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彩建
(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江苏 兴化 225700)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呈现给广大教师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变革。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学案教学可谓一大亮点,已逐渐为广大师生所普遍认可和接受。学案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当今教学改革的浪潮下,许多学校的历史课也开始尝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尝试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且使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落实到实处,推进了教育科研。但同时也发现,“学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教学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我谈谈“学案教学”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学案,是教师精心为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一种材料依据,是黑夜中指引路人前行的“灯”,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历史“学案”的结构不外乎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问题设计、学习方法、反馈练习、能力检测等。但一份高质量的 “学案”应是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对学生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因此学案绝不仅仅是教材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对教材的深化和补充,对知识的系统和拓展,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我认为,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以生为本,发展为本,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思想的建立,意味着教师中心的弱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学”,即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学会学习。在学案的编写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特点,严格按照课标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把要求掌握的知识以问题形式展示于学案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例如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做到将初中历史的基础和高中历史的教学无缝衔接,在此基础上设计编制的学案才能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第多斯惠曾深刻地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学案编写中,学法指导应贯穿始终,通过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学案要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具体操作中,不论是新授课学案还是单元复习学案,都应该在学案上为学生设置一个“方法平台”。如在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的学案中设计“用列表的方法归纳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包括时间、国家、航海家、开辟的路线等)”、“在历史地图册上标出各个航海家的航海路线”等活动,这就使学生自主学习有了一个标尺,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学。二是学案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感知知识、提高创新的过程,要体现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递进过程,在设计学生活动、问题探究和巩固训练时要注意能力层次的合理分布,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的学案,设计如下环节:自主学习归纳各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合作探究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讨论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发展的影响,由此引领学生从基础知识到综合分析再到实践运用,学习能力层层递进。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对教学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一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二是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高低兼顾,往往会目标分散,顾此失彼,总体效率不高;三是可能造成部分长期被“遗忘的学生”由此丧失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案编写时应注意它的层次性和梯度性,适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在编写学案时还要注意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案编制的过程中,要根据每节课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条件,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灵活设计。对同一知识点,可有多种设计形式,要尽量选择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新颖形式;历史材料的选择、题目的编制也要做到理念更新颖、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能反映最新的考试方向。一个好的学案应具有科学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创新的教学内容和务实高效的教学效果。为防止把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固定化,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有开放的思路,宏观的视野,不断更新、完善,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学成果的体现,不仅来自一份精心编制的“学案”,还来自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很多的教师在进行学案教学时更多的是“讲学案”,即让学生先做学案,然后老师对答案就完了,学案教学仅仅是一个形式,“穿新鞋,走老路”,这样根本不能充分挖掘学案的功能。而“用学案”则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性、主体性。那么怎样才能用好学案呢?就此,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学案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学案能否落实到位,关键还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学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认真预习,将学案提前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根据学案上提出的课前学习活动的任务和要求,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开展预习活动,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完成规定的预习任务。在课堂上,首先要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情况,并予以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通过交流、评价,一方面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学习新课内容的认知基础和主要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组织学生认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学案上设计的问题,是指向学习重点的问题,是最具典型性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必须着重应用这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活动。要引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结合学习内容认真阅读、思考、讨论、书面解答和发言交流,教师予以归纳、指导和评价。课堂上尚未详细解答的问题,必须要求学生结合同伴的交流、教师的指点,在课后补充完整。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的做法,何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但教师的角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学案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自学,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教师真正吃透教材,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处理教材,轻松应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才能灵活地使用学案,自如地驾驭课堂,而不是被学案牵着鼻子走。
在学案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心理感受与情感渴求,调动学生的激情与活力,要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吸引学生探究与展示的多彩平台,情绪亢奋、思维灵动,读写评说、争问抢答、生龙活虎、个性创新,充满魅力。教师还可以按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班情学情来调整学案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避免“模式化”课堂。
此外,学案落实到位不到位,教学效果是否理想,越来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力量。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个较为稳定、持久的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一观点的基础和注释。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就应不断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努力做到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