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耀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河池 547000)
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平易、朴素、通俗易懂,一直以来被广泛流传,不仅因为它是一首精品诗歌,它还是中国当代学院派诗人海子抒情短诗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海子对生活的咏赞,是诗人内心喜悦的抒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年轻诗人给予所有善良人的发自内心的诚挚的祝福。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表面上看似明丽,透过诗歌,我们看到了诗人海子是用心灵在歌唱,他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但这一切与世俗纷纭的生活相隔遥远,他甚至一生都在试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诗文如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的节奏清新、明快,情感淳朴、欢快。诗人的真诚善良,愿每个人都能“在尘世获得幸福”,抒情自然而又真挚。
诗人海子理解的幸福是什么?他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我们作了诠释。诗歌一开始,给我们展示一幅诗人理想中的“幸福”图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描绘了诗人海子向往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简单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自由、闲散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清静、温暖、独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现了海子对生活的珍爱,对自然的热爱。诗人海子满怀着“幸福”,他并不想独享,他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向亲人们告之“我的幸福”,并且还要对亲人、对所有人的祝愿,要他们分享自己的快乐与幸福,祝愿他们也幸福。即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地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甚至不忘给无生命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个温暖的名字”,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海子心中那充溢的幸福、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诗人在诗的最后写道:“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明诗人已下定决心摒弃生活中的烦扰和沉重,他要发现、展示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因为,只要面对生活中的美好,就能心胸开阔、感情欢悦、充满幸福,尘世生活的幸福也会感动每一个人。
我们吟咏、品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诗人海子的激动、欢愉、轻快、幸福的感情无不流露在诗的字里行间。
“幸福”本来是一种经过自己体验后的感觉,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协调,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尽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里行间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从诗的起句开始,加了“从明天起”的时间限定语,意味着今天的不可能性。诗人海子的幸福是“从明天起”,而不是过去、现在,更不可能是此刻所拥有的,说明海子今天的生活并不幸福,他要把自己的幸福寄希望于“明天”,而且是要从“明天”才开始行动,这就为整首诗定下悲凉的基调,他的幸福只像“闪电”一样快速、神秘,让人战栗。
海子经历了生命中的两难的选择: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选择生活在诗歌王国里,他感受到了来自内心的追问和矛盾困惑的痛苦。他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诗歌理想,独守寂寞,以诗歌为生命,以生命为代价,为理想奉献了全部身心。他不甘于庸俗的生活,追求纯净和理想的园地,苦苦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显示了他对诗歌和人类生存的独到理解。海子献身于诗歌是以牺牲尘世“幸福”为代价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只”字,我们看到了海子坚定的决绝之心,弃绝尘世幸福,他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坦然而坚定。尘世生活的轻松与温暖,能够使平凡人享受到的幸福,但对海子来说,他的精神气质使他不肯违背自己的本性,更不能背弃自己的人生信念,哪怕会给他带来一生的孤独和伤痛,他也要坚持走下去,这注定了他的“不幸福”,幸福离他原来越来越远,海子为自己心灵难以企及的幸福唱了一曲挽歌,而他的选择加重了他内心的沉重和痛苦,令他无法承受这生命之重,终于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海子工作后生活在离北京六十千米的昌平小城,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年轻教师,本应该朝气蓬勃,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有自己的交际圈子,可是,在海子生活中却找不到。海子每天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就把自己关闭在寓所里读书、创作,不与外界接触,很少与别人打交道,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海子死后,他的挚友西川在《怀念》里写道:“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长久的孤独、暗淡的生活为海子带来了痛苦,他的幸福只是生命中的一个“闪电”,瞬间消失,在诗中,海子是在含着痛苦与坚忍的泪水呼喊着幸福。
海子曾经爱过四个女性,但每一次结果都是一场灾难。其中,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B是他阳光灿烂的初恋,她是海子一生所深爱的人,是最令他刻骨铭心,后爱情出现变故,B有了相恋的男友,离他而去。不久他遇到了给予他无限赠予的S,与S爱情也明朗化,但这段恋情也以苦涩而宣告终结。接着海子遇到A和P,而A与P似乎永远只能是妹妹与姐姐,苦苦追求的“爱”却是常常遭到拒绝的尴尬,最终都不成功,得到的是失落、痛楚,促成了他对人间的爱的“灰飞烟灭”。由爱到痛使海子走向孤独的边缘,并最终沉溺于孤独的悲伤之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想象中的理想家园,可在幸福的表面下,我们似乎看到隐藏着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呐喊、挣扎,在这个“做一个幸福的人”所向往的“春暖花开”的季节,有“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长久地沉眠……1989年3月26日黄昏,海子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自杀时他身边带有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衣服口袋里留下的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一个孤独、徘徊、寂寥、憔悴、悲伤而绝望的诗人,带着对诗的王国的眷恋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他用尽了整个灵魂诠释着“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市蜃楼般的浪漫和理想,在大海上,海子找到了他的理想之乡、浪漫之乡和安魂之乡。海子在尘世中没有找到他的幸福,他认为死亡可以成全他所要的幸福。
海子给我们太多的美丽遐思。尘世平凡人的幸福,更多的是人们对现实中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价值的一种肯定与满足,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这是被世俗所理解和认可的。而诗人海子“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宣告,是精神上的。从海子的祝福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质朴的善良与真诚,感受到他质朴下的清高与孤傲,理想与现实对抗的痛苦;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诗人一时的想象中,像“闪电”般短暂。海子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世人,而自己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海子理想中的家园,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也许是诗人海子自身对世俗生活的偏执理解和刻意排斥,他长久地感受到孤独与冷漠,尽管他在诗中反复抒写“幸福”、“祝福”,慷慨地撒播温情,但事实上,诗人内心孤独依旧、悲凉依旧、痛苦依旧,根本不能获得“幸福”。
[1] 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 陈立军.幸福背后的悲哀——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文天地,2004,(6).
[3] 苗立源.做一个幸福的人——读海子的一首诗.中学语文教学,2001,(9).
[4]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
[5] 刘汪锋.陨落的诗歌英雄.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