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越 汪泽泓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常州又称龙城,历史上位于吴国的中心区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辖区内缺山少湖,但河网密布,孕育了以城市运河文化为典型的常州文化及其水文化体系。
大运河未开通前,吴文化是常州文化的内核与主线,吴文化本身就带有浓烈的“水性”,具有醇厚绵密、多愁善感、情理交融、柔中含刚等特点。京杭大运河苏南段的开通,刺激了常州与南北经济的联系与文化的交流。经济是基础,是产生一切文化现象的根源,长期以来“运河的最主要功能便是航运”①。“直到20世纪80年代,运河在常州依然肩负着运输的重任”②。“依靠运河及本地区作为转运中心的地位,常州的商业日益繁盛,市场体系日益完备”③。运河成为常州历史进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平台。
常州也是自有漕运以来漕米的转运中心,粮食市场发达,有米市和豆市两大粮食市场,粮行与米店主要集中在小市河(后称米市河),豆市则归到西市河(后称豆市河),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兴旺的商业市场。市区运河边的西瀛里、青果巷、表场、篦箕巷、双桂坊等处店铺众多,集市贸易十分兴隆,带动了整个常州地区经济的发展,运河边的服务业,如酒肆茶楼旅店等也非常兴盛,方便了南来北往的商贾与外来人员。经济发展扩大了行业规模与种类,行业文化也随之形成,如粮食市场有其特定文化礼仪与规矩,服务行业有其相应文化价值观及其行为规范,店堂中店小二接待客人的方式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有其一整套的流程与要领。
常州有较理想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水平,自古以来就成为人们向往或迁居的地方之一,如南北朝时期许多北方文人南迁;宋朝时杨时和苏轼对常州的热爱及对常州文化的影响;明代学者唐顺之的横空出世,促成了常州学术文化的成熟;清朝则是常州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诞生了常州流派文化,如常州学派、常州诗派等。运河之畔的城居模式亦成为解释常州出现众多文人精英与名人望族的重要原因,以青果巷与白云溪为典型。可以说,运河经济与运河文化使常州成为一座经济富庶、教育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荟萃的江南历史名城。
运河民间文化也很发达,如上世纪上半叶,常州老东、西门都设有剧场,锡剧大师梅兰珍、王兰英、吴雅童等早年都曾在此常年演出,给老年常州市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戏迷、票友众多,戏剧市场发达,丰富了常州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正是有了常锡地区特有的水文化,才会滋生出圆润香糯、刚柔相济、水乡生活气息特浓的戏曲奇葩——锡剧。
水文化由一系列的文化景观、习俗礼仪、出行方式等形式体现,现从运河水体生态层面,撷取几例以作佐证及考证。
(1)放河灯。早在春秋时期,常州已有了这一风俗,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河”谐音为“合”,寓意和和美美;河灯又叫荷灯,瓣瓣相依团团圆圆,暗喻中国古代天地四方为六合,有万事圆满之意。赐福祈愿,一河灯表达一心愿,事业、家庭、友情等都可作为祈福主题。这一带有神圣色彩的亲水仪式,表达了人水和谐、寄情天地的生活哲理。
(2)放生。直接来源于佛教,是法师表达慈悲为怀的重要方式,过去,寺院的放生池往往与运河相通,有时,法师也会在某个日期,率众多善男信女到岸边放养鱼龟之类生物。这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这种活动对今天的环保教育有着示范意义,什么时候河水适合鱼类生活了,我市的清水工程就成功了。
当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善企业社区居民生活条件已是势在必行。改造企业社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多元力量参与企业创新型社区的转型和建设。利用、改造、发展、引导,多管齐下,实现共享共治,打造全新的泰煤家园!
(3)摆渡。是常州市民曾经的出行方式之一,艄公、过客、渡船,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景观。渡船往往成为红尘中人眉目传情、一见钟情的媒介,所谓“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艄公自是义务红娘与月老。在水文化中,舟船文化内容极其丰富,渡船因亲密接触水体,载运着人的生活和梦想,而极具水环境研究和人文研究价值。
清澈、多姿的运河给了人们生命、健康与灵感,由此产生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而且在这一片由众多河道连接的水域中,上流文化与民间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和,共同营造了常州的地域文化。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人水相亲、人情相通的传统价值观既是常州水文化的坚实底蕴,又是常州发展与创造得以持续的力量来源。
常州大运河属于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全长44.5千米,由主航道、市河、关河、南运河等河道组成,自开挖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有常州“母亲河”之称。穿城而过又环城而行的河流走势,充分反映了江南水乡城市布局特征,绵远的历史,孕育了常州的文明,促进了本地区经济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悠长的河流,将常州与南北各地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使得常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容纳百川的开放性城市。所谓“运河兴则百业旺,运河衰则百业凋”,这对常州而言,仍有现实意义,现在的运河面临着水体恶化的危机,水流域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任何事物就会失去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当然水文化也就无从谈起了。
众多运河文化景观与现象,是厘清常州运河水文化脉络,探求其全部奥秘的一把钥匙,当然,绵远的历史积淀了底蕴丰富的运河文化的同时,也伴生了大量以讹传讹的非文化杂质。而且,当代人视野中所谓的主流传统文化,也许并非历史真相,相反,许多曾经辉煌的水文化传统却因各种原因湮灭了,或者仅以一鳞半爪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因此,复杂的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以认真、严谨、负责任的态度,以及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去探寻运河文化的过去,把握常州现在和将来水文化的发展方向。
(1)开放性的水文化体系。运河文化是常州水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对象,了解并理解运河文化,也就能体味到常州水文化乃至常州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组织体系。常州地方文化特点比较复杂,它既有江南水乡城市的文化色彩,又有北方及滨海城市的文化烙印,简洁、实在、实用和包容性强是其文化特征,常州运河文化构成为本土文化主体且至今继续影响着其文化的走向。运河的开通,加速了与南北方各地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和接触,历史上较大的几次中原人口南迁(如安史之乱和唐末战乱时期、北宋末年金兵侵袭时期)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对常州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这是常州文化多元性的历史与地理原因。常州大运河承担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便人口迁移、移植各地文化习俗的历史角色,全国各地传统的习俗、礼仪等都会在常州找到。运河文化在常州吸纳各地文化因子的过程中作用巨大,成为本地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同时,又糅进了常州人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与地理风貌,形成新颖的常州地方文化。
(2)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常州是有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古城,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教育发达,自古被视为人文渊薮,“德业之盛,代不乏人,文学甲于天下”,是“人才荟萃”之地。⑤运河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学术、教育、文化的发展,常州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文化,而城市文化就是建立在运河文化基础之上的,并始终受到运河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清代是常州学术的繁荣岁月,运河文化作用明显,居住在水文化发达的城市,文人精英吮吸运河文化的乳汁,以兼容并包、创新求变、注重实用的精神,发展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常州文化,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如在清代,常州学术文化很辉煌。当然,常州文化还缺乏一种大气,创新力度与扩散效应不大,运河文化也有其半封闭的局限性。
经济形态、城市规模、运输途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河道在现代城市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改变,运河水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发生嬗变。由于河道不再是主要交通枢纽,现代城市建设,已把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被利用来优化城市空间,如:通过道路与河道并行、住宅与河道间隔、城市水面扩大等措施,使得河道与建筑森林布局合理。利用水生态来改善城市生态链,如:健全蓝色水系、实施生态护岸、构建生态浮岛等方法。传统水文化的精髓与实质被放大、引申,即城市建设与水生态高度融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传统运河文化理念得到了丰富,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1)水文化有了更多的生态内容与价值。应将水文化的广义(水科学+水文学+水艺术)和侠义(水文学+水艺术=成语、俗语、典故、传说、音乐、美术、电影、电视、戏剧……)结合起来,服从于水资源生态安全这一根本主题。进行有关水资源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等方式扩大水文化宣传的影响面。通过文化景观建设和民众亲身体验与传播等途径,使得水文化精神能够发扬光大。欣赏水、认识水、爱护水和科学地利用水资源是水文化的内在规定性,城市运河景观元素中最佳景观形象的水,应成为我们的健康之水、美化环境之水、创造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灵感与力量之水。
(2)亲水旅游是弘扬龙城水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运河应成为常州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宣传的重要基地。借助河中泛舟与沿岸景点体验,使人们领略龙城的桥文化、舟船文化、SPA文化、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汤文化、粥文化、稻文化、鱼文化、市民文化等内容。以运河作媒介,将旅游产品—旅游活动—游客—导游服务—导游员结成密不可分的一体,形成龙城运河文化特色之旅的旅游产品。
(3)由于现代城市河流普遍被污染,在治理运河水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水文化因子:水治理文化。运河水污染治理非常紧迫,关系到运河文化、水文化乃至城市文化的秉承和发展。
市区运河被污染的主要原因:①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因素。②工业排污影响是重要原因。全市拥有六万多家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污染企业。③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大量雨水及其他用水直接排入河中,裹挟进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物等有害物质,对水质造成严重破坏。④河道的水系功能减弱,河道的调节功能基本丧失。
直接结果是:河水中几乎看不到鱼类和有益水生植物了,生物多样性的水资源自然生态较难恢复,这对构建生态城市与水生态文化显然不利。常州为期三年的(2006—2008年)“清水工程”仅仅是治理运河的开始。欧洲三大河流泰晤士河、莱茵河、塞纳河曾被严重污染,成为死河、臭河,所在国花费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最终使河流焕发了活力与青春,清澈的河水中拥有几十种到几百种鱼类与无脊椎动物,水生态得到了彻底的恢复与发展。可见在治理过程中,全社会的共识、关心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运河治理文化内涵自然包含了科学性、艺术性、长期性、全社会参与性等要素,这不但是城市运河文化存在的基础,而且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常州市民对于运河有着特殊感情,运河文化是常州城市文化的精髓所在,起着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作用,通过全民参与来繁荣运河文化,对构建生态城市的常州有着重大意义。
注释:
①②③⑤《常州》编委会著.常州[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15,16.
④常州市旅游局编.中华龙城——常州市景点景区导游词,2010:51.
[1]《常州》编委会著.常州[M].常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2]吴祚来.文化是一条河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李慧菁,牧振伟.流域水环境污染成因及控制措施[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34(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