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华,卢文丰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90)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硬件投入和建设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软件方面却少有昂首阔步的建构和发展。主要表现在缺少具有深度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专业文化的营造和积淀、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管理、具有引领作用的优秀师资队伍建设等。其中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成长机制不完善是最为突出问题。事实上,高职专业教师努力取得的高职称、高学历、双师素质与社会技术服务要求之间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高职教师如果不能参与解决行业或企业的一些问题,不能一只脚踏在行业或企业的“园地”里,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的差异性依然不能显现出来。与行业或企业专家相比,目前的现状是,高职教师基本是“坐”出来的,行业或企业专家是“做”出来的,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也只是与行业或企业专家表层的牵手。毋庸置疑,高职院校师资团队必须既能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又能进行社会技术服务,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而不再是“优秀”的学生。
高职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迅速建立一支能管理、能经营、能教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教师队伍,没有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高职教育走出困境举步维艰。虽然高职院校近些年发展迅速,学校、专业、师资等也经过数年的“解构”“重构”,但师资团队建设却依然面临困境。
现在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普遍要求是要达到双师素质标准,但双师评价标准的模糊性,使得部分教师取得“双师”资格,仅是为了应对评价,投学校“所好”,导致所持有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与其所从事的专业不符,甚至牛头不对马嘴。主要问题是这种评定是静态的,单向的,是停留在以学校为主导的形式上的认定,是典型的“以我为本”的认定。这必然使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人才问题上认识不一致,更不能实现人才的双向交流互动。如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还只是粗浅性、简单化和粗放型的。这样“造就”出来的“双师教师”名不副实,对校企合作导向下的专业改革创新和社会服务难以胜任,难以做校园文化和企业、行业文化对接和融合的研究者、实施者和推动者。
当前有高职教育专家依据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课程,塑造高职教师队伍,把理论层面的课程内容落实到实践层面,建立职业教育课程运行的情景平台。着力营造职业院校多些“车间”,少些“教室”,多些“工作台”,少些“课桌椅”的职场氛围,并在课程教学中想办法把企业行业管理方式、评价标准纳入其中。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虽然明显增强,但这依然是高职院校关起门来办学的一种模拟模式,教师和学生都是在学院里模拟“演练”,就像医学院的学生不上真正的手术台永远不会成为好医生,真正的行业和企业所不断遇到的市场挑战性不是都能够预知的,高职教师必须不断经历真枪实弹的行业和企业的职业历练,才能教育训练出具有相当职业技能的人才。
诸多的高职院校较为直接的办法是让教师依次下企业挂职锻炼,以提升双师素质。作为高职教师转型的主渠道——到行业、企业锻炼,也只是静态地了解目前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促进当时学院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但高职课程和教学改革是动态的,要持续不断地与企业的动态变化相一致,在人才培养上要有一定的提前量。课程教学的教师如果仅仅是一时锻炼,与企业联系的链条一松动,课程的教育内容与行业企业发展就难以步调一致。
另外,高职院校聘请一些不甚景气的企业中的“能工巧匠”,成为实训教师,有的从前景不佳的企业调入有一定资历和学历的工程师。这些师资对企业、行业有“历史”经历,学校往往连“根”拔起,融入了学校,不再参加企业实践,脱离了行业或企业的先进性。
迅速扩张规模的高职院校在缺乏具有资质的师资的情况下,力图引进高学历的毕业生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近几年,高学历已是高职院校引进人才的一个硬指标,在一些发达地区没有博士学位已无法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恰恰在技能方面是比较薄弱的。而高等职业教育所承担的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技能方面的特长,否则就无法传授学生相关技能,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行灵活地传授,使之易为学生所掌握。
“中职主要应解决经验层面的技能,而高职要解决策略层面的技能。策略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是对经验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伴随工作过程复杂程度的增加,经验层面技能不能解决的问题,依靠策略层面的技能就可以解决。”“经验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它涉及方法论;策略是什么?它涉及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指的是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可以做得更好的知识。要更多的关注经验和策略。”[1]高职教师教学既要有策略性的内容又要有经验性的过程,没有经验的策略是“纯学院式”的思考和研究,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教师的策略性教学必须是来自于企业实践过程,教师要能兼职于部门、车间,游走于行业,是行家里手。
应该肯定和鼓励有能力有魄力的教师到行业或企业兼职,也要欢迎和激励有精力有本事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到高职院校兼职,并创造政策条件和相关行业或企业联手建立双向兼职的教学科研团队。特别是在实践能力方面,教师通过兼职工作,熟悉并能承担行业或企业的相应的工作,以此在“软”的教学层面给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的企业、行业情境,既把“教做相长”体现出来,又能够把课程的学校情境动态地与工作情境相对接。即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既要站得住讲台又要站得住工作台,还有个隐形的“教研科研平台”,以适应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动态和持续创新的过程,推动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而企业或行业专家通过融入团队,弥补自己教育教学的短板,掌握高职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技巧,让专业和职业更好地无缝对接。
在专题教研活动中探讨教学、科研、技术创新问题,包括学生的课题研究。研究的主要任务还是通过教学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重点落实在对学生进行 “知识教化”、“修养陶冶”、“智慧引启”、“技能训练”。让学生既掌握“技术真经”,又求得“知识文化真经”。在专题教研活动中,丰富双向兼职教师团队的建设内涵。
双向兼职的教学科研团队重点是办学,是培养优秀的各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承担和解决高职教学任务和专业发展的各种问题,同时这个团队也要研究和服务行业企业,解决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员工培训等问题,形成专业拓展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无缝对接”,实现双赢共享。高职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行政推进,但替代不了扎扎实实的专业化校企的互动合作的作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对接如果仅仅是为了学生训练提供场地,这种对接很难融合和双赢,只有技术专家型教师能为企业生产和技术等提供长期兼职服务,行业、企业优秀的“教师型专家”能融入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并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双方人员合作的专业团队,加之学院所建立的实验设备和企业的实训条件共享,如此才能进行深度融合、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才能促进高职优秀师资的健康成长,避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相情愿”和浅表化倾向。
教师双向兼职在我国医学院和医院之间已形成了一种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成功体制。共同培养新的医疗技术人才,攻破医疗技术难关,这种教学和行业人才资源的共享双赢机制,对高职院校双向兼职的专业团队建设有极好的借鉴作用。“目前我国缺乏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制度机制……一是缺乏规范的、长远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二是没有形成教师固定的、有技术与技能导向性的进修制度。”[2]根据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我国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提高不能沿袭复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师资建设方法,不能“唯学历化”。因此,建立必要的双向兼职双赢共享的专业教学科研团队的体制机制更为重要。
通过进修机制加强专业“修炼”,强化职业观念,通过聘用机制,推动教师的挂职锻炼活动,实现高职教师“专业观”、“职业观”、“行业化”三个视域的融合。
高职院校应鼓励、倡导并有制度支持每一个专业教师提升在企业、行业岗位任职的素质和能力,引导教师能兼职于行业和企业。比如教师可以作为培训师进行一系列技术创新的讲座,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企业行业专家到职业院校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专题技能讲座,并给予学生技能训练辅导,然后再逐步使合作的校企能向更高端发展,提高品质,不停止于双向“锻炼”。在人事制度上,有相关的条例肯定和鼓励双向兼职的人员,无论企业或学校应对真正做到双向兼职的人员给与报酬和奖励。
高职教师团队不能仅仅补充一些懂行业的专家或企业能工巧匠兼职就能解决教育教学的短板,“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如果让这一点不能突破,高职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都上不去。”[3]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13.
[2]常小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9-11.
[3]高职名师:高职教学不是本科教学的“压缩版”[N/OL].2008-09-17[2012-01-02].http://www.gov.hnedu.cn/show/59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