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樱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0%,儿科疾病占所有疾病就诊人数的20%,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12.9%,其中新生儿是24.4%[1]。儿童用药市场存在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少,不能满足儿童患者需求。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中,儿童通常不作为观察对象,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缺少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资料。
1.儿童安全用药的特点: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都不完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解毒功能也较差,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成人都有显著差异,所以用药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1)儿童是迅速生长发育中的群体,儿童生理解剖与成人不同,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药物反应性亦有差异。同时一些在成人少见的不良反应也可能在儿童身上出现,甚至是严重的不良反应。
(2)早产儿、新生儿时期由于某些生理物质缺乏,对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成年人高。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肝药物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功能不全,可使某些药物的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易引起蓄积。
(3)儿童个体差异大,对药物的反应各有不同,就同一个体而言,完全相同的给药方案,也可能随患儿发育的情况使药物作用发生变化。
2.门诊药房调配儿科处方经常出现的问题
(1)儿童及家属的不合理用药。在处方药物拿到手后,由于没有采用正确的时间和方法,服用药物导致药物没有达到一定的疗效[2]。
(2)领药与保管过程中常发生的问题。药房人员发放药物出现错误。收药人员和医嘱执行护士核对有误。药品保管护士不按要求存放,如未按药品要求冷藏、避光,或是药品存放过多,未及时清理造成药品过期,以及清点、核对不符合要求等。
(3)药物配置过程中的问题:
药品外包装相似造成药品混淆。有的药物读音相似,有的药物在字数上差别不大。如:他巴唑与地巴唑;消炎痛与消心痛等,这样很容易发生调配差错。药品的包装颜色、样式差别不大,同一家生产厂家的药物都非常相似,包括包装的颜色、包装大小等。在药品的摆放过程当中容易出现错误。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溶解药物的液体量计算有误,造成患儿用量有误。溶解药物的液体与要求的液体不一致,造成药品效价改变[3]。
3.配发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详细告知药物的使用方法:①正确服用不同剂型药品。在对不同类型的药物有不同的使用方法,要详细告知儿童家属。冲剂要加开水溶解后冲服。胶囊有软、硬及肠衣胶囊,均应整粒服用。片剂有薄膜片、普通片可嚼碎或溶化后服。肠衣片不可嚼碎或溶化后服。控释片、缓释片、多层片必须整片吞服,否则破坏结构,影响疗效。泡腾片、咀嚼片用水溶解或嚼碎后服,以增加吸收面积,见效快。②服药时间。儿科服药时间一般按早、中、晚餐时间,分早、中、晚三次服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将用药的时间告知家属。空腹服药要在餐前1小时服用。餐前或餐后服用的药物要在餐前、餐后半小时。睡前服应在睡前半小时服用。中药溶剂或成药一般选择早、晚空腹服用。③不同类型的药物使用。Ⅰ合理使用抗生素。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常用抗感染药物是抗生素类或磺胺类药物,即所谓的"消炎药"。但需要指出的是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使微生态紊乱,甚至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部分抗生素还可能引起肝肾损害,影响血液系统,因此,选用抗生素一定要严格按照适应症。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病种、病情和一般情况慎重选用,不能随便滥用,合并使用的药物不宜过多,不必要者尽量不用。如头孢类药物要在使用前,皮试确定是否过敏等。Ⅱ抗菌药物类。抗菌药物类是指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方面。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要具有明确的定义范围,如感染性腹泻,不都是细菌感染。Ⅲ营养及保健药。在儿科营养及保健药使用过程当中要告知家属并不是营养及保健药就是对儿童有益处的。过度的使用会造成中毒现象。如维生素过度使用,易引起中毒,或无效治疗[4]。
(2)加强门诊药房调配儿科处方的管理力度。严格查对制度,及时准确的执行医嘱强化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用药。用药前后应了解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并向家长交代药物的注意事项。加强药品知识的培训。对于常用、特殊药品进行培训,必须达到熟练掌握。对于重点药物(如氨茶碱)的换算进行重点质控。建立常用药品学习本:详细查看每种药品的说明书并及时把说明书保留学习,在临床应用中得到的经验,及时登录在本中,以便及时查阅。
1 郭喜寅,任志文.浅谈门诊药房合理配发儿科用药应注意的问题[J].包头医学,2009,33(04)::227 -228.
2 李洪影,季方茹,潘洪秀,等.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应用于门诊药房[J].中国病案,2010,11(08):45 -46.
3 石婷.浅谈门诊药师在儿科处方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09,38(10):949.
4 李冬梅.门诊药房配发儿科药品的注意事项[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