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启斌
(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冉启斌
(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汉语国际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就作为一项长期文化战略基础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提出如下观点:汉语国际教育不能单纯以传播古代中华传统文明为责任;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应该下大力气打造多层面、多维度的汉语需求局面;汉语国际教育必须以先进的现代文明作为深层基础和支撑。本文认为,先进的现代文明,即前沿的科技和领先的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坚强基石和根本动力。只有在先进的现代文明的保障下才能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第二次转变,最终为世界文明的长足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汉语国际教育根本动力先进的现代文明
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手段,也必将为世界文化的多元交融和共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挂牌以来,至2009年底已在全球建立272所孔子学院及282个孔子课堂(许琳2010);到2010年10月已建立322家孔子学院和369所孔子课堂;至2012年8月已在全球建立389所孔子学院,520个孔子课堂。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得到批准并逐步扩大招生;大规模的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师资培训在国内外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研究生开始招生并提供全额奖学金,这些成绩表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蒸蒸日上,也表明有关部门作出了巨大而富于成效的努力。
在喜人的形势下我们应当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文化战略基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令人鼓舞的形势下应该作更长远更深入的思考。反观英语等其他语言在近代以来成为世界强势语言的历程和情况,可以深化我们的认识,给予我们启示。
近代以来英语等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伴随着殖民主义进行的。除去这一特定的历史因素,这些语言得以扩张的背后是英美等国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的应用技术,即语言扩张的背后基础是先进优秀的现代文明。这一点非常清楚,但在认识上却很重要。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有以下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1.语言崛起不能仅以传播古代文明为基础。
语言崛起依靠的是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的应用技术,不能简单寄希望于该语言承载的在历史上创造的古代文明。英语等语言的扩张依靠的正是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而不仅仅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反观汉语国际教育,目前偏重的仍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介绍、传播和输出。孔子、京剧、功夫、中医等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海外汉语教师很清楚,目前的中华文化课程基本上仅仅局限于制作几个中国结,唱上两段京剧,或者练几笔书法,摆几个太极拳的架势,等等。这实际上是寄希望于一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及中华古代文化表层的兴趣甚至好奇。由于对汉语、汉字乃至中华古代文化不了解,英语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as difficult as Chinese(像汉语一样难)。换言之,目前我们的文化传播定位还停留在西方国家对远东陌生异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上。要真正以汉语国际教育为桥梁和平台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的,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扭转。
2.语言崛起应打造包含经济因素在内的多层面、多维度的需求格局。
不可否认,语言的崛起应该包含经济因素在内的多层面、多维度的需求。200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会议指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汉语热’持续升温”。但应当看到,造成这种需求局面目前主要依靠的是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些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已经上升到第三位,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张国祚2009)。经济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贸易往来,这当然需要语言的沟通,会扩大汉语的需求。但经济上促成的汉语需求只是一条腿走路,单纯依靠经济维度,从长远来看汉语的需求空间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目前已经显露出来。据2006年5月22日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年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4000万;据国家汉办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1亿,按1:20的师生比估算,届时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将达到500万。但目前全球的外国汉语学习者是否已经达到1亿,恐怕很难给出精确的统计数据。可以预见的是,单纯依赖于经济的语言需求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达到饱和和极限。经济层面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但要不断扩大汉语国际传播的成果,必须下大力气逐步打造多层面、多维度的汉语需求局面。
3.先进的现代文明是语言传播的坚强基础和根本动力。
以语言推广为桥梁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从根本上讲必须以先进的现代文明作为深层基础和支撑。近现代以来有些语言为什么会成为强势语言?这是因为这些语言背后承载了优秀先进的现代文明。这些文明包含前沿的科研成果,领先的应用技术,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切先进的思想文化内容。从具体的方面来讲,由这些语言建立的诸如科学研究范式、人文价值观念等,这些才是其成为强势语言的真正原因。近代以来我们为什么翻译引进了大量西方典籍?为什么把曾经认为“佶屈聱牙”的外语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这都是因为用那些语言书写的文化典籍承载了先进的思想和文明。不学习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
要实现中华文化崛起、国家繁荣富强的宏伟目标,从根本上需要我们有前沿的科技和领先的文化。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在科技方面掌握的自主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还很有限;在文化方面影视文艺、图书传媒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与我们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文化逆差十分巨大(张国祚2009)。只有当“科技文化赤字”得到扭转,我们创造的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和思想文明走在世界前列,占有推动现代文明发展不可回避的阵地,汉语图书成为必须阅读的文明载体,这样汉语国际教育才能有强劲充足的可持续推动力。这才是汉语国际推广的坚强基石和根本动力。
综上所述,以汉语国际教育为桥梁和平台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关乎民族振兴大业,是实现国富民强美好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崛起,不是一项单纯的语言教育任务,也不能仅仅是政府的单一行政行为。要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真正目标,必须在科学研究、应用技术、思想文化等一切现代文明成果上取得重大成绩。没有这些成绩,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要取得全面的成果是难乎其难的。没有先进现代文明支撑的语言推广,只能是有限的表层的繁荣,势必会出现难以突破的瓶颈。
令人欣慰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振兴文化产业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并参刘玉珠2010);中宣部、文化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10部门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意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功在千秋又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中华文化的重新崛起和民族的振兴富强,不是一两代人轻易能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既需要我们在观念上深化认识,全面统筹,重视根本,稳步推进,又需要科技文化界各方的长期努力和艰苦奋斗,为汉语国际教育打下必需的坚实基础。
总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在观念上经历了从“把人请进来”到“自己走出去”的第一次转变(许嘉璐语,见卢毅然2008),我们应该努力建设优秀先进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进一步实现现实上的第二次转变。只有这样,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才能从根本上变被动为主动,变上门推销为不请自来,从而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推广的目标,最终为世界文明的长足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1]卢毅然.从“把人请进来”到“自己走出去”[N].中国文化报,2008-12-24,(5).
[2]刘玉珠.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求是,2010,(10).
[3]许琳.关于2010年孔子学院总部工作计划的汇报.孔子学院(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2010(1).
[4]许琳.在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的致辞.http:// www.shihan.org.cn/articles/103204,2012.
[5]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大有可为.光明日报,2009-12-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