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探析

2012-08-15 00:42田秀英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情感

田秀英

(乐至县翻水九义校,四川 乐至 641500)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感染效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即“情景,境地”。情境含有情形、景象,以及环境、境况的意思。情境教学以语言文字既是思想的载体、信息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载体为依据,要求凭借教材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感情。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创设“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创设乐学的情感。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把握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对于课本中的那些写作背景和人物的生活环境很难有深刻的感悟,因此对于人物的情感也很难感同身受。情感体验贵在自然,要学生乐于接受。鉴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本资源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和谐的氛围感染学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巴东三峡》一文时,为调动学生的情感,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你到过三峡吗?那里不仅有无比奇险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让你叹为观止、无比神往的人文景观。读了《巴东三峡》,你会有郦道元的“朝发白帝,暮至江陵”的真切感受,也会有李白彩云之间观“画廊”的遐想。通过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创设一种动情的情境,让学生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热爱、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以情促学,让学生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深入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教学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二、精妙释词,深刻析句,引领学生情感领悟。

语文阅读由认知、理解、评论、赏析四个过程组成,其中,理解是关键所在。没有理解、何来评论与赏析,这是阅读的失败,同样,没有情感的阅读,也无所谓阅读,因为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与主人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三者达到情感的共鸣,认识才深刻,理解才透彻。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用词考究、千锤百炼,我们只有抓住关键字眼去探究、去品味,方能悟情更深。如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写活全诗,流传千古,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增强了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既表现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则应引导学生去理解、去品味、去感悟,融情于景、融情于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优美关键的语句,我们要悉心体悟。透过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朱自清 《背影》:“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了”,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回想几年前自己对待父亲的那种态度真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别人讲价钱,嘱咐茶房,都出于对儿子的爱,可是自己对父亲的爱竟无从体会。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醒悟到父亲的爱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作者在这里巧妙地以悔恨反衬思念,就使得思念之情格外深沉,为下面写背影作了厚实的铺垫,使一位慈父的形象在读者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学生掩卷而思,内心深处那根弦被深深触动。

三、声情并茂朗读,深入语文实践,加强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尤为重要,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巧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填鸭式”的讲解只能事倍功半。成功的朗读,重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含义,激起情感的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各个年级段的目标中都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致力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朗读不只是一种把书面语言以有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它更是一种讲究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调动学生感觉、知觉,对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仔细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外,体会作者的情感,深入理解蕴含的意思,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如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用范读来创设情境,本词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河山的爱国深情,语调宜轻柔委婉;下阕议论抒情,在评说古代帝王和当代英雄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情,读时激情豪迈。让学生产生对壮美河山赞颂、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

中学生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人格的健全等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再理解,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情感教育。

四、高尚的人格,博大的师爱,照亮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语文课堂情感渗透的基础。教师要以崇高的人格去引领学生,用广博的师爱去感化学生。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理解与尊重,渴望关爱与呵护。教师春风化雨的爱,是照亮他们心灵的明灯,是促使他们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保护伞,在他们青春的画卷上涂上绚丽的色彩,增强他们的执著与自信。亲其师方信其道,在师爱的海洋里,师生敞开心扉,心与心碰撞,让爱激情飞扬,让情感自由流淌。

语文教学中,一篇篇精美的散文,隽永的诗歌,经典的小说,真情的流露,至爱的传递,胸怀的抒发,哲理的感悟,或弥漫温馨,或闪耀光芒,或渗透人性,或孕育深沉,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以心施教,以情激情,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探讨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久而久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老师的指引,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著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寓教于乐,以境显情,以情感人,积极引导学生将情感投入作品当中,与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作者的情怀,以及本身的领会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从而到达悦目、动情、激思、励志、纯德的目的,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2]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3]朱以英.语文教学情感渗透的途径.

[4]聂瑞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陕西教育,2008,(Z2).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情感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