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红燕
(洛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对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时红燕
(洛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文章分析研究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发现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课时少;教学模式僵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条件较落后,学生生均实验课时数少;实验课程设置不完整,未形成体系。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一些学校的经验及自身教学实践,作者提出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四个方面的途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
高等师范院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实践教学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大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师范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样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其中,突出培养和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尤为关键,因为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更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
今天媒体需要的人才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种“早上手,后劲足”的要求,对媒体工作人员要求很高。[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只有具备选题策划、现场采访、摄像、编辑合成等稳固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操作应用能力,才能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成功的筹码。长期来看,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才能在职场上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发展空间。因此,立足专业本身的特色,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具有强大的实践能力就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关键。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课时少。
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理论课开得较多,覆盖面过大,占据了较大比例的课时量,挤压了实践教学环节,出现了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比例的失衡。这样造成学生四年接收到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理论到理论,欠缺专业要求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也就难以满足企业劳动市场的要求。还有一些院校虽然开设了实践教学的课程,但因为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压缩了实践课时,甚至取消了实践环节;或者即使有了实验课仍然采用封闭式教学,学生的实践仅仅局限于少量的课堂时间,下了课实践也随之结束。
(二)教学模式僵化,理论与实践脱节。
鉴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性质的特点,在理论课的讲授中,也应包含实践教学的部分。像《试听语言》、《影视艺术导论》、《电视专题与专栏》等课程,尽管看起来是传统的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但这些课程也要有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像课内实训、课外实践等。但是,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僵化。一方面,在课堂上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造成学生接收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忽视学科特点,不讲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新颖性和互动性,只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缺乏一种面向实践的灵活性,造成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三)实验条件较落后,学生生均实验课时数少。
目前,除了中国传媒大学等少数专业院校外,国内大部分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院校普遍存在着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硬伤。院校为了缓解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在实验课教学中常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一个班分成三到四个小组,甚至有些班级学生多的话要分成七、八个小组。一次课只能一个小组上课,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做不了几个实验课题。像《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学习,学生首先要熟悉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等设备的特点和操作原理,再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进而才能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实践,这是一个由易入难的过程。但是,由于设备数量少,平均每个学生接触设备的时间都很有限,一学期下来,可能学生只是对设备的功能、特性有比较熟悉的认识,但对设备的操作技巧、在节目创作中的使用规律要熟练掌握就很难说。
(四)实验课程设置不完整,未形成体系化。
当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在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验课程时比较随意,不是从专业的客观特点和属性出发进行考虑,而是遵从学校的主观想法和意愿的。有些院校过于重视理论讲授,把节目的选题策划、编辑技巧、栏目包装等课程的理论课时安排得很充足,但实践课时却少得可怜,造成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欠缺;有些院校安排了电视摄像、编辑制作等实验课程,却没有整体性地安排新闻采访、选题策划、解说词写作等配套课程的实训或实验,造成学生节目创作中某一单项环节能力的欠缺。不管哪种情况的出现,都是不科学的。
(一)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非常倚重实践教学,实践过程必不可少,像《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纪录片创作》、《影视数字合成技术》等,这些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往往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会更加偏重实践。设置这些课程,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实践学时。一般来说,每门课程需要安排总课时的1/2、2/3甚至全部作为实践课时。同时,像《视听语言》、《电视节目策划》、《电视专题与专栏》等传统理论课程,也要明确拆分出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践、实训教学课时。因此,这些课程也需要安排总课时的1/3甚至1/2作为实践课时。我校《视听语言》、《电视专题与专栏》课程分别为54学时,其中各有18学时是实践、实训学时;《电视节目策划》共36学时,其中18学时为实践、实训学时。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实践环节上,在专业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所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在讲解时要多用案例教学法、观摩法、小组讨论法、互动式启发法等,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变革,使“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渗透在“具体形象”的节目实例中,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成“互动探讨”的生动场所。
一些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一定要多用这些方法。像《广播电视概论》、《视听语言》、《影视艺术导论》等课程,只讲解课本知识内容会很枯燥、很生硬,如果有效运用观摩法、案例教学法,教师选取或学生自己找出和知识对应的经典、最新影视节目中的画面、片段,依托作品实例进行启发式学习,就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讨论中,教学效果自然就会不错。同时,像《电视专题与专栏》、《电视作品解读与赏析》、《电视画面编辑》等课程,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的选择可以扩大范围,不仅可以找影视作品中的案例,更要把学生课外自己做的节目拿到课堂,大家共同观摩,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清自己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不足,积累实践经验。
(三)实验内容设置科学、层次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课,讲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完整性、体系化,涵盖对学生编、导、摄、录、制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课的内容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基础性试验、验证性综合实验和原创性设计实验。基础性实验,学生主要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设备、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技巧,如非线性编辑系统、摄像机、影视数字合成软件等,从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验证性综合实验,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视音频制作技术手段后,教师设计一些创作实验项目,让学生在验证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画面构图、角度、编辑、包装、合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2]原创性设计实验,教师在实验项目上不做主题、形式等各方面的设定,学生自由结合小组,自主选题、策划,利用实验室设备,在课外时间拍摄、采访、编辑制作。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不管是课内技能训练还是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等实践活动,对效果进行检验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提交实践作品,从作品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改革一些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比例,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验收、评分,并在课程的成绩评定中予以反映。这种量化考核的形式让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操作技能的提高,引导他们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像《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课程属于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的比例较少,因此,这些课程就不适宜用卷面命题的方式进行考试,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加提交作品的形式进行考核。
比如其中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制定如下期末考试方案:学生成绩组成(百分制)=平时成绩(40%)+期末作品成绩(6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情况给出分数,包括:出勤率(10%)+平时作业(30%)。平时作业可以是策划文案、剧本等文字,也可以是片子。期末作品内容可以是两种内容选一:创意短片类(含mv、广告等),片长8分钟以内,要求有创意稿,剧本提纲,影视剧本,分镜头本、组内分工和拍摄心得等文字内容或者纪录片、电视新闻节目、综艺节目等,片长不少于8分钟,不超过20分钟,要求有策划文案,拍摄提纲、拍摄过程、组内分工和拍摄心得等文字内容。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学校硬件设备的支持、配套,师资力量的补充,培养大纲的完善,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及专业考核、评估方式的改革与完善等,每个环节的实施情况都会最终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而影响到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效果,而且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尽管我做了详尽的调查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途径,但有些途径的微观操作还需要做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
[1]张新刚,周世群.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思考[J].新闻界,2010,(1).
[2]胡泊.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新闻天地(下半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