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与思考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为例

2012-08-15 00:42周秀娇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思想

周秀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与思考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为例

周秀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随着社会就业市场的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直接面临市场选择,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作者对在校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和行为展开调查,对毕业生求职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影响确定工作单位的因素、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条件、各类证书对求职的重要程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区域、薪酬期望、就业观等方面调查和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建议。

大学生就业观念 调查 思考 对策

一、调查情况说明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状况,研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为指导高校就业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依据,2010年6月我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2010届汉语言(涉外文秘)、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三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基本信息、求职过程、工作状况。本问卷有41道封闭题,问卷设计的重点是求职过程,分别从毕业生求职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影响毕业生确定工作单位的因素、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各类证书对求职的重要程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区域、薪酬期望、就业观等方面调查和研究。发放调查问卷共180份,收回12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2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70.00%。在126个被调查者中,12人为继续升学者,有求职经历但未最后落实单位的有33人,已经落实单位的有81人。本研究着重研究有求职经历者,故样本取样为114份,占总有效问卷的90.48%。

由于调查对象为即将结束学业、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四毕业生,他们刚刚完成或正在进行求职的过程,对求职的整个过程有最深切的体会,问卷的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调查者的思想及心理状况。对其结果分析,可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以期改进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查结果及情况分析

1.网络是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在读低年级学生对就业信息关注不够。

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来源于网络上的招聘信息,其次是学校提供的信息。调查显示,64.04%的毕业生经常利用网络上的招聘信息求职,21.92%的毕业生经常使用学校就业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使用职业介绍机构、企业本身、人才洽谈会、新闻媒体、父母朋友等渠道获取就业信息的比较少。说明目前毕业生使用网络求职比较普遍,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关注还不够。调查还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高年级时才关注就业信息,64.04%的学生在大三时开始关注就业信息,有26.32%的学生到大四才关注就业信息,只有7.89%的大一二学生关注就业信息。

2.个人的发展前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是影响毕业生确定工作单位的主要因素,毕业生对工作强度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较少考虑。

调查显示,59.65%的毕业生确定工作单位时,觉得“个人的发展前景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因素有46.49%的毕业生选择,19.30%的毕业生认为 “对社会的贡献”非常重要,14.04%的毕业生觉得“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因素非常重要。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时自主意识较强,比较考虑个人的发展,有吃苦精神,不求工作的舒适度。但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方面考虑比较少。

3.毕业生个人的工作能力及相关实习经验、执行能力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成败。

调查问卷列举了22项影响就业结果的因素,包括学习成绩、工作能力、有相关实习经历、形象气质、学历、应聘技巧、学生干部、学校声誉、老师推荐等。其中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结果非常有利的因素首先是 “工作能力强”,达57.02%;其次是“有相关实习经历”,为53.51%;再次是“应聘技巧”,为44.74%。“学习成绩好”、“专业热门”等因素认同度较低,分别为23.68%、19.30%。在对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哪个条件中,选择“综合能力”的占70.16%;其次是“学校声誉”,为30.70%;选择“专业成绩”的仅占13.16%,说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比较看重,对专业成绩、专业不太看重。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素质因素主要是综合能力。

4.外语能力证书对求职的作用较明显。

调查显示,90.35%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英语四、六级证书对求职最重要,其次是奖学金证书和各种专业人员上岗证书,分别为50.00%、37.72%。对驾驶证、特长证书较少认同。说明用人单位比较重视毕业生英语的应用能力,也重视学习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表现。

5.就业观念在理性调整,毕业生的自我期望值在回归理性。

调查得知,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意向选择,将公务员单位和国有企业排在第一位,但将私营企业单位排在第二位。这说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能拉开层次,比较现实和理性。在求职薪酬方面比较合理,有70.18%的毕业生薪酬要求在每月2000—3000元,这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而言,是比较现实的。但是,在就业地域方面,大城市意识强。调查了解到,有86.84%的学生有意向留在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形工作。这说明,学生的区域就业观念比较趋向大城市,只有少部分毕业生回生源地工作。

6.择业观念较理想,但能够理性对待,择业的主动意识还有待加强。

46.50 %的毕业生认为要“先就业、后择业”,42.11%的学生认为“要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选择自主创业的只有1人。从这个结果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但从最后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毕业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期望值,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在推荐自己方面,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占39.47%,在就业网站上公布就业材料和寄发自荐材料的都占39.47%。说明有一部分毕业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与用人单位接触的主动性还有待加强。

三、对策与思考

上述对毕业生求职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影响确定工作单位的因素、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条件、各类证书对求职的重要程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区域、薪酬期望、就业观等方面调查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将就业观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对就业观念的培养比较欠缺。在就业市场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新形势下,应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将就业观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应该从一年级抓起。要引导学生及早做好就业准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从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到大三和大四时才注意就业问题,这样不利于及早塑造自己。正确择业观念的树立要从低年级开始。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设“本专业就业去向”及“规划大学生活”的专题讲座,使学生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了解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定位。通过展示学生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能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时根据社会需求、个人特点等对未来人生及早规划,并根据职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大学学习和生活,为就业做好准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对学生职业生涯个性化指导,根据大学生的年龄、个性特征,单独建立生涯规划档案。大一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大二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培养,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培养其适时调整的意识和能力;大三着重对学生职业定向指导、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大四注重对学生就业应聘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指导,适时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法规法律教育,保障学生顺利就业。

2.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调查中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就业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因素,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学校要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基地。要充分发掘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实践项目的内涵,通过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各种社会角色,提高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为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提供保证。

我们应积极改进现有的课程体系,适当增加人际沟通方面的课程,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积极结合专业特色,依托课内教学,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发挥导师力量,引导和指导学生积极发表学术论文、习作等,参加各类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对所学专业知识巩固、拓展,构建健全的素质拓展体系。通过开展与专业学习密切结合的学生活动,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各类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积极着眼社会需求,加强和社会的互动,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明确社会的需求,在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加强对文字、表达、管理、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增强就业竞争力。

要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有良好的行为表现、良好的人文素养。为提高人文素养,我们要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凝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围绕培养人文精神的思路开展。可以依托系列活动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开展以高素质公民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推动学生理想信念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举办辩论赛、人文知识沙龙等人文素质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在思想教育中重视渗入感恩教育,将学校对学生的各种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如以课堂行为要求为基础,以公约和倡议的形式提出要求。从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遵纪守时、专心听讲、举止文明等细节加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学会做人。将人文素质教育有形的内容和形式与无形的感染和熏陶紧密结合起来,在有声有形和无声无形中使大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启迪、感染和熏陶,通过多方面的教育与熏陶,学生人文素养得以加强,从而就业竞争力无形中得到增强。

4.加强专业学习思想教育,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研究结果显示,专业学习成绩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但我们不能不重视专业学习。调查数据显示,专业技能的掌握至关重要,用人单位很重视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奖学金证书和各种专业人员上岗证书的获得,说明用人单位比较重视英语的应用能力,也重视学习方面的表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交流能力往往成为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进行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开展专业对口的思想教育讲座,提高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进行专业学习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挖掘发展潜力。

从调查中得知,多数同学在确定就业单位时,希望留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不愿意到最需要人才的贫困地区就业。随着高校扩招,城市大学生数量基本饱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引导。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我们要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尤其要做好到中西部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机会分析,让大学生树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的观念,通过多种就业形势和行业分析使学生了解客观实际情况,树立基层就业的观念。

[1]李正卫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康渝生.关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路径研究.黑龙江教育,2010,(1).

[3]漆小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思想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