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华
(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江苏 徐州 221121)
教了十多年语文,心田碱土板结,教学墨守成规,矫情造作,陈词滥调,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打折,心增困惑和苦恼。近日偶读刘仁增老师的《让语文回家》一书,有所感触,而后尝试着开设了一节市级作文指导课,指导学生妥帖地运用语言,语文课堂鲜活不少。有所体悟,整理成以下文字。
失去了精神“故乡”的鲁迅带给读者的是忧郁和悲凉,而行文开始却仅是一句“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二千余里”“二十余年”,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浓缩在短短的一句话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一个背影,两行清泪”感动了无数现代中国人,而文章开首却如学生作文般简单“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名家写文章开篇“用语”是那样简省,表达的“语用”却是那样意味深长,我们的课堂开始是不是应该简言导入呢?
授课之初,教师表情或宁静平和,如春日里柔柔的阳光;或豪放奔腾,似黄河的一泻千里,而用语却期待要言不烦。简略不繁琐,学生自然不会“烦”你,不会讨厌课堂,这样做能在课堂开始时给学生留下良好的首因效应。
“随笔”写作指导课堂我这样开场:
有人讲:随笔掌中看,天地无限宽
也有人说:随笔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随笔有哪些特点,该如何写呢?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第五卷12页《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要言不烦的导入,能攫取学生听课的心,引导他们搜寻尘封在记忆深处的感点,产生听课的冲动。
教学中,我们常常重文章的条分缕析,轻学生的多读多练;重字词句段语义的解析,轻语言的实际应用;重作文指导的理论言说,轻学生随手随笔作文后的心得感悟。语文学科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础科目,是慢功夫,需用温火不急不缓的煨。教师常用演绎法操练语文教学,学生常常是“欲辨已忘言”,而用归纳法分解整合语文,学生往往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但却很难精妙地运用语言。教随笔,讲随笔,首先需出示随笔佳作,在感性的基础上梳理随笔的特点,学生方能自我感悟,抑或灵光顿现,触摸作文真谛。
随笔指导课堂我先让学生读两篇短文:《多看了一眼》《面具》
多看了一眼
有一回,一位老人对我讲: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一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去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当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到处都是荒凉破落的庄园,衣衫褴褛的男人和面色憔悴的女人。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散混日子的味儿也找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一直为一小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我发现老人的椅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人物,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变成为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作结论了。感谢上帝让我回头多看了一眼。”
([美]马里杰·斯比勒·尼格文,李娟译,选自《百味小品》,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面具
人面原不如那纸制底面具哟。你看那红的、黑的、白的、青的、喜笑的、悲哀的、目眦怒得欲裂底面容,无论你怎样裹奖,怎样嫌弃,他们一点也不改变。红的还是红,白的还是白,目眦欲裂底还是目眦欲裂。
人面呢?颜色比那纸制底小玩意儿好而且活动,带着生气。可是你褒奖他底时候,他虽是很高兴,脸上却装出很不愿意的样子,你指摘他底时候,他虽是懊恼,脸上偏要显出勇于纳言底颜色。
人面到底是靠不住呀。我们要学面具,但不要戴他,因为面具后头应当让他空着才好。
(选自《许地山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文章:结合随笔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两篇作品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默读,思考,言说,总结,教师聆听,观色,辅学,释疑。师生初步总结了随笔的特点:
板书:随笔特点——随真活短
随 信手随意
真 取材、情感真实
活 表达灵活
短 篇幅短小
结合佳作,印证随笔的特点,避免学生宕开范围,远离教学主旨,降低教学实效;对作品的体会和认识,应让学生感知思考、继而交流汇集,然后在班级范围内分享。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感知到底什么是“随笔”,目力所及,口中所读,心里所想,嘴上所说,环节相扣,使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知道这就是随笔,好的随笔里似乎还包含着一些特点。这样,会给学生留下可观的视觉和真实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是对学生互助学习的期待。张永君老师曾著文讲,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表达、支持、扩充、建议、悦纳”等习惯。
基于此,我在示文题—说思路—写文章后,安排了以下环节:
(1)学组内传阅。
(以学组为单位,交流作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多读几篇文章,毕竟,多读——无论何种方式,总是需要的。)
(2)推荐一篇最好的,学习小组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简要写下评语。
(学生甄别、筛选,合作写下小组的意见和建议,拓宽写的途径。)
(1)实物投影学组推荐的随笔
(2)所属学组提出拟就的修改意见
(3)学生各抒己见谈体会
无论组内传阅,书面推荐,抑或佳作展示,组际共享,均期待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在学组高层次的范围内交流分享,激荡学生的思维生成,疏浚学生表达渠道。你文我读,我文你阅;你文我评,我文你说,在合作中共同提升。
“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喷射;新的信息、新的学习需要不断涌动产生,通过讨论、辩论、争论,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如是期待。
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并非让你蹲下身子甚至“跪着教书”(特级教师吴非语),倡导教师保持师生平等的心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尊重学生心绪的每一处细微变化,打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课堂,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场中得到主动、和谐、自由的发展。
随笔指导课堂上,学生习作展示后,学生的发言、习题、文章等当做靶子被同学“指手画脚”时,可能会心生不快,我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习作者发言。“随笔”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探索,一种对自我人生意义和与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的探求和追问;“随笔”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表述,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流露。给小作者一个发言的机会,阐述写作心得,抑或辩解明志,对作者是一种尊重,给其他学生也会带来新的认识。这样做,或许应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的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简言、感知、合作、尊重,是从学生的心理和语用的教学目的出发,是为了学生激趣、顿悟、共赢,也是为了教育——学生个人抑或授课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师授课时,应该顺应教育规律,关注师生行为,注重学生体验,突出语言运用。培养学生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中,说出声韵悦耳的话语,合理妥帖地将汉字生灵组成和谐优美的篇章,让学生自如地使用我们的母语,在本应生机盎然的学堂,充满对生活的美好遐想。
一堂课下来,稍有授课后的轻松和成功,或许,离姚伟斌老师在 《江苏教育》2012年第1期著文憧憬的理想又进了一步,他如是说:“只有当‘有效’成为我们的教学追求,成为教学的现实的时候,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快乐地学也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周治南主编.语用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祖晶策划.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王元华.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语文建设,2008,(Z1).
[5]张永君.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探微.中国校外教育,2008,(12).