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的家庭教育要把握好“度”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18期
关键词:好孩子钢琴家长

陈 凯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09级学前教育,广东 广州 510000)

“严格的家庭教育不等于虎妈式的家庭教育”,严格要求孩子是必要的,但严格也要讲究技巧,应该根据孩子们对家庭温暖的共同需求和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以及每个孩子特有的性格特点和资质天赋把握好严格的尺度和方向。

一、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使孩子难以获得幸福感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家庭教育的目的所在,从这一点看,虎妈式教育所倡导的那种严苛的管制,甚至暴力对待,包括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对于一个心智发展仍不健全的孩子来说会造成的危害是难以想象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孩子感到幸福,而孩子有没有感到幸福,是衡量家庭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对幼儿采取过于严苛的教育,虽然为人父母的确考虑得很长远,但是孩子毕竟还小,以他此时的心智根本不会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甚至可能误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

试问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感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如何在幸福的家庭中健康成长呢?严格要求孩子、教育孩子是应该的,但是要讲究技巧,把握好“度”,绝不是“不练琴就不给饭吃”的虎妈这种简单粗暴的严苛。

二、“好孩子”的标准不应该只是听话,成绩好

什么样的孩子可称得上是“好孩子”,评价标准是什么?听父母的话,不违背父母的任何意愿?成绩优秀,考上好学校?研究调查显示,当下父母在评价自己孩子是否是“好孩子”时,40.2%的家长认为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孩子是好孩子,11.02%的家长认为听老师和家长的话的孩子是好孩子,而将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想象力、创造力,能与人合作列为标准的家长少之又少。从社会上普遍的传统的思想观念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孩子的性格、品行和个性的发展。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虎妈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她的两个女儿精通乐器、成绩优异、考上了哈佛大学,这是她们作为“好孩子”的重要标志。至于她们的性格、品行、思想行为这些又有多少人去关注呢?举一个例子,马加爵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更曾经被评为“省三好学生”,就是这样一个大家眼中的“好孩子”,最后却走上了杀害同学、被判死刑的不归路。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这样一次次惨痛的经历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那么多的老师仅仅以成绩的好坏来判定孩子的好与差呢?“好孩子”的标准应该是拥有健全人格,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品行,乐观,坚强勇敢,乐于助人,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不应该仅仅是成绩好、分数高。

三、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盲目逼迫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投资,有时候需要逼一下。”对于这句话,我有不同的看法。虎妈教育出来的两个女儿精通钢琴、小提琴,也许的确要归功于虎妈严苛的、暴力式的逼迫,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成效是有局限性的。我国自古就强调因材施教,如果孩子五音不全,即使父母再怎么逼迫他学习声乐,他也不可能成为多么优秀出色的声乐家。音乐美术这类的艺术学习本身就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的,天赋也是必不可少的。郎朗如果没有天赋,任他爸爸再怎么逼迫,任他再怎么拼命努力,也许他可以成为一个普通的钢琴家,但绝对成为不了今天这个世界知名的钢琴家。

家长、教师应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优势、认知水平的来选择教育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应该是以简单粗暴的“逼”来教育孩子。孩子在音乐方面有不足,但是可能在美术或者体育等方面有优势,家长应该做到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不足,发掘孩子的优势,并适当地加以引导。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很严重的跟风现象,很多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钢琴、舞蹈,就拼了命地把自己的孩子也往钢琴、舞蹈学习班送,强迫孩子每天要练多久多久,如果孩子做不好就加以指责,甚至拿其他的孩子作比较:“你看某某同学钢琴学得多好,你呢?”这些家长并没有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适不适合,究竟喜不喜欢就一味地强加给孩子,不仅浪费了孩子美好快乐的童年时光,而且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成效。家长如果觉得孩子在某方面存在不足,可以通过比较轻松的方式来加强和弥补,不一定非得要通过这么激烈粗暴的方式来逼迫孩子,毕竟人无完人,理解和接纳孩子的缺点是为人父母所应该做到的。家长应引导孩子,但妄想将其彻底地改造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教育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四、粗暴的教养方式将对孩子思维、行为方式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虎妈式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存在着一定的伤害。孩子的成长除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以外,也包括心智的发展和心灵的健康。幼儿时期,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如果家长长期对孩子采取一种言语暴力和行为暴力的粗暴教养方式,到了青年时期,孩子的思考方式、行为举止甚至性格品质都会存在隐患,即有暴力倾向。我觉得这是虎妈式教育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

五、虎妈式教育的这种逼迫和强制性下产生的两种反效果

1.简单粗暴的逼迫方式将孩子原本感兴趣的事变得枯燥乏味,使其失去学习的激情和动力。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的一个朋友,幼儿园的时候本来对钢琴有很浓厚的兴趣,很喜欢弹钢琴,她妈妈很高兴,就送她去辅导班学习,刚开始她学得很开心,但是后来每次一提到钢琴,她就大哭,原来她上辅导班的老师告诉她妈妈,说她很有天赋,好好学习的话将来可以成为钢琴家,于是他妈妈开始每天都逼着她弹琴,以前不管她弹什么都会夸她,可是现在对她要求很高,她怎么弹她妈妈都不满意,甚至要求她一遍又一遍地弹,不许她休息,有时候一弹就是一整天。就算是一个成年人,天天吃一样的饭菜都会觉得“厌”,何况是孩子?每天都重复,毫无新意地练习,孩子怎么会快乐呢?你让他如何体会弹琴跳舞的乐趣呢?就是这样在她妈妈的严格要求下重复机械式地弹,她对钢琴产生了厌恶的感情,不再喜欢弹钢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学得更差了。家长应该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学习的求知欲,让孩子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尤其是幼儿期,游戏应该成为主要的活动方式。在玩中学,才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家长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要求孩子练习,比如说设置一些与弹琴有关的游戏,或者和孩子比一比谁弹得快等这样一些方式,不仅可以达到让孩子练琴的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虎妈式教育在孩子的反叛心理方面存在的隐患。反叛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露型的,一种是内隐型的。虎妈的小女儿,就属于第一种外露型的反叛。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父母的强制性教育方式很反感,并以行动和语言做出反抗,这样很容易出现父母和子女吵架的现象,对于家庭的和睦氛围势必造成影响,甚至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变得疏远。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因为我的姐姐和妈妈就是这种情况。小时候在舞蹈学习问题上她们有过很多的争执,导致到现在关系都不是特别的亲密,姐姐有什么事情都只会跟我说,跟父母很少沟通,夹在她们之间做“传声筒”的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当初行为的后悔。第二种反叛其实是叛逆心理在作怪,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情况,有时候明明正准备学习,突然听到父母的指责:“你怎么还不去学习?”或者是命令:“你,快点去学习了!”产生一种叛逆的想法:“我就偏偏不去啊。”心理学研究显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想法是基于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不信任所产生的失望感。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反叛心理可能会更加强烈,在这些情况下,虎妈式教育无疑会起到反效果。

六、虎妈式教育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

有人很赞成虎妈的教育方式,因为她的钢琴学习因为缺乏毅力半途而废了,如果他的妈妈也像虎妈这样的话,她现在也可以学得很好。其实,以前我也一直觉得我的爸爸妈妈对我的教育太过于民主,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美术,在我自己的强烈要求下他们给我请了一个老师,但是从来没有强制要求我练习,一直都是以自愿学习为主的。到初中的时候我觉得学业更重要,想放弃,他们也由着我放弃,并没有反对。我经常想如果当时他们能逼一逼我的话,可能我现在的绘画水平会很高,会不会我现在是个画家了呢?而上了大学后,由于专业原因,我要上很多的技能课,如美术、手工、钢琴、舞蹈、声乐等。在美术课上,有基础的我就尝到甜头了,但是音乐课就特别伤脑筋,于是每次和他们打电话的时候我都会抱怨:“小时候你们为什么不让我去学音乐啊,这样我现在就不会这么惨了,不会每学期都因为这些科目拖后腿啊!”爸妈的话却让我一下子无言以对:“小时候问你,你说你不喜欢音乐,只喜欢美术啊,你不喜欢难道可以逼你学吗,逼了也没用啊。”是啊,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不学,靠别人逼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学习要靠父母来“逼”才能学成的话,这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呢?人的一生中要学的东西很多,活到老学到老,但是父母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如果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能学成的话,那么当父母不在的时候,我们找谁来逼我们呢,是不是就什么也学不成了呢?

虎妈式教育的这种强制性使得孩子长期在父母的管制下按部就班,服从安排地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赖性,一旦脱离父母,就变得无所适从。我小时候有个好朋友,她妈妈对她的教育与虎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高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人大,但是上了大学后,由于一下子摆脱妈妈的督促和管制,一直存在的厌倦心理和逆反心理使她开始放任自己玩乐享受以弥补以前失去的一切,就像习惯束缚的小鸟突然被放生一样不知所措,成绩也一落千丈。现在,我很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从小对我的民主教育,虽然我并不优秀,但最起码我懂得自律,自觉学习。从小到大的自主选择锻炼了我的自律能力,因为我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强迫我,所以我必须从小就学会自我管制,自我约束。现在我上了大学,不在爸爸妈妈身边生活,我也能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用爸爸妈妈为我担心。而且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养方式,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亲密,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

虎妈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由于习惯性地依赖父母的管制,一旦脱离父母的管制,就有可能产生失去方向的问题。这样的孩子即使在父母的帮助下考上好大学,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大学只是人生的另一个开始,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终究要学会自己走,离开父母独立地进入社会。

七、教育的双向性

1.家庭教育是双向的。我们一直都强调家长怎么做怎么教育,但是我觉得作为家庭教育的直接对象,孩子的性格、对教育的态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与孩子在共同作用、共同体谅和了解中得以发展的。

某节课上,有同学以刘静同学为例子,说了他们家的民主教育。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她父母对她的所谓的民主,是利用其自觉性的一种巧妙的“严格”教育,是一种欲擒故纵的高明的教育方式。让她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就是逼迫她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方式,就是让她学会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很多同学、老师可能觉得她有点懒散,说直白点是有点不思进取,但是我想说的是,你们了解她多少?我并不是和她最亲密的人,我们也很少交流,但是我看到她身上很多优点,我觉得其他人对她的看法太表面化了。当你没有真正地走近一个人,走进她的心理世界,走进她的生活时,请不要用自己的双眼看到的一些小事来判断她,你永远不会知道对方的内心有多强大,不知道她内心有着怎样的追求,有怎么样的宏伟大志,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天天都把理想挂在嘴边的。我并不是凭空说这些话的,我们班有辅修其他课程的只有三个人,我,曹倩还有就是刘静。这样一个大家眼中“懒散”的人,又没有父母他人的逼迫,她为什么要报这种不是强制性的课程,何必自找“苦”吃呢?很少有人知道,她是学校辩论队的成员,我也是最近无意中观看了一次辩论队的比赛才发现的,三年来我第一次知道我们班有这么有才华的人,看到她在辩论中滔滔不绝的言辞,绝妙的临场反应,富有气场的台风,我真心觉得她很了不起,试问没有周全准备,没有做好事前资料收集的人怎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列观点,讲论据?一个没有经过不断锻炼的人,怎么会有那么快速的临场反应和淡定的台风呢?也许她有她的性格弱点,但是我觉得用“懒散”来说有点过了,她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有谁知道呢?

2.家庭教育的方式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做出调整。就拿我们家来做例子,我有一个亲哥哥和一个亲姐姐,但我的父母对我们三个的教育方式是完全相反的。对于我的哥哥和姐姐,父母很严厉,对他们经常提出很多的要求,但是对于我却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是因为我的性格跟他们两个太不一样,从小我就是个好胜心特别强的人,干什么都不愿意输给别人,不管什么事我都会自己给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标,全力以赴。就因为这样,他们从来就不需要对我提出什么要求,我也能把事情做好: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初中时考上全市最好的重点初中,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自己起床,自己做早餐,自己上学不用父母接送。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从小学一年级直到高中三年级,每次期中期末考之前的那天晚上我都一定会发高烧,因为从小身体就比较虚弱,所以父母刚开始也没怎么留意,后来有个老师建议父母带我去看心理医生,我只记得当时的医生说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了导致的发烧。高中的时候我只考上了全市排名第三的学校,其实我一直都不敢跟父母说,在我拿到成绩单的那个暑假,我无数次想过自杀,如果不是当时父母的理解、开导和鼓励,我可能早就撑不下去了。可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太好胜了,太介意胜败得失了,平常心对我来讲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有时候我经常在想我是在给自己压力,同时是不是也在给我的父母压力呢?我把自己压得透不过气,那他们是不是更难受呢?所以渐渐地我学会了掩饰这种情感,故意装作什么都不在乎,无所谓的样子。然而他们毕竟是我的父母,我的这种小把戏却瞒不了他们。我不知道我的父母这种对我们三个区别对待的教育方式究竟是不是成功的,但是我确定如果我的哥哥姐姐没有他们那么严厉的教育,他们不会像现在这样好好地毕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我,如果也接受那么严厉的教育,现在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孩子个性、品格的培养,而不是对知识、技能的简单粗暴的逼迫。与其逼迫孩子学习某方面的知识,还不如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来得更实际和有效。

猜你喜欢
好孩子钢琴家长
好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真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