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杰
(清远市清城中学,广东 清远 51150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学习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初中语文教材的优秀篇目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是作者情感的释放、生命的绽放。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以阅读为前提,以文章的信息为指导,以准确有效的阅读与作者或主人公进行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自由地领悟与感受。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探索与追求。本文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阅读在形式上是读者获取文字材料信息的过程,但在本质上是读者与文字材料的交流与相互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的是交流的双方在人格心理上的平等关系。这是进行阅读的基础。阅读教学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与文本进行交流。随着新课标的推广与实施,教师的角色由权威的阐释者转变为与读者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职责: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创造阅读平台;引导学生阅读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解决学生阅读问题,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要表现出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平等关系,这也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能让学生把文字看成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信息符号,而是把这些符号看成是富有生命的灵魂,在学生面前展现出生命的意义。在阅读中读者与作者或主人公就像是知心朋友,相互倾诉心声,并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得理解,影响并指引学生对人生意义的建构,对情感的改造与重建。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没有主客体之分,学生与文字材料处于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在这里,课文不再是被阅读的对象,不再是一堆等待处理的文字材料,而是一个富有精神的生命,一个主动呈现自己意义的对话者。学生与作者或主人公的这种平等合作关系,一方面激活了文本,给了文本生命,另一方面使学生不再是文本信息的接收者而成了主动意义的建构者。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与实施,教师要树立起与学生平等合作的关系,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以杜绝一些虚假的无效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放弃自己在学生中的权威角色,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对学生理解明显有误时,应给以正确的引导,不能强制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定性为标准的答案。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话语权的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发挥理解而不加以评价和引导。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讨论、矫正,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与文本进行交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与学生有平等合作的关系外,还与文本具有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文本的话语权,教师在关注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理解的同时,还要把握好文本的内涵,不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漫无边际的随意阐释。要尊重文本的原意,使学生与文本和教师三者真正建立起平等合作、相互理解的关系,这样进行阅读教学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效率,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阅读教学的关键之处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理解。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创造性、探索性、建设性的而不是复制性、重复性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材料之间的一种融合的过程,一种相互交流与理解的过程,是阅读双方认知与情感的不断改组与重建的过程,是作者或主人公对读者人生意义的建构过程。
阅读活动中的交流与理解表现为学生与作者或主人公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倾诉,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慢慢地建构起了自己的人生意义。阅读中的交流是阅读双方的倾听与倾诉的统一。阅读中的理解则是指文本内容对学生人生意义的建构中所起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与文本进行交流,理解文本的内涵用,以指导学生的人生价值的建构。阅读中的交流是相互的,一方面学生倾听文本的倾诉,吸收文本传达的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对文本的倾诉做出自己的判断,获得自己的感悟。学生对文本的期待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得以重建。
例如:教学阅读郑愁予的《雨说》一文中,如何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以对自身人生意义的构建。在课堂上放几段春雨的片段,再播放几段“文革”时期灾难不久后关于孩子们的影片。这样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们体会诗中的那份关爱,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能更好地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此建构自己的人生意义。阅读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认识作者当时的情境,而是对当前的指导意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文本的当前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教学。这种真正意义是学生根据文本特定的语言环境,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建构起来的当前意义。因此阅读教学的关键不是让学生认识作者也不是认识主人公,而是在于学生能从文本中建构起阅读的当前意义,能从中获得新生,在知、情、意等各方面得以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要知道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把这个基础打牢,学生在阅读中才能走进文本,体会文本的真正内涵,从而提高语文水平。学生的阅读知识主要是依靠学生的大量阅读并进行总结、体会与积累起来的。还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
学生获得丰富经验的主要途径就是大量的阅读,并对读过的文本进行总结体会其真正的含义。学生的知识大多是源于间接的经验,在别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高阅读水平才能事半功倍,而间接的经验获得,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前人的文本并进行思考。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的同时要进行思考才有收获,思考性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形成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大量阅读并对其进行思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在阅读中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词语。教师还要让学生长期地积累课内外阅读中较好的词汇,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用以积累语文的基础知识。这样,能使学生语文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时,培养意志品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背诵,这样的训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更能体会文章的内涵及写作的意义。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
再就是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也是对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变万化,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又不尽相同,对生活的体验也就千差万别,记得有一次在去漓江的旅游时,一个团队中大多数人是白天拍照,晚上睡觉,回到家中什么都不知道。而这其中有两个十三四岁的小朋友一男一女,在途中一边向一个学地质学的团友打听漓江名称的由来及当地风貌的形成等一些问题,一边向当地人打听有关的一些传说故事,等等。回到家中还写了游记,掌握了很多的历史、地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修养。这说明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是靠平时的生活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用心才能有收获,才能有丰富的世界。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同时用心体验他人的情感,感悟生活中一些事情背后的意义,获得一颗丰富而敏感的心,这样的人在阅读文本时才会深刻体会与感悟文本的内涵及指导意义,对文本获得心灵的感应,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总之,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建立在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想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就要做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倾听与倾诉的统一。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使学生大量积累阅读经验。让学生在大量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在与文本的交流中获得情感的共鸣,指导和影响学生,使学生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促进学生的成长。
[1] 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
[2] 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4).
[3] 余虹.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性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 赵丽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当代教育科学,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