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2-08-15 00:53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政治

柏 杨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重庆 400065)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将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视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统筹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各地各高校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广泛的实践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1]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不足,建设效果不佳,需要分析原因,为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奠定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思想认识、领导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效果依然欠佳。

(一)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主体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者不重视辅导员队伍建,在政策保障、考核监督、经费投入、人员编制、支撑体系和工作指导等方面投入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和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宝贵经验,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辅导员自身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有的辅导员从业心态不端,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发展定位不准,自我改变意识不强,拼搏进取动力不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目的不明确,思想认识不够深刻,是束缚和抑制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根源性问题。思想上固步自封,观念上保守落后,将导致行动上迟缓,建设上乏力,这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难以激励辅导员潜心育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领导管理不够科学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组织环境和制度机制未能很好的满足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需要,不能很好的推动和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具体表现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组织机构、行业协会不够健全,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模式不够合理以及工作职责界限较为模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组织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组织归属感和凝聚力不强;有的省市和高校未能紧跟时代变化的现实背景,结合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修订、完善和制定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相适应的制度。特别是传统科层式的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往往是身兼数职,包揽天下,成为事务工作的奴隶和学生工作的多面手,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开展工作,发展自己,严重束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方法措施不够先进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选拔配备不科学、专业化培训程度不高、职业化发展不畅和科学化评价不实等现状,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效果。从党和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及其理论研究成果分析,目前还没有形成辅导员队伍选拔、培训、发展和评价的科学理论。在缺少理论指导的情况下,不少省市和高校虽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是往往是自成体系,缺少科学论断,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指导不够。因此,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破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

(四)自身建设效果不佳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人员配备不足。配备一支数量充足的辅导员队伍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虽然最近几年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人数逐渐增多,规模明显扩大,但难以在数量上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一方面,高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不少高校不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师生比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辅导员工作的期望和大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张,工作难度不断增大,部分高校辅导员还兼任了其它工作任务。辅导员超负荷的工作,难以保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同时使辅导员缺少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工作反思、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不利于辅导员自身全面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太合理。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内在的要素结构。结构决定功能。一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依然薄弱,对于何种结构才是辅导员队伍的最优组合还没有科学的定论。另一方面,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结构层次多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比例太低,不利于专业化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年龄结构偏低,低龄化现象突出,老中青结构失衡,不利于整个队伍工作的传帮带,缺少工作经验的积淀和传承;职称职务结构层次整体偏低,社会认同度不高,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晋升空间狭小,缺少应有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势必影响其队伍整体功能发挥,难免降低辅导员队伍的社会认同。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不够过硬。通过多年的建设,目前绝大多数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身心素质健全,但专业素质不够过硬。一方面,从学历层次上讲,虽然纵向比较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有所提升,但与专业教师和国外学生事务管理者横向比较差距明显。有学者指出:“事务管理、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思想困惑的分析和疑难问题的解答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的支撑。”[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相应的专业理论予以指导,由于缺少相应学科专业支撑,目前较大部分辅导员是非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人员,缺少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化程度不高,育人效果欠佳。目前,较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较弱,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直接影响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另一方面,由于不少高校在辅导员业内发展机制不健全,不少优秀的辅导员人才流失现象依然严重,队伍的整体素质始终不高。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需要辅导员队伍建设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从数量补充向质量提升转换,因此辅导员自身专业素质是否过硬,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成效。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性与现实性问题交织,结构性与体制性矛盾交融,理论支撑与实践需求脱节等。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性与现实性问题交织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性问题阻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1978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恢复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制度,辅导员队伍得以重建。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人才短缺、“文化大革命”政治阴影笼罩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滞后,高校辅导员队伍在“营养不良”的环境中重生,难以健康成长。一直以来,党和国家虽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但受我国经济、政治和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以及人们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对策措施等方面还不很好的满足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这导致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工作职责泛化、社会地位不高、队伍的稳定性差等历史性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性的遗留问题,为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增添了阻力、施加了压力,阻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在当前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中,高校辅导员队伍教育对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多样化需求迫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内容由单一转向多元,工作方式由粗放转为精细,工作方法由经验转为科学;同时党和国家对辅导员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这些都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规模的扩大,队伍人数的增加,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工作经验较为欠缺。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养、发展、管理、支撑和评价等问题日益突出。有效破解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难以满足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难题,需要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样的道理,现实性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成历史性问题,如果及时不处理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必将对未来辅导员队伍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结构性与体制性矛盾交融

队伍,是指有组织的社会集体。在现代社会组织里,对组织的系统性、协作性要求愈来愈高,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组织功能必须优化队伍结构。历史和现实的种种问题,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在年轻化面纱的掩盖下,潜藏着专业结构参差不齐、学渊结构近亲繁殖、职称职务等级不高、核心领军人物匮乏等突出问题,削弱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制约着辅导员队伍整体功能的发挥。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离不开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科学与否直接影响队伍的结构和功能。高校辅导员传统的科层管理体制有助于高校党委对大学生从上而下的管理,但无形之中却增加了管理的中间环节和传递信息的耗散,导致了工作冗杂。校院两级管理模式难免增加辅导员队伍的工作任务和负担,不可避免地产生工作职责界限模糊的现实问题,严重阻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因此,优化队伍结构、改革体制机制,是实施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归宿。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支撑与实践需求脱节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方针。辅导员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和综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专门化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与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相比,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关于辅导员的角色地位、工作职责、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还没有系统深入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还仅仅停留在解读和执行党和国政策的层面,缺少必要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没有设置专门的辅导员支撑学科,现有辅导员队伍中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辅导员比例较低,不少高校在选拔配备辅导员时还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纳入进人的考核指标体系,有的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同时,由于辅导员的职后继续教育培训还不太健全,辅导员后续理论提升乏力。缺少必要的专业理论支撑和指导,不少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难以很好运用科学的方法、措施有效开展教育、辅导等实践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责泛化、任务繁重,加之学术、科研水平本身不高,高校辅导员纵有丰富的实践感性认识,也难以在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等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目前在核心期刊及其以上发表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有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文章的数量有限,为数不多的专著更多的是关于辅导员的工作总结和经验介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支撑与实践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制约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

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不足,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3]同时,李长春、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并发表有关重要讲话。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五周年大会上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不懈地做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培养培训,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4]因此,需要广大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继续系统深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破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02.

[2]王习胜.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的成就与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2(1):33.

[3]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B/OL].[2005-01-17].人民网.

[4]周济.提高认识科学定位扎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再上新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4-5.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