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分析

2012-08-15 00:49聂靖人
关键词:动因理性农民工

聂靖人

当代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分析

聂靖人

农民外出就业是当代十分显著的社会现象,这虽为农民带来了经济收入,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等等,从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农民外出就业现象。

农民外出就业动因 生存理性 经济理性

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看,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外出打工者。农民为什么会选择这种生存方式?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以不同的理论对这种社会现象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作了解释。笔者拟结合两种理论来解释这种行为动因,且认为其动因偏向于生存理性。

一、研究综述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农民外出就业现象及其行为动机特别关注,并对其行为动因有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这两种理论解释,即斯科特-波普金争论。前者认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活动以家庭单位为主,为了整个家庭能够生存下去,其行为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规避厉害,选择退而求其次的方式;而后者则认为,传统社会中的农民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企业主没有区别,其行为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传统与现代交织,计划与市场并存,单纯运用生存理性或经济理性来解释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现象都不适合。当代社会学者结合中国当代社会背景,对当代农民行为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偏向于经济理性的解释。郑杭生对中国当下社会变迁中的农民行为的解释更偏向于经济理性。他提出,解释农民行为的理论应该建立在不同的假设之上,在生存理性理论解释下的农民,应该是传统社会中的农民,而在经济理性理论解释下的农民,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产业农民。这两种理论对当代中国农民的行为解释都有偏差,认为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变迁的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交织发展的社会,城乡二元格局逐步向城乡一体化结构发展的社会,计划与市场结合,传统与现代交织,要解释当代农民的行为,就不能单纯地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这是因为,社会环境已发生深刻的变化,研究假设也已发生了变化。于是,他从宏观的视角来解释当代中国农民的行为。在他看来,社会形态分为两个极端——传统社会形态和高度市场化形态,而中国当代社会则介于两者之间,其行为偏向的程度是多少呢?郑杭生认为其行为偏向于经济理性多一些。因为在农民的行为中,只是用于实物形态中的自己消费部分的行为动因是生存理性,“农户看重的是家庭农业的保障意义。”[1]而用于交易的农业活动和外出寻求职业的动因则更倾向于经济理性,所以,解释农民行为要用两种理论分别对待,且解释的程度要根据农民的活动在两种社会形态中所占的比例。

其二,偏向于生存理性的解释。黄宗智对农民的行为解释更倾向于生存理论。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形态有别于西方国家,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不会很快消亡,其还会以不同的方式延续下去,中国的大部分农民以及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不可能像西方社会中的企业主、产业工人一样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行为动机用经济理性解释是不适合的。他对当代农民外出现象的解释,虽然也是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认为农民外出现象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但是,他又从家庭经济单位的视角、农民工的职业、农民工的就业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民外出就业更多的体现了农民生存理性的动机。

文军在对农民外出行为进行分析时认为,在中国当代的社会转型中,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变,农民的行为选择也逐步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农民外出行为的动机可分为三个层次: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生存理性是最基础的理性,只有在生存理性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产生和做出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选择。”[2]

二、农民外出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政府把城市和农村分开发展,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通过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剪刀差的经济格局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但城市又不能提供多余的职业来满足进城的农民,这样就形成了城乡二元格局。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籍制度的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居民具有不同的就业机会、不同的福利、不同的身份,等等。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有了差距,再加上之后农村施行的集体经济,农民只能束缚在土地上,副业的取消,人多地少,使得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劳动力的边际效应很低,农民行为受生存理性影响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之间差距在1978-1983年这段时间有所缩小。后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由于消费品升级和社会资源重新积聚所带来的城乡断裂,”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比较低下,城乡差距又逐步扩大。此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农村人口的流动逐步放松,于是,大批的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大量的农民外出,其行为是符合生存理性还是经济理性呢,笔者认为,其行为应该是两种理性兼具,且生存理性多一些。这是因为,尽管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缓解由于城乡二元格局带来的城乡差别,但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的差距很大,并且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与城市产业工人存在着严重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社会对农民工的地位存有很大的偏见。

(二)农村家庭经济结构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加上传统社会的社会化程度低,人们是生存途径是有限的,农民为了整个家庭的生计,其行为往往遵循生存理性,家庭结构以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为主。中国的家庭经济结构主要是“农业+副业”的形式,而在家庭生产中,主要劳力干农业,辅助劳力干副业,这样就能更好地维持家庭生计,这在费孝通《江村经济》对开弦弓村的描述的情况。相比较而言,“在西欧,原始工业化导致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进而促进青年人更早和更普遍地结婚,并离开农村的扩大家庭而在城镇建立新的核心家庭户。”[3]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并不普遍。实际情况是,“农业+副业”的经济结构以变相的方式出现,即在农业经济效益较低的情况下,外出打工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而农业则主要以留守老人为主。而且,为了节省开销,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便把抚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家中的老人,这就是农村大量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留守儿童人数达5800万[4]。

(三)农民工的职业

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他们在城市的主要职业种类是制造业、建筑业和个体户。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其经济收入肯定比干农业的收入多,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经济理性的选择,但是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都低于劳动力市场的平均水平。同工不同酬、讨薪难、就业不稳定等现象还大量存在,从这一方面来看,农民的外出行为则又是符合生存理性的。而那些从事服务业的个体户,从形式上,他们属于企业主,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他们的劳动时间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劳动时间,其劳动力效益也低于劳动力市场的平均水平。从劳动成员看,“城镇中的个体户本质上其实更像个家庭农场。”[3]

三、总结

农民外出就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社会学家大多综合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来解释这种社会现象。从宏观社会结构看,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加上中国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与城市在收入、生活、工作机会等方面有很大差距,农民选择外出的行为有理性选择的成分,但是从家庭经济结和微观的个人行为动机来看,农民的外出行为既是传统家庭经济结构在当代社会中的延续,也是为了整个家庭生存的个人生存理性的选择。

[1]郑杭生,吴力子.“农民”理论与政策体系急需重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

[2]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6).

[3]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1(5).

[4]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近3成家长外出务工5年以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06/c_ 12632060.htm.

D422.7

A

1673-1999(2012)02-0064-02

聂靖人(1982-),男,西北大学(陕西西安 710127)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1-11-08

猜你喜欢
动因理性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