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村落理想居住模式的理论根据*

2012-08-15 00:43刘存有
外语与翻译 2012年3期
关键词:楼群土楼理想

刘存有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福建 厦门361021)

俞孔坚教授在《理想景观探源》一书中提到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居住模式——昆仑山模式,陶渊明模式,这些模式把人们心目中的期待的模式加以概括,既然是心目中的,就包含了很多预期,很有理想的成分,甚至在现实中很难以实现,这就好像一种艺术形式的探讨,需要人们永远去追寻,去实现,在这过程中,达到主观和客观的最佳协调。然而,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和俞教授描述的模式极为相似,这种巧合让我们感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巧妙结合,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人间仙境。下面我们把客家土楼的某些村落和俞教授描述的模式先作一比较。

一、昆仑山模式

“昆仑山模式:‘古神话中,还是在道教传说中,昆仑山都被中国人作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山仙境加以描绘,并不断加工提炼,终于使它成为一个能满足人的一切欲望,甚至可以使人不死的理想境域。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山模式的几大特征:

①空间隔离:高万仞,为洪涛万丈所租,非羽仙不可至。

②围护与屏蔽:增城九重,帝宫仙阙均在阊阖之中,四水浸绕其间,四周奇木匝护。

③门户与豁口:城为重门所护,门又有神兽守卫,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

④资源特征:有不死之水,不死之树,不死之药和各种珍禽异兽”。

我们来对照一下初溪土楼群的分布模式:

该村位于县内南部的下洋镇,距县城47公里。初溪土楼群位于海拔400米——500米的山坡上,根据地势情况,土楼形式有很多不同的面貌,方圆、高矮、大小的土楼在这里尽显神态,各土楼的朝向虽有所不同,但整体朝向还是坐北朝南,土楼背靠海拔1200米的高山,高山之后还是高山,该村东西向长约500米,南北向长约300米。两条山涧分别自东向西、自北而北南流入村内,汇合后注入小溪。汇入的小溪位于谷底,溪中遍布河卵石,且水草丰茂,水流或急或缓,据测水面与土楼前面的地面落差达20多米。该村北面山势陡峭,南面山势较为平缓。群山环抱,云蒸霞蔚,山上古树参天,土楼群整体坐南朝北,土楼群后边两边山上皆为梯田,有千亩之多,一直延伸到山顶。这梯田在梯田与未开发的深林间形成很美的分界线,从早晨或傍晚,小村落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更显得神秘而充满魅力。

这是典型的“仙境”。“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受神仙道家思想影响,在下届的人类自然就把神所居住的环境作为人类的向往之所,于是像‘蓬莱、方丈、瀛洲’和‘昆仑瑶池’等传说中的仙境自然就成为人们模拟的对象,这也形成中国风景园林的一大造园要素,和西方园林中‘伊甸园’的理想模式是不谋而合的。”上述昆仑模式及土楼居住模式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思想催生的结果

二、土楼的陶渊明模式

想起陶渊明,就想起了世外桃源。在世外桃源中,不同的山水、不同的植物、甚至不同石头都具有不同的品质,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万物有灵”的思想。世外桃源是很多读书人向往的,又何止是读书人呢?谁不愿有个无拘无束,山清水秀的地方?那么,陶渊明式世外桃源又是怎样的呢?俞孔坚教授作了如下的描述:

“缘溪行,夹岸桃花,水尽出山,其中一洞穴仿佛若有光,入洞蛇行,先窄后宽,豁然开朗,其中阡陌纵横,别一世界,等再回访时,却再也无处可行了,这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山间盆地景观模式。一条长长的溪口长廊,一个仅容一人蛇形的豁口和一个豁然开朗的洞天,这一“走廊+豁口+盆地”的世外桃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寻访、所追求,获得最广泛的共鸣。

我们来对照一下洪坑土楼群与南溪土楼群的风貌。从洪坑旅游文化村门口进去,是一条近似长廊的既傍山又依谷底小河的水泥路,路不大,约可同时过两部车,从村口进两百米左右即为天后宫,天后宫里供奉的是天后圣母,保佑着一村村民。其实,在中国很多村落,村口处均有庙宇,甚至土地庙,反应中国老百姓祈福消灾的思想。过天后宫眼前顿时一片开阔、平缓。整个地形东、西、北三面群山如屏,这里是土楼密集之地,方圆土楼密密麻麻地分布于洪坑溪两岸。洪坑村在选址布局方面的用心良苦,不但反映在建筑物本身,还反映在建筑之外的景观上,在振成楼的左边是百年老树,树旁一条小溪若隐若现地流淌着,右边为一池塘,里面净水上有荷叶水草,门坪从左到右的地带上,茂林修竹掩映着土楼,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完美结合,再如奎聚楼,后依坚实大山,门前开阔之地上种植油菜、包谷等农作物,越过开阔地,则为洪坑溪,这是典型的乡村美景,油菜花开时,从远处望去,奎聚楼就像美妇人,风姿绰约、楚楚动人。从这里继续往前,开阔、平缓之地逐渐变少,地形变得狭小,整个地形状况有点象葫芦。俞孔坚教授曾以“葫芦中的无限天地”为题,指出中国园林的基本结构乃是葫芦。反映出中国人对理想居住形式的追求。

从上面的对照,我们知道:客家土楼的地理格局与村落选址建造首先考虑了自然的因素。中国哲学的两个流派儒家和道家都把怎样使自己的生命和宇宙融为一体作为最重要的问题加以研究。道家从静入,认为凡物皆有其自然本性,“顺其自然”就达到了极乐世界;儒家从动入,强调自然界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孔子所说“生生之谓易”即强调生活就是宇宙,宇宙就是生活,领略了大自然的妙处,也领略了生命的意义。从审美的角度,与自然相结合的思想创造了优美的文学传统,也塑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形态上,表现为住宅与庭院的结合,在屋宇选址时,多喜欢与山水木林接近,所谓“居山涧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

自古君子选择一个安静悠闲、云蒸霞蔚之福地来寄托情感,希望建造“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环境,即使身居高院,也希望通过看书,看画来达到“不下堂筵而坐穷丘壑”的渴慕山泉的心理,很显然,昆仑山模式和陶渊明模式能够唤起君子无尽的思考和向往,他是士大夫发现的共同心理模式。从客家人的不断迁徙历史我们知道,这些受过中华文化的浸染,以“仕族衣冠之人”为主体的客家移民在寻找新的生存的地方,建设家园的时候留下了极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从中原到山居,居住地改变了,但心中对理想的追求没有改变,我想起杜甫的一句诗“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用在永定土楼同样恰切,同样能够客家人网络天地,饮吸山川的空间意识和胸怀。

其次,以生存经验依托,选择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居住环境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因为地形会影响气候及生态环境,不管是昆仑山模式,还是陶渊明模式的土楼,其地理环境的大环境其实就是“穴”居环境,(三面及四周山峦环绕,地势北高南低,形成的内敛盆地或台地,甚至人工经营的地形,被称为“穴”的典型模式),王其亨先生在《风水理论研究》一书中这样写道:“这种地形可以“‘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论谓:‘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成,风水自成’;注云:‘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实际阐明地形,小气候、生态和自然景观的依从关系”。从局部看土楼多建于依山面水的地方,河流往往是文明的摇篮,山上的深林又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四面环山的穴”居环境,容易设险防御。在中国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间的矛盾,统治阶级与一般贫民的矛盾、有钱人与穷人的矛盾等等,错综复杂,有时无法解决,只能通过军事力量才可以解决,因此,由于战乱频繁,在中国各地的很多山上都建有山寨城、山城,乡村中建设村寨、乡村土围子,因此有人说中国的建筑工程就是军事防御工程,而三面及四周山峦环绕的“穴”居环境,在防御上显示出优势,作为移民的客家人,受到的磨难和艰辛肯定比原住民多得多,因此,安全合理的选址解决了现实和心理的问题。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客家人理想居住模式是有理论根据的,那就是崇尚自然和适宜生存。

[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俞孔坚.理想景观探讨[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

[3]赵良.景观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梁思成,林徽音.平郊建筑杂录[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4).

猜你喜欢
楼群土楼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山中古楼群
你是我的理想型
高处
感恩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
走近永定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