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的合成课程设计模式探析——以小学阶段为例

2012-08-15 00:43:56倪恩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学科教材

倪恩兰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19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英语课程教育开始尝试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以逐步替代传统的经验型课程设计模式。就小学英语教育而言,这种相对先进的教育模式要求小学英语教育着重关注学科要求、学习要求、时代要求和社会要求这四个方面。然而,30多年来我国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变革并未得到真正落实。合成课程的教育模式,以学生、家庭和学校为三个着力点,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说,其效果较为明显,尤其值得小学英语教育的关注。

一、概念界定

合成课程(Confluent Curriculum)这一观点最早隐现于1970年代西方逐步流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诸如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等学者认为,课程既不像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那样要教学生学会多少的知识、技能,也不像认知心理学者所强调的那样要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景[1]。明确提出合成课程观点的则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杰斯认为,教育必须兼重“学科精熟”与“个人成长”两大目标,据此设计的课程称为合成课程,这种课程针对注重认知学习的结构学科课程,强调情意过程、师生合作和自我实现。这种观点与罗杰斯所涉猎的专业与学科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同时也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来中小学课程的改革有着本质的连通性,因而可以成为借鉴的源头。

我国学者对合成课程的研究大改开始于1990年代中后期。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扬光教授认为,合成课程强调认知与情意的整合,即把情感因素增添到常规课程中去,赋予课程内容以个人意义[2],同时她还指出合成课程一般由参与、整合、关系、自我、目的等五个要素组成。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合成课程是指在详实地了解学科规划与建设基础上,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为培养目标,以师生共同计划、控制、协调并共同承担责任为教育原则,而设定的促进学生整体人格发展的课程。

二、合成课程设计模式辨析

在课程发展史上,仅就课程设计而言,教育管理者、教育专家和一线的教学员工存在各自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的差异性持续引发着激烈论争,其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何种因素为核心来设计课程,论争的结果主要出三种设计形式:学科本位型课程设计、学生本位型课程设计和社会本位型课程设计。

(一)合成课程与学科本位型课程(the Subject-Centered Curriculum)

学科本位型课程的设计方式旨在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其重要特征是将学科凌驾于教育和被教育者之上,学校教育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家校互动反馈都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设计目的固然是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的后备人才,但缺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过于强调学科独立性而忽略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学习内容繁、难、偏、旧,教学侧重点偏向灌输,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课程的设计方式在80年代初期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转型,这种课程设计遭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根据教育部精神,2001年秋季全国城市和县城逐步开设英语课程,我国英语教育走向低龄化和基础化。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该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种小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与合成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集中体现了此次课程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指导思想,并将这一思想渗透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政策中,[3]从而调整了小学英语教育过程中强调死记硬背的惯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英语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二)合成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the Student Centered Curriculum)

学生本位课程设计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环节,学校和教师以教育、关心、帮助和爱护等方式,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其具体教学并不强调知识分科,而是采用作业单元的组织形态,以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课程,目的是提供学习环境,教师协助学生从事各种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其潜能获得生长和发展。[4]学生本位课程近几十年有了新发展,产生出关联课程(Relevant Curricrlum)、合成课程(Confluent Curriculum)、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等种种变体,但其本质依然是注重认知学习的结构学科课程,强调情意过程、师生合作和自我实现。

按照学生本为课程的设计模式,小学英语教育除了强调课堂教学效果,其另一种环节便是小学生的英语作业,尽可能地贴近小学生的兴趣点,从他们的年龄结构、生活场景、家庭成员、个人爱好等角度,以儿歌、寓言、表演、游戏等多种方式不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自主学习,通过主体性很强的学习得到更多的快乐,依此不断良性循环。因为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主要不是来源于英语语言本身,更多的则是来自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5]这明显体现了《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目标:“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因此,这种课程的设计方式与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合成课程设计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

(三)合成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 (the Social centered Curriculum)

社会本位课程的设计,强调社会的根本性,社会价值的绝对性,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发展服务。[6]这种设计模式要求个人教育必须以社会进步、发展为目的,这就严重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和兴趣。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社会本位课程设计出现了两个变种:一是“社会适应”型,主张由社会现状去寻找课程设计的目标,旨在使学生了解工作世界,逐渐养成受雇的态度与技能,成为“社会机器的螺丝钉”;二是“社会重塑”型,主张将社会现实的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改造的工具”。不过上述两类变种均依赖社会分析而非学科或学生分析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两者均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或社会问题解决力。[7]这种课程的设计方式与学生未来的工作目标直接挂钩,有其不得不存在的合理性,但却从违背了教育的根本理念,若是从基础教育阶段便开始落实,其危害更大。

在小学英语教育指导理念中,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合成”的教育视野,有效设计课程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8]

三、小学英语教育合成课程的构想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效果表明新课程与合成课程相互统一,方向一致,但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英语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明显理想化,其实际教学目标尽管努力追求合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却始终有较大差距,“作秀”痕迹非常明显。

(一)“合成”小学英语教材

笔者目前使用的教科书是江苏省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最早使用于全国在小学3年级推行小学英语教学之时,教材只有从3A-6B。随着时间的发展,江苏省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已从1年级开始开设英语教学,这套教材随后补齐了1A-2B,但这后补的四册书内容大多数与3A-4B重复,教材大面积的重复势必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因此需要改变教材的一统局面。小学英语教育一定要适合不同地区,适合不同学校,因此推行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势头不能因为所谓的“减负”一竿子全部打死。

在保留《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的同时,选择一套系统、全面、合理的配套教材,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通知中明确要求: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此,一套好的合成教材,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增强教师的课件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合成”小学生学习兴趣

合成课程设计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地位发生显著变化。不再纯粹地接受学习,被动地死记硬背,机械地训练,而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口动手的研究性学习特色。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然而,目前小学英语教育中,教材先天性地制约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牛津小学英语1A》这单元的共分四部分,A部分Learn to say,两句话Touch your nose.Touch your eye;B部分四个单词四幅图,mouth,nose,ear,eye;C 部分 say a rhyme;D部分 Play a game,这样的课程设计枯燥乏味;而台湾东西图书出版的第一册《love English》从版面设计上就能吸引学生,内容丰富,与身体部位相关的简单句型在这单元都有介绍,且层层递进:该单元有六小课,Lesson 1:Chant and do这部分让学生用贴纸创造一个有趣的脸,用句型I have...来描述。Lesson 2:Sing and Act这部分用歌曲This is the way引入,通过游戏剪刀石头布来训练句型。Lesson 3:I can say,主要是句型。Lesson 4:Let’s talk通过怪物游戏让学生猜猜这些都是什么身体部位。Lesson 5:句型I have...(body part)like...(animals)。Lesson 6 Game 1让学生听歌曲,touch部位。无论是从趣味性,还是实用性,生活化来考虑,《love English》这套教材都做得更为出色。

(三)“合成”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

合成课程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把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原为学生的探究活动。上海二期的课程改革最先提出了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笔者所在学校近两年在课程安排上也安排了每周一节研究性学习课,只是这节研究性学习课在实际教学中形同虚设:英语课每周5节,去掉一节口语课,还剩四节,每周的四节课已是很紧张,加上研究性学习这课,教学任务很难完成。目前的现状是为了配合学校检查,研究性课程的教案整套是齐全的,学生的学习材料也是齐全的,挑一些好学生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并不是难事,整个过程只为了应付检查。学生并不能从中受益,研究性学习的最初目的也没有达成。

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控制者,而是共同参与者。[9]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自三令五申的“减负”口号在严格实施的过程中,尽管教材自身存在其不合理性,但却严格执行每位学生只配一套教科书。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在课前要花大量的时间搜集资料,来弥补教材的问题,因为没有相应教材的辅助用书,课堂上能掌握的学生一半不到,课后没有材料复习,最后真正掌握的估计只有四分之一。

英语这门语言通过课程的学习,最终为了回归社会为生活服务。而教学却与回归社会这一终极目标严重脱节。我们的评价标准还是以笔试为主,一纸习题,每一个语法紧扣得非常标准,但是这些标准的表述已违背了生活中实际的运用法则——那就是怎么简单怎么来。

在合成课程设计模式下,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与特点,但其核心依然是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强调个性。既承认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又承认人与人之间及个体的不同心理特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目前我国一般中小学的英语教育实践,似乎着眼于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或学科课程打基础,活动课程展专长,将基础与个性截然分离开来,这种现状不仅有失个性发展本意的,而且也与合成课程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

[2]陈扬光.课程论与课程编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59.

[3]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N].中国教育报,2001-07-27.

[4]钟启泉.试论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教育学模型[J].教育研究,1995(2).30-36

[5]顾建云.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9(4)41-42.

[6]张光陆.当代课程改革中类主体本位的确立[J].教育评论,2006(1)63-65.

[7]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湾:台湾东华书局,1992:125-133.

[8]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8-01(02).

[9]王薇薇.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中介所用的实验研究[J].无锡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70-72.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学科教材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 08:01:34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