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瑞山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江苏 南通 226007)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自身的技能素质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已经重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但因为经贸类专业岗位的特点,企业很难让短期实践的教师接触到企业的核心业务,教师专长无法在企业得以施展,无法起到真正锻炼教师、充实教师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开拓思路,着力研究探索培养经贸类专业教师实际操作技能的新型模式。
所谓经贸类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是指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具有一些经营规模、良好经济效益、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选派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的经贸类专业的教师,轮流定期到企业去系统地学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线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实际参与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实现教师已有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业务融合的平台。
建立经贸类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的目的是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一个下企业实践的场所,为企业提供利用技术和理论支持的平台。
首先,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和理论的培训。流动工作站作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专业教师进站工作,会给企业带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操作要求。比如外贸营销专业教师可以给企业带去最新的外贸技术和经营理念;会计专业教师给企业带去最新的会计制度、规范的会计科目和账簿设置要求等。进站教师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工作需要的基本的理论培训,帮助企业员工提高理论水平,营造员工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企业的生产组织、业务管理和产品销售提出良好的建议,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其次,学校成为企业产品更新、技术升级、制度规范、文化提升等方面的有力后盾。企业在业务拓展、技术更新、制度规范、文化提升等方面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进站工作的教师,得到整个学校技术力量的支持。
对院校而言,教师在流动工作站某一个具体岗位上进行工作,承担着一定的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专业知识理论结构和实践过程的对接,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今后的教学水平提升有着非常好地促进作用。
1.有利于专业教师能力结构的改善
首先通过参与流动工作站的实际业务使专业教师的操作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其次,为专业教师创造了科技开发与技术应用的条件,使专业教师始终与最新的科技应用相接触;第三,能促使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寻求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师合作能力,促进职业道德养成
职业道德是各项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从业条件。专业教师在流动工作站中参与实际业务有利于培养教师交流与合作意识,有利于锻炼教师的意志品质,在业务操作中教师与企业人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充分交流,在工作中形成有战斗力的团队,促进教师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3.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教师在流动工作站中,可以与企业管理者、各级员工进行多方面交流,进行人才需求调查,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毕业生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进而相应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课程结构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按市场需求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要求的毕业生。
高职教育具备“高教性、职教性、应用性”等特点。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则对师资整体素质尤其是实操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外,还须具备本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和操作引导。建立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可以使教师能够按计划、分期分批、长期轮流地进行企业实践,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1)从学校方面来说,专业教师本来就比较缺乏,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校内教学任务,没有时间深入企业开展实践和服务,学校抽调教师到企业实践,会导致学校的教学工作人手不足,往往要在课时较少的学期里才能安排教师下企业,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缺乏计划性。同时,由于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时间短,没有机会深入学习,导致走过场现象经常发生。
(2)从教师方面来说,专业教师所实践的企业应与自身的专业相结合,应有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但企业并不轻易接受一个不太了解的专业教师来企业实践,因此,教师联系企业有一定困难。客户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由于涉及公司商业秘密,所以教师个人到企业中去,不可能实际接触企业的业务活动,不能接触实际业务,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3)从企业方面来说,目前企业接纳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是,教师下企业实践,企业对教师没有约束力,无法放心让教师深入生产经营的核心领域,教师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教师下企业实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和人才观、质量观的改变,社会需要更多的一线高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既能动口,也能动手;既要善讲,更要会做,要改变“黑板上做贸易,课桌上谈价格”的现象。
教师经过流动工作站的锻炼,能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向、市场运作技能,可以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注入行业企业的信息,把企业文化等企业要素融进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中,使育人模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使教学更加贴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
专业教师在企业流动站里工作、学习,可以收集到大量企业人才需求信息,这些来自市场一线的信息,为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内容安排,进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企业流动工作站可以使学生的校外实训条件得到改善,实训内容得到充实。通过专业教师在站的工作实践,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更好的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个完整的业务工作流程,掌握经营一线最实际的信息、知识和业务操作方法。
在流动站工作的专业教师一般具有较为厚实的理论基础,在向企业员工学习实践技能的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较为专业的知识培训和技术咨询,为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企业素质。
1.管理机构
成立学校企业流动工作站领导小组,负责决策与协调重大事宜。同时设立学校企业流动工作站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制订学校企业流动工作站的建设规划、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验收标准等相关工作,负责对流动工作站进行管理。
2.管理程序
专业教师提出申请,系部严格考察,确定与本系相关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合作愿望较强的生产经营性企业,设立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并将相关报告与计划报送学校审核、备案。
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管理办公室管理主体的作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在教师课务调整、工作站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协助。对在进站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实践教师给予奖励,对建设效果不理想、未完成建设目标任务的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要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与调整,使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向健康良性化方向发展。
1.学校的政策保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建立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的核心要求,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参与到工作站实际工作中,保证进站的教师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企业实际业务运作中。
2.加强过程管理
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工作站进行走访,对专业教师在站工作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协同企业督促教师切实做好实践工作,同时,及时解决专业教师在站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教师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改进。
3.加强对教师进站工作成果的总结和管理
在站工作中,专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既要善于吸收、消化实际业务中的方式方法,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又要充分利用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符合企业实际的措施与办法,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站工作结束后,学校要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和总结,获取专业教师根据实践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培养模式等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4.企业对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的管理
教师进站前,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制定教师进站方案、计划和制度,并签订相应的合作文件。一方面,专业教师到流动工作站工作属于脱产性质,因此企业要实现进站工作的教师 “员工化”,教师主动接受企业管理,执行企业的决定。另一方面,企业要用激励制度提高进站工作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的人员,教师进站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与学校的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必须要将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到为企业服务上来,教师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相应的激励制度可以很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要坚持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坚持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坚持静态与动态考核相结合。首先要从学校、企业的层面对进站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综合评价其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提高的实际效果。其次,对进站工作的教师在进行量化考核的同时,为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进行定性考评。第三,既要注重对进站教师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又要注重教师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确定专业教师到工作站锻炼的目标是学习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实践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合作企业与学校签订相关协议,制定与学校制度相适应的规定来接受教师,在教师的业务工作、日常管理等方面做出相应安排,实现与学校的协调共管,确保教师在企业里有具体岗位,从事具体工作,直接参与企业业务活动。
专业教师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生产经营运转系统,投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企业按员工管理制度对教师进行日常管理。现以实际案例来说明。学校经贸类专业教师到××公司的主要工作岗位是外贸业务员,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外贸出口流程,主要工作目标是寻找国外客户,联系国内厂家,实现国内国外衔接的交易全过程。具体学习过程如下。
1.熟悉公司
专业教师到企业后首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熟悉环境,进行角色转换的准备。了解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业务范围,了解外贸的主要经营过程。
2.认识产品
学习外贸流程的前提是从认识产品开始的。该公司是一家以建筑用品为主要出口对象,同时出口纺织品、灯具等产品的贸易公司,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为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产品的认识从学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开始,学习主要出口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流程、质量要求和检验等。通过认识产品,明确国外客户的具体要求,在国内找到相应产品的生产工厂。
3.客户洽谈
在初步认识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国外客户。主要的途径就是网络平台和交易会参展等,通过相关的网络平台资源找到需要公司产品的客户,了解对方的具体要求,在师傅的指导下,逐步学会针对不同客户类型,用较为准确的日文、英文等语言进行不同内容的写作和电话沟通,进而在国内工厂中寻找相应的生产厂家,与选定的国内生产厂家进行沟通,了解合作意愿,及时向国外客户发出产品的报价函。上述工作主要是培养业务沟通、谈判等能力,这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在与国内外客户和供应厂家的磋商完成后,签订合同并履约,最终完成商品的生产、交付和货款的回收等。
此外,有条件时,可以接触、学习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国内国外客户出现索赔情况时的应对策略和谈判策略等。
4.企业工作阶段性小结
企业在进站教师工作结束后,对其所进行的工作、开拓的客户等当面进行小结、交流,形成书面材料,寄交学校,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同时,对教师在企业的后续性工作提出参考意见。
学校在专业教师进站工作任务完成后,组织进行总结汇报,从工作技能与双师素质提升、教学资源准备等多方面对教师企业工作实践进行考核,对取得的成绩进行汇报,同时也指出其中的不足。
经贸类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的现场学习为教师丰富了实践知识,理论与实践有了对接的平台,不但使进站学习的教师获得了实践技能,也为教师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经验和素材。作为经贸类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的建立,只是一个新的尝试,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为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
[1]刘红委.高职企业教师流动站管理模式探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9-81.
[2]彭银年;裴智民.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站建设的探索——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0 (12):73-75.
[3]朱丽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培养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1-3.
[4]邓志军.论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制约因素及基本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