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嬗变

2012-08-15 00:42:55
文教资料 2012年21期
关键词:美术学院留学生绘画

王 磊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系,江苏 南京 211188)

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十分注重师承关系,基本是以师徒相授的形式代代相传,这也是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体制与文化教育体制相适应的。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社会的发展脱离了传统的轨道,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形势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开始迈出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美术教育也不例外,随着西方美术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扩大,人们对其认识逐渐深入。但总的说来,直到19世纪末,西洋画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影响还不够显著,很多画家对西洋绘画知之甚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输入还未上升到美术教育的层次。20世纪初,在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碰撞的历史背景下,旧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转型的需要,清政府开始在教育领域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废科举、兴学堂”,推行新式教育体制成为政府不得不采取的政策。从这时算起,中国的教育体制才开始主动地从西方文化汲取营养。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方开始走出自我,通过吸收西方美术及其教育思想,走上向现代美术教育体制转型的艰难道路。在中国美术(包括美术教育)与西方美术互动的过程中,有两类人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是来华在新式学堂任教的外国美术教习,一是大批赴日本、欧洲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美术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20世纪前的中国美术教育观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实际可以看做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与新式教育体制的分水岭。从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观牢牢地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尽管这其中包含许多中西美术的交流与互动的因素,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开始出现西化的萌动。

(一)中国的传统美术教育观

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样,自然观也体现在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上。从古代绘画教学的内容来看,无不反映中国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自然的关注。欧洲的传统绘画基础教育以素描写生为基本功入手,而传统中国画的学习基本功则是从古人的书法和绘画运笔法则入手。古代中国以血缘宗法关系的家族制的松散关系,决定了在教育内容上也是以血缘、道德的教育来维持家族和社会的关系,在教育形式上是以松散的师傅带徒弟的个体为基础。在美术教育上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而是作坊式的师承关系。中国画的教学基本手段是师古人、师造化。师古人是强调对文化传承的间接经验作用;师造化是指向大自然学习,汲取大自然中的精华为绘画所用。但在师造化上往往是在传承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不同于西方科学的写生训练。

(二)西方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明清之际,随着对外交流的开展,传统的绘画审美习惯受到强烈的冲击,西方绘画作品随传教士带入中国,这种外部条件的刺激开阔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中国的传统美术观开始发生潜在的变化。西画逼真的视觉效果不仅影响了平民百姓,而且受到了清朝皇室的青睐。当时的许多外国西画家,如郎世宁等被请到皇宫中作画并传授技艺。西画画师的传教,注重的是对技法的青睐,故以西画法为皇室服务。他们的存在,对促使西方文化,尤其是西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西画逼真的视觉效果为皇宫、官吏、士大夫及中国画师的喜爱,说明它具有了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基础。这些文化交流,虽然并没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在异域文化的刺激下,传统的审美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异。西方写实绘画与实物的相似性,刺激并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视觉审美习惯。

二、转型期时中国美术留学生的情况

如前文所述,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真正的现代化转型,应该从20世纪初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算起。这一过程中的中西美术教育思想交流与碰撞,始终伴随着两条主线:一是引进来,即聘请外国美术教习特别是日本教习来华任教;一是走出去,输送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前往日本、欧洲学习西方的美术及其教育思想。如果说前一种具有一定被动接受的意味的话,后者则带有较多的主动意义。换言之,只有深刻了解自身传统教育优劣的中国留学生,才更擅长于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外美术教育的精华,嫁接于传统的美术教育,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一)20世纪前期赴日本学习美术的中国留学生和进行交流活动的中国美术家

据不完全统计,这批留学生超过300人。

何香凝1902年至1907年入日本女子大学,1908年至1911年入东京女子美术大学学习绘画;李叔同1905年至1911年就读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严智开1912年至1917年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油画;朱屺瞻1916年至1917年入川端画学校学习油画;张大千1917年至1919年入日本京都美术工艺学校学习染织艺术;陈之拂1920年至1926年入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学习工艺美术;刘海粟分别于1919年和1927年赴日举办个人画展、考察美术教育;丰子恺1921年间曾入川端画校学习;潘天寿1931年赴日考察美术教育;同年林风眠赴日考察美术教育,等等。

(二)20世纪前期赴欧洲学习美术的中国留学生和进行交流活动的中国美术家

通过留学欧美的中国留学生,西方的美术教育直接传入中国,避免了转道日本学习的弊病,欧洲美术学院的教学体制也逐渐取代日本,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900 年,周湘赴欧洲游历,曾在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学习美术;彭沛民1917年至1924年入英国爱丁堡美术学院学习;徐悲鸿1919年至1927年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林风眠1919年至1925年入法国第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潘玉良1921年至1928年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闻一多1922年至1925年入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刘海粟1929年至1936年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吴作人1929年至1935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秦宣夫1930年至1934年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吴冠中1946年至1950年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等等。

三、留学生中国美术教育现代化的作用

从20世纪初年到30年代,中国美术界相继出现了赴日本和欧洲学习美术的高潮。这一批留学生接受了西方现代美术思想和学院美术的教育,将西方的美术教育思想和美术教育方法引进中国,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最具影响的群体。

(一)留学生与中国美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留学生的学成归来,首先带来的是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在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的碰撞、融合中,又造就了许多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对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徐悲鸿明确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他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写实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林风眠广泛吸收西方古典艺术、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艺术的营养,并融合中国传统绘画及民间美术,形成了其独特的中国画风格。因而,林氏特别强调兼收并蓄、博观约取的教学主张,提倡在教学中要破除墨守成规,发挥学生个性。刘海粟也有类似的主张,他注重突破中西绘画的界限,鼓励学生开放思想、转益多师、发展个性。

(二)留学生与中国现代美术院校的发展

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现代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还须依托现代美术学校这一平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中高等美术院校纷纷成立,这些院校成立的背后,往往少不了众多具有留学背景的美术家。如:周湘与我国近代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中华美术学校;刘海粟与上海图画美术院;李叔同、经亨颐与浙江两级师范;郑锦等与北平美专;丰子恺等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胡根天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颜文梁与苏州美术学校;俞寄凡与新华艺专;陈望道与中华艺术大学;林风眠与国立西湖艺术院。等等。这些学校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其影响不局限于当时,对当代的美术教育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诚如陈瑞林先生所言,在20世纪前期,“留学日本的中国美术学生将明治维新以后向西方学习、结合日本本国实际形成的美术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带到中国,为西方美术教育的中国本土化奠定了基础,留学欧洲的中国美术留学生将欧洲的美术学院教育、尤其是法国的美术学院教育模式引进中国,为正规的现代美术教育体制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对于中国美术教育业已完成的现代转型,他们筚路蓝缕、艰苦探索之功不可没;对于20世纪后期至今的美术教育,他们亦为之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对于未来的中国美术教育,他们开放的意识、强调创新的精神,永远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英]M.苏立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3]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4] 陈学恂,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5] 于安东.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兴起的意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6(2).

猜你喜欢
美术学院留学生绘画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流行色(2020年7期)2020-09-07 09:30: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5期)2014-08-16 02: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