产改造成为了机械式的,缺乏活力的空壳。汤米·克拉克是三个月大时来到矿上的,“耳朵里听的都是噪音。多年来每日每夜都是如此,他已不觉得是噪音,而认为是另一种安静。 ”[4]444但他三岁那年,有一天机器坏了。“那种寂静太可怕、太空虚,弄得他对着母亲尖叫起来:“停了,停了。”接着他哭起来,全身发抖,缩在一个角落里,直到锵锵生有重新响起。 ”[4]444-445他的生活在矿上的父母也与众不同,“他们总是那样,彬彬有礼,少言寡语。直说:就这么回事;或者,你问得太多;或者,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4]445以至于他的儿子认为“这是一种假安静,比真安静糟糕多了”[4]445。现代工业社会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事物的原生态,正如同曼德所说的:“自然环境大多已为人工环境取代。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诸多角度来看,我们所体验和理解的世界都已经被人类加工处理过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再也称不上是直接或者本源的了,而是间接的。”[9]207工业和科学技术在增进人类福利的同时,还打破了原有的自然规律,造成了生态的失衡,并且束缚和扭曲了人的心灵,摧残了人性,破坏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和谐关系。
多丽丝·莱辛在这里以十分形象并饱含深情的笔触向我们描写了人类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所进行的“工业化”对地球、自然与生命所带来的极为严重的灾难!这种“工业化”的步伐已经到了不得不被遏制的时候了,而与之相伴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也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
(三)欲望批判
欲望,曾经是多少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满怀热情高唱颂歌的东西。因为,欲望被当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世界发生沧桑巨变。但是,在生态文学家的眼里,欲望如果不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人类将得到与地球一起毁灭的灾难。汤因比曾感叹道:“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美的,但是我认为,在允许贪婪肆虐的社会里,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制的贪婪将导致自灭。 ”[10]57
《黄金之城埃尔多拉多》中的亚力克意识到他的农场没有新的土地可以开垦了,就决定换一种方式来满足他的物质欲望。“要成功,就得再进行一次调查,就得换一种方式。”[4]374在碰到一个游荡的探矿者之后,他终于明白了以后的生活方向——寻找金矿。他买了淘金盘,订购了书籍,邮购来了地质地图。他虽然有一半的心思放在农活上,“但他的热情全到了寻金这件事儿上。 ”[4]384慢慢地,他妻子认为“他简直是精神失常了”[4]386,他老是冲进家又冲出去,手里捧着碎石块,说些马上要发财了的话。后来,又碰到一个怪老头告诉他,Y状树枝在他手里有魔力。后来亚力克也制作了他自认为有魔力的占卜杖,并且占卜杖“成了他的另一个器官,与他形影不离”[4]393。他农场的办公室也成了一个与金矿相关事务的博物馆。终于有一天,他得意洋洋地回家了,背回很多他自认为含有金子的石块,随后花大价钱把他们送到局里检测,在焦急地等待到否定的检测结果后,“亚力克轻轻地捏着那纸的一角,身子僵直地坐着,眼神阴沉而茫然。”[4]411“他整个人似乎都缩小了,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嘴唇发青。”[4]411后来亚力克的行为更加疯狂,以至于他的儿子保罗说“父亲疯了,他是一点理智都不剩了”[4]413。他也不再关注他的农场。人在欲望面前变成了一架非理性的机器,他开足了马力不断地攫取,而带来的后果就是——“人变得空虚并被异化了”[11]2。
亚力克的欲望来自于对财富的渴望,但是爱因斯坦说过:“我绝对深信,世界上的财富绝对不能帮助人类进步,即使它是掌握在那些对这视野最热忱的人得手里也是如此。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的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金钱只能唤起自私自利之心,并且不可抗拒地会招致种种弊端。有谁能想象摩西、耶稣或者甘地挎着卡内基的钱包呢? ”[12]37
多丽丝·莱辛的语言初看平实无华,有时似乎还有些逻辑跳跃,细究则充满深意,文思缜密。她的故事饱含着对这块大陆、这里的人民的深情。在她的笔下,非洲的小丘、草原、农场、金矿跃然纸上,居住在非洲的人们的喜怒哀乐历历在目。“我觉得”,多丽丝·莱辛写道,“非洲赠予作家们——无论他们是黑人还是白人——最大的礼物,就是这块大陆本身就像发过的烧热,永远隐伏在血液里;或像一处旧伤,天气一变便疼从骨起……非洲让你知道,人不过是一种渺小的生物,和其它生物一起,居住在这无垠的大地上。 ”[4]513可见,多丽丝·莱辛是一个敢于担当生态责任的作家。本文揭示蕴含在她的作品中的生态文学内涵,旨在使人们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和睦相处,才能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7.
[2]陈长房.梭罗与中国[M].台北:三民书局,1991:105.
[3]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黄杲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14,255.
[4]多丽丝·莱辛.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M].陈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Linda Lear.Rachel Carson:Witness for Nature[M].New York:Henry Holt&Company,1997:407.
[6]维.阿斯塔菲耶夫.鱼王[M].夏仲翼,张介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381.
[7]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6.
[8]冯护祥.人、自然与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532.
[9]Jerry Mander.The Walling of Awareness[A].1978,in Lorraine Anderson,Scott Slovic and John P.O’Grady,eds.,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A Reader on Nature and Culture[C].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1999:207.
[10]汤因比,池田大佐.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57.
[11]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12]爱因斯坦文集[M].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7.
I106.4
A
1673-1999(2012)02-0117-03
聂鑫琳(1981-),女,河南长垣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外语系讲师。
2011-11-09
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2011年度调研课题(SKL-2011-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